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率仪仗、社火、吹阁、秧歌等百戏分别在庙内和庙外红火,穿了用古铜色和红色特制服装的村民将神像抬出来。四驾抬的是木雕金身的明灵大王,八驾抬的是狐突老大王,连同他的侍女和十大帅。木头仿造的大王庙殿宇模型,可真是巧夺天工。此时鞭炮齐鸣,鼓乐喧天,队伍排列有序,宛若帝王出巡,山上山下形成一条巨大的长龙,先有黄门小侍鸣锣开道,身穿衙役服的村民高举“肃静”“回避”字样的牌子,表情威武狰狞。随后,旗队、伞队、迓鼓队、炮队五花八门,亦步亦趋,接着是幢幡宝盖龙风扇,金爪钺斧朝天镫整付銮驾。再后是百戏社火等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款款而进发。
迎驾是很神秘的事,柏井迎驾,八驾好迎,四驾难抬,抬四驾时,不时地出现“扭驾”,抬驾人在路上不由自主地走走退退,扭扭捏捏,拐弯抹角,左抑右偏,前仰后合,寸步难行。累得抬驾人汗流浃背,筋疲力尽,想歇歇不下,想停停不住,想换人换不了,可见迎驾在当时是多么神秘蹊跷。
在祈雨前一天,村中会有一个正常的农家汉子把马畀魇下来(神附其身),之后他会光膀赤脚、蓬头垢面处于疯癫状态。以神的口吻传话:“众人听了,明天狐突大王和明灵大王要下山,命你们小心伺候,进行祈雨。”这就是所谓的“神旨”。驾台前挤满了善男信女,前来观看的村民将这里围得水泄不通,。整个迎驾过程,笼罩着深厚的神秘气氛。初见过如此场面的人,都流露出惊惧神色。马畀怪诞癫狂的“下神”表演,更使迎驾频添几分神秘色彩。只见扮作马畀的壮汉,风风火火地从人群中突然窜出来,蓬首垢面,坦胸露怀,口吐白沫,两眼圆睁,右手持一柄二十多斤重的三环刀,左手拖一条两丈余长碗口粗细的大麻鞭,满脸杀气,令人震慑。其举动令人触目惊心——他不断在四驾,八驾间穿梭往来,不停地舞刀弄鞭,蹦出返进;当折腾到某一地段时,忽然在人群中打开一个空场,被执事人迎到场地中央,坐在(事先安置的)椅子上,然后执事人跪于马畀面前,马畀抽搐几次,一声长长的“哼”声过后,便开始传话,尽管其形象可怖,可人们还是以为见了救星,极为欢迎。因为他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是雨的先兆。不多时,人们便自觉安静下来,虔诚地听他的训话。马畀声音粗犷,宏亮,说出话来,毫无忌讳,完全以权威自居。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