在北方寒冷的雪野上,人们常会看见一种用木杆做成的架子形东西,由牲口拉着在冰雪上行走如飞,这就是东北民间的主要交通工具“爬犁”。
爬犁又叫“扒犁”、“扒杆”,民间称冰雪上的车子。民间流传个笑话,说从前有一个人问另一个人:
“什么东西前边没轱辘,后边没有轱辘?”
“什么物?”
“车子。”
那人说:“世上根本没这种东西。”
另一个人指指地上的“爬犁”说:“你看这是什么?”
那人把爬犁拿起来前后一看,真没轱辘。于是民间就有了这个习俗,两人见了面,如一人说:“前边没有轱辘,后边没有轱辘。”另一个人接着说:“翻过来一看是爬犁。”于是,人们就知道这是两个地道的东北人。
过去,北方各民族在户外活动主要靠爬犁.为什么叫爬犁?因为这种工具很像在地里耕地用的“犁杖”,可能古人是受了“犁杖"形式的启发。“爬”,是指这种东西没有“轮子"而能在冰雪上滑,远远看去像在地上爬,所以称之为爬犁,既准确又形象。
爬犁是生活在北方冰雪世界中人们的主要运输工具。北方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冰雪期,而户外山川沟野之间雪特大,往往填没了“道眼”,只有爬犁可以不分道路,只要有冰、有雪,便可在其上行走,靠的是动物的牵引。
北方的爬犁轻便精巧,有时用同等粗细的小杆,经火和热气熏烤发软,然后窝成弯形,穿上横带制成爬犁。这种架子爬犁主要是人拖,用于赶集、运粮或砍柴。还有一种跑长途的重载爬犁,用粗木凿铆镶镶死。铆不用钉子,榫对准铆后用水泡浸。木头一涨比钉子钉的还结实。这种爬犁往往是拉重载、跑长途,爬犁架子也大,最大的有两顶小轿那么大。如果拉人还要支上“睡棚",那就舒服多了。
这种睡棚又叫暖棚,也可称“皮棚",是用各种动物的皮子搭好,左右各留个小窗,里面有火盆、脚炉等,长途在外可过夜和抵挡风雪。
爬犁一般用牛拉马拖外,从前的女真、肃慎、锡伯、鄂伦春、赫哲等民族,还常常使用狗、鹿、四不像等动物来拉。《吉林地志》记载:“满清未兴以前,在东海三部之东北,而与渥集部紧相连接者,则清纪概以使犬、使鹿别之。”“费雅喀与日本北海道之虾夷为同族,且至今日即使犬、使鹿之界说。如以使犬论,现在依兰以东,家畜事驯犬拽扒犁。”
《吉林地志》还载,自伯力东行1200余里,沿松花江两岸居住的黑斤人,冬季“以数犬驾舟,形如撬,长十一二尺,宽尺余,高如之。雪后则加板于下,铺以兽皮,以钉固之,令可乘人,持篙刺地,上下如飞。”可见,这又是一种用狗牵引又以人为持具支地而行的“爬犁”。这里的人“冬驾扒犁至索伦河南,与诸种人为物质交换。"
可见,过去人家养狗,不单单为了看家狩猎,还为了“驾犁”。《吉林乡土志》又载:“清初,有所谓使犬部者。如今临江等处,每于江上结冰,用狗扒犁。俄境亦有之.其狗皆肥壮而驯,一扒犁以数狗驾之,而头狗价最昂,俄人购者往往一狗值五百羌洋也。"在当年,东北的许多地方设有“狗市”,和马市一样出名,专门交换像牛犊一样大小的“扒犁狗"。辽时还设置了“狗驿”,各驿站靠狗扒犁传送信息。这是多么有趣的民俗风情,一群狗儿身上冒着热气在雪原上奔跑,主人的响鞭炸开了树上的霜花,辽阔的雪野一望无垠。
而“使鹿部更在使犬部之外,而使犬部中亦能使鹿。既如四不像,复非常鹿,其形高大如马,身无斑点,谓之马鹿,兴凯湖以北多产,可以驮重致远”,在大小兴安岭之中生活的部落,从前多使马鹿、四不像来驾“扒犁”。这种动物劲大,在老林里行走,有耐力又灵活,而且不怕寒冷,倍受这里的猎户喜爱。
当年,爬犁除自家制作外,还有专门生产爬犁的木铺,打制大车和爬犁,人称“二木匠"。除了出售大爬犁外,还制作精小轻巧的爬犁,供孩子们玩耍。
冬季的北方,并不寂寞。
严寒的冰雪世界,充满了乐趣。
孩子们拿着这种小爬犁,爬上高坡,滑出一条雪道。那雪道晶莹闪亮,小爬犁一放下,往往滑出上百米远。还有的在冬天的冰河上,用布张开一支小“帆帆”,靠风力推动,小爬犁便会在冬天的冰河上行走如飞。孩子们那欢乐的笑声,在北方晶莹的雪原上,久久地回荡。
爬犁,北方民族的亲密的伙伴,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底。
这儿还有长白山、北大湖、净月潭、冰雪基地,每年举办冰雪文化艺术节,有各种有趣的活动。这主要是因为吉林的雪很特殊,这儿雪的强度、硬度、软度,白度以及粘合性都非常符合滑雪、爬犁,滑子的行走,而且保持时间之长是世上少有的。
每年,和长春的净月潭都要在吉林的北大湖冰雪基地上举行叫人难忘的冰雪节,各种冰雪项目花样翻新,而且独特有趣,是人们无限向往的地方。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