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河南梆子

徘徊2024-04-28

河南梆子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腔,为河南省最大剧种。现代豫剧,主要有两大支派:豫西调、豫东调。豫西调,也叫"西府调",因洛阳曾长期为河南府治所在地,而豫西调正是在洛阳一带形成的,故名。西府调唱腔多用真嗓,音调较低,宫调式,称为"下五音",道白以豫西方言为基矗这与唱腔多用假嗓,音调高亢、徵调式、"上五音"的豫东调相比,特色十分鲜明。

据有关资料介绍:古时洛阳的宫廷乐舞与散乐百戏,在宋代形成了杂剧。明代中期以后,流行于洛阳一带的民间说唱艺术,逐渐与杂剧合流。而源于荆楚(泛指湖北等地)的清戏(也称湖北高腔,流行于湖北黄冈、襄樊一带)传入洛阳后,和前者融合、同化,形成了一个叫"罗戏"的新剧种,后流行于豫西地区。

河南梆子

至清代初年,罗戏将越调(流行于河南和湖北北部的剧种)的板腔、秦腔(起源、流行于陕西一带的剧种)和蒲剧(也称蒲州梆子,流行于山西南部、豫西、陕东一带的剧种)的唱腔相掺和,保留罗戏的道白、引子及一些曲牌,并以梆子击扣节拍,于是"梆子腔"就形成了。再后来,又把襄樊一带的黄戏(即二黄,相传因源于湖北黄冈、黄陂而得名,通常和西皮声腔并用,称皮黄及今天的汉剧)调门吸收、融合,并将黄戏的表演、武打等搬用过来,最终形成了豫西梆子,即豫西调。

河南梆子

比豫西调稍晚或大体同时,且各自独立存在的,还有豫东调(形成于商丘一带)、祥符调(形成于开封一带)、沙河调(形成于沙河流域的淮阳等地),它们都可视为豫剧的前身,最后合流成为现代豫剧。

清代豫西调剧目,多是以生、净为主角的历史故事戏,如《斩蔡阳》、《反徐州》等,曾涌现出不少著名演员。进入民国,豫西调继续发展。先后涌现出文武须生杨小德、大花脸纂金声、旦角燕长庚等。上世纪30年代初期,有文武老生老盛三、老生张同庆、老生王遂朝(艺名狗尾巴)等。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