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客家民俗(夏至狗)

辛亥君2024-05-09

客家民俗 夏至狗

客家人夏至日吃狗肉,如今已成为客家文化的标志之一。关于夏至日吃狗肉的美妙,各地客家的俗谚、俚语尤为形象。如流传于惠州、东莞、河源客家地区的“夏至天吃狗,可以遍地走”、“夏至狗,没路走”;又如流传于闽西、梅州地区的“冬至羊、夏至狗”、“吃顿香狗肉,神仙企唔稳”、“夏至狗,吃了满山走”;又如赣南客家地区的“夏至狗,没奈走”(“奈”即“哪里”)、“狗肉滚三滚,神仙企唔稳”、“狗肉当棉被”;又如桂南客家“鹅怕清明,狗怕夏至”。

客家地方志对各地客家夏至吃狗肉也载录详尽,如:

民国十年《增城县志》载曰:“夏至日,掰荔荐祖考,磔(音zhé,原指古代分裂牲体以祭神礼俗)犬以辟阴气。”

民国二十五年《龙门县志》载曰:“夏至,磔犬御蛊毒。稻熟则先荐新于祖,然后请亲友尝新。”

清同治十三年《韶州府志》载曰:“夏至日,掰荔荐祖考,磔犬以辟阴气。”

清康熙二年《乳源县志》载曰:“夏至,啖犬肉,以滋阴气。”

清康熙四十八年《归善县志》(归善即今惠州市惠阳区)载曰:“夏至,食犬肉、饮荔枝酒助阳气。”

按孙思邈夏至日“君子斋戒”观点,夏至日吃狗肉实在是不宜。即使同样酷爱狗肉的广府人、潮汕人也认为夏日吃狗肉很“毒气”,会伤身害体,有损健康。那么客家人夏至日吃狗肉的习俗又是如何形成的,或曰有何益处?

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是年夏至前后中原地区酷热异常,疫疠四处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习俗。东汉《风俗通义》也谈到始于秦德公的城门磔狗风俗,并记载:“今人杀白犬以血题门户,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取法于此。”这记录了东汉时期的民俗,同时也反映了风俗的泛化与扩展。

其实夏至杀狗是上古时期用牺牲祭祀神灵、祖考礼俗在民间的遗存。中国先秦时代,华夏先民食用与祭祀所用的家畜有牛、羊、猪、狗四种。据殷代甲骨文记载,这四种的任何一种都可作为牺牲即“献”。“献”是一个会意字,从犬,鬳(yàn)声。“鬳”乃大型陶制煮食炊具,“犬”则代表进献之物。左“鬳”右“犬”,即意味着用陶锅煮狗肉。可见远古时代人们祝神献祭之物,所使用的牺牲主要是狗,而非牛羊。

《说文》曰:“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又《礼记·曲礼》云:“犬曰羹献。按,礼凡荐腥谓之献。”从中可知,敬献用的狗肉是煮熟的,且用以祭祀的狗要求肥硕,否则不足以献。

到了秦汉时代,皇家或官府的大型祭祀不再用狗,而主要用羊、太牢即牛,再往后就多用猪羊。即使到汉代,民间饲养猪羊也并不普遍,而狗则家家户户都不止养一只。因而尽管不再用狗作为牺牲,但以狗肉作为主要肉食的风俗却逐渐形成,尤其是在当时广泛的楚地、越地、赣地、闽地莫不如此。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曾经是杀狗为生的“狗屠”,大将军樊哙也是“狗屠”出身。尽管如今除了客家、广府人、潮汕人以及湘西苗族、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还保留有吃狗肉的习俗,其他地区汉族则几乎不再见有吃狗肉者,但是在汉高祖的老家江苏沛县,那里的“龟汁狗肉”迄今仍远近闻名。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