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上党民俗(农祀礼仪再现节气源文化)(2)

子兴2023-06-20

曝晒龙王:农耕人另类的求雨方式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二月二是春龙节。作为农耕文化的肇始之地,龙掌管雨水,水是农业的命脉。长治作为农耕文明的肈始地,对于龙的节日,自然是十分重视。每年的二月二,平顺豆口都有祭龙仪式,百十年来从未间断,在祭祀味越来越淡,娱乐味越来越浓的今天,仍然凸显出农耕文明的源头文化气息。

然而,辛苦劳作的农人对这个掌管着水的老龙王,心里有说不出来的复杂:农业的命脉在于水,水却被龙王主宰着,于是,人们一边是真心真意地敬畏,一边是真心真肺地痛恨。——按照道家的说法,龙王在神界只算是一个“基层干部”,甚至连哪吒也敢剥其鳞、抽其筋,可见地位之低。然而,龙王掌管着水,掐着农家的命脉,出场时又是春播时节,看在一年收成的份上,上党的农民就把它奉上权力的巅峰,甚至让这位“基层干部”坐在“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位置上,俨然一副三教高真的派头。

但是冬藏的时节,一年收成不管好歹已经入库,没有顾忌的农民便在元宵节把老龙舞动起来着实地戏弄一番,出一口受制一年的恶气。这样的民间风俗和智慧其实反映了农耕人的抗争心态,他们太想摆脱靠天吃饭的境遇了。

在上党盆地边缘的长子、沁源等县,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求雨仪式——如遇天气大旱,屡求不下雨的时候,农民们在上午就戴了柳条帽子,把龙王神像抬出来在村中游街,到中午酷热难当的时候,人们纷纷回家避暑,却把龙王暴晒在炎炎烈日之下,不下雨就一直晒。——这种对龙王的亦敬亦惩办法,还真让人嗅出些上党儿女敢与强者争高下的气势,充满了原始农耕人的勇气和血性。

且歌且行:节气滋养出的活态文化

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广泛和深刻,春有梅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节气交接时的景物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无限感怀,自诗《诗经·豳风·七月》开始,二十四节气进入了历代诗人的视野,并滋养出了陶渊明、孟浩然、范成大等善写农事的田园诗人群体。

诗人们对季节的变化尤其敏感,通过诗词借景抒怀,驰骋想象,表达不同时节的情感,反映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和民风民俗,借诗歌营造的氛围,与民族文化情景交融。“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这首陆游的《时雨》清新自然,是不可多得的节气诗佳品,在今天,那些关于人与天时、人与大地的故事,已成为对于永远逝去的田园牧歌的追忆。身处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也许就被限定在“节气就是天气”的狭小范围之内,而二十四节气的自然律动和天地人合一的境界,只怕是感觉不到了。

然而,长治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之地,节气交接时的气温变化、风景变换和物侯变化明显易感,只要稍稍留意,即便在家里,也会感觉到自然的脉动和呼吸。当然,如果走出来亲近一下自然,一幅幅充满诗情的民俗画卷,将带着人们重游农耕文化的历史,回溯到悠长久远的农业文明源头,并感受从远古开始就存在于上党大地的自然属性。

二十四节气在城市只剩下概念的时候,在城市之外的村庄,与节气有关的很多鲜活有趣的民风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乡村活生生地疯长着,完全可以说,这里生长着传统文化的根。在这里写一句题外的话:如果谁不愿意走出家门来感受身边的真山真水真节气,恐怕只能到北京游览“二十四节气民俗城”了。

我们已经动身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时代,通过节气对农耕文明深深回眸之际,只怕心中依然会感叹一声:我们离不开节气,哪怕它对我们只是一个标签。节气不单单是“天气”,而且是“地气”,是“阳气”,是跟着太阳走一年的朝气!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