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18日,这个日子已经铭刻进历史。
这一天在北京开幕的全国首届科技人才交流洽谈会其现实意义与历史影响都是深的。应该说,“3.18”是中国科技史的一个里程碑。我们曾从中国近代史中司出一个道理:落后就在挨打。我们也从新中国40多年的建设中逐渐认识了一个真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尽管为此我们付出了很多。
当改革开放推进第13个年头,科技之光已高照九洲,可是,阳光下也有阴影:科技人才流通不畅,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这一切,都严重制约着以济的发展。
怎么办?
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寻此情况自然胸中有数,并一直琢磨着解决办法。1992年7月,他们出台了一个方案:举办全国性的科技人才交流大会,并拟定于10月召开。然而,万事开头难。到了10月,开会无望,不得不延期至12月,两个月后,仍不能按期举行。
这一项目在两度夭折的情况下,中国人才技术交流中心的主任郭全胜想到了一个人--铁流。于是他三顾茅庐,力请这位中华国产精品推展会秘书长、北京铁流公关策划公司董事长“出山”。
中华国产精品推展会是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的一个常设性机构,成立两年多来先后策划了一系列大型公关活动,如1990年的“亚运健儿红楼壮行酒”,1991年的“‘千里冰之夜’毛泽东诗词诵晚会”及去年“3.15拯救霞飞化妆品行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使铁流名声远扬。
对铁流的举动常常持支持态度的人们这一次却发出了一片反对之声。新闻界的朋友劝告他说,历来搞科技都是赔本,因为一提起我国的科研院所,给人印象就是一个“穷”字,科技市场也是一潭死水,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推展会内部也是反对者众,大家认为各种交流多如牛毛,难以再出新意。铁流思考再三,订为举办科技人才交流会是件“功德无量”的大事,于是力排众议,开始筹划大会。
记者出身的铁流,深深了解传媒对公关成败的重大作用。要想成功地举办这样一次全国规模的大会,必须要制造新闻热点,吸引发行量大、影响范围广的报纸,刊发大会消息,造成声势。铁流虽然在11月份接手,但他要求把大会开幕定在1993年3月18日举行。15年前的这一天,国家召开了科学技术代表大会,邓小平在会上首次提出“科技是生产力,科技人员、知识分子不是臭老九,而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光辉论断,因而把洽谈会定在这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一天开幕,是第一个新闻热点;接着进一步把3月18日建议为“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并散发倡议书,制造第二个新闻热点。这是两个最基本的策划,围绕这两点方能掀起新闻报道的热潮。
倡议书写好的,组委会10多位工作人员登门拜访学部委员,并请他们在倡议书上签名,支持把3月18日定为“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在短短半个月内,就有120多位学部委员在倡议书上签了名。“120多位学部委员签名支持把3月18日定为‘科技人才活动日’”这一消息立即成为抢手新闻,新华社发了通稿,全国80多家报纸刊发了这一消息。
为了造起更大的声势,组委会采取登广告的形式,3月12日同时在《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商报》、《中国青年报》上全文刊登倡议书及120多名学部委员的签名名单。为什么要选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正好是“两会”代表进京的日子,消息随着报纸传到了“两会”代表们中部。组委会同时动员采访两会的记者,请两会代表签名。很快100多名人大代表在倡议书上签了名。这一消息立即以“100多名出席全国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支持把每年的3月18日定为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为题旨见诸端。
事实证明,强大的宣传攻势成效显著,在开会前10天,国际展览中心4个展厅内的摊位即告爆满。
推展会这一炮打响了:在短短的4天内,成交额及协议成交额共达1.6亿元人民币、5000万美元,共有两万余人次签定了协议应聘书,签定技术成果转让协议3400余个。惊人的数字统计足以说明这次公关的成功,但这次洽谈会的深远意义还不仅仅体现于数字之中。
组织这次大会,既没有凭借任何一个部门的权力,也没有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就凭着智慧,凭着公关这神奇的“斯芬克司之剑”,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截至5月底,各报刊发消息、特写等各类报道近300篇,这在新闻界属少有的情况,足见此次大会影响之大。铁流意犹未尽,又“信手拈来”一个项目;设立“3.18南京大杯科技新闻奖”,对“3.18”大会的新闻报道进行评奖。此举使这一活动余音绕梁,三月不绝。
全国首届科技人才技术交流洽谈会开创了中国科技界人才合理流动的先河,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三个人大代表提议,建议把3月18日定为“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
“3.18”的奇迹,不是某一媒介臆榻出来的神话,而是抓住了特定的历史契机,把握住了当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呼声,顺应了科技兴邦的历史潮流。然后通过公关策划,才把这神话变为现实。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