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是庐陵(吉安)各县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从“小年”到“除夕”,春节序幕逐渐拉开。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小年。这一天,各家略备酒菜,全家欢聚。小年前,有两项主要活动,一是“扫尘”,扫除一切污秽之物,干干净净喜迎春节;二是“送灶”。小年前夜,家家用碟子盛上茶叶、大米、红枣和糖饼放在灶上祭祀灶神,又称“糊司命”,祈求灶神“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
农历十二月三十(小月二十九)为“除夕”,也叫“大年三十”。上午大人带着儿孙上祖坟,杀鸡、烧纸钱祭祖。在厅堂大门外贴大红春联和年画,猪圈、牛栏、鸡笼也贴上写有“六畜兴旺”、“金鸡报喜”的红纸,表达心中的美好期望。下午设丰盛家宴,又叫“团圆饭”,合家团聚。在外地不能回来的亲人,家长也为他摆一副餐具。饭后,洗澡更衣,大人给小辈压岁钱。除夕夜,家家灯火通明,一家老小围坐在火炉边“守岁”,至深夜,家长放鞭炮封“财门”。
正月初一凌晨、第一件事是男主人开“财门”。大门打开,放长鞭炮,迎接财气涌进。接着朝日出方向走几步,口中念着“出行大吉、四方得利”,祈望一年事业有成,招财进宝。开财门后,全家吃新年饭。饭是昨天剩下的,莱一般是4个素菜:一是芋头,寓意家有“余”财;一是芹菜,寓意“勤俭”发家;一为豆腐.寓意家庭“富裕”;一是青菜,又叫大菜,寓意新年发“大财”。吃过新年饭,小孩、男人先后出门给村里长辈拜年,平辈见面,互致祝贺。大都说些“恭喜发财”、“步步高升”、万事如意”等吉祥词。农村有祠堂的,全村大小在祠堂聚会,各家备有酒菜、茶点团拜聚餐,共度新春佳节。初二开始,出村给岳父母和亲戚朋友拜年。习俗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姑丈。”意思是初一在本村给本家、本族拜年;初二女婿给丈人拜年;初二、初四给亲戚朋友拜年。拜年时,主人以茶点、烟酒招待,赠给小孩“压岁钱”。准备出龙灯的村子,龙灯狮耙开始演练,然后走村串户拜家门,贺喜庆。
大年初一,当家里的女人和孩子还在睡梦中时,每家的男人不到两点就已经起来开财门了。他们悄无声息地起床后,将除夕夜准备好的香烛蜡纸钱等物拿出来。先点着纸钱在门闩上绕一圈,拜三下后,轻轻将门闩打开,再在蒲团上拜三拜,然后将鞭炮点燃,打开前门后门迎接财神爷的到来。这时,整个村庄响起噼噼啪啪,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好奇的小孩子们也起床凑热闹,陪着父亲一起熬年。
在这一天会有许多的忌讳,洗脸刷牙的水不能往外面泼(那意味这散财),只能存在家里的蓄水盆。口忌更严重,帽子不能说是帽子,应该说“有子”,“帽”的意思是“没”。睡觉要说“捡觉”(睡觉之意为死,捡觉之意为享福)。等到天亮以后,孩子们便穿着新衣服出去找小朋友玩了。
春节拜年也是有讲究的,初一那天在村上和父亲那边的亲戚拜年,初二那天就是在母亲那边的亲戚拜年,初三到十五这几天呢,每个村子都有特定的一天来宴请宾客,只要到那天就会有许多亲朋好友来你家喝酒,根本不用通知,因为这是我们千百年来约定的一个习俗。只要你来我的家乡,保证你从初一到十五都有饭吃,并且还有主人热情的款待。谁家的宾客多,就说明谁家的人气旺,财运旺,从初一吃到十五,从这村吃到那村,从这家吃到那家,让你大饱口福。
正月十五为上元宵节,也叫‘灯节”。晚上,家家户户要“散灯”,就是在屋内各处,点燃蜡烛或油灯,象征光明。合家吃汤圆,又称吃“元宵”。有的县还有灯彩表演。民间灯彩中,吉安县固江的“鲤鱼灯”独具一格、泰和螺溪的“虾公灯”、遂川珠田的“五龙下海”、万安县的“麒麟狮象灯”很有特色;古水盘谷的“鳌鱼灯”,黄桥等地的“百节龙灯”也堪称一绝。
元宵节,家家户户的婆娘们已经在十四那天将汤圆滚好了,等到十五那天,一家大小吃过早饭便张罗着去为祖先上坟。最期待的就是晚上的散灯会了。白天给祖先上坟被称作上灯,晚上回来叫散灯。太阳完全下山,村外一片黑暗时,家家户户便燃起了点子(一种蜡烛,专门在节日上燃烧),在家里每个角落,床脚,门槛,炉灶,八仙桌旁插上,只要有洞的地方就插上一根。顿时,家家户户成为一片灯光的海洋,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灯光闪烁,小孩子便跑出去,挨家挨户到别人家去“讨”鞭炮,烟花,蜡烛,他们会很热情地给我们小孩子分发鞭炮,烟花,蜡烛,让我们在元宵节晚上尽情的玩耍。
正月十六日到二十日为下元宵。古代,有的地力盛行“闹下元宵”,十六日“送船神”,就是村里人挂起彩色的画纸船,请道士念经,“禳灾纳福保太平”。中午,抬着福主、财神菩萨,举着旌旗凉伞,敲锣打鼓,放鞭炮游街。晚上灯火明天,至月终才结束。此俗现已基本废除,但有的农村仍有吃“元宵酒”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是传统大节。早晨,家家门窗插上野艾、菖蒲,称“艾旗蒲剑”,用以“驱邪”。早餐要吃“五子”和田螺。“五子”是棕子、包子、鸡子(蛋)、蒜子、油果子;吃田螺,据说可保一午不生疮毒。大人还饮雄黄酒,小儿在肚脐搽洒雄黄酒,胸前佩挂彩色丝线织成的各种形状的小香包。有的农家还在端午节这天挖车前草晒干收藏做药,用雄黄酒浸蒜子储存,可作外搽消毒用。
午后,村里人齐心合人汲干井水,取尽杂物,撒石灰消毒。靠近江河的村镇,要举行龙舟竞渡纪念活动,以示打捞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龙舟竞赛由青壮男子参加,他们身穿红衣,头裹红巾,齐力划桨,船上锣鼓铿锵,两岸观众呐喊助威,场面十分热闹。至今,万安等县已将划龙舟列为县内—项体育竞赛活动。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也是传统大节。常言道“穷端阳,富中秋”。中秋节正赶上收获时节,又是合家团聚的日子,除中餐有鸡鸭鱼肉外,晚上还有月饼、柚橙、花生、糖果等。一家人及亲朋好友围坐一起,对着皎洁的圆月,品茶,吃水果、点心,谈笑风声,情趣横溢,尽享天伦之乐。
中秋之夜,青少年爱在空地用碎砖石及瓦片叠架起一座下大上尖,外圆内空的“宝塔”。待到明月升空,用稻草、茅柴作燃料,在塔内烧火.熊熊火舌从瓦片的空隙中喷出,瓦片烧至通红时,又撒谷糠、喷陈醋、浇烧酒,谷糠堵满空隙,陈醋散发浓香,烧酒燃起蓝色的火焰,儿童们还唱着“烧塔烧得红、养猪三百五;烧塔烧得白,养猪没尾巴”的儿歌,激励大人们赞助买洒和醋浇塔,引得观看者欢呼雀跃,夜深才渐渐散去。
安福农村,中秋节晚上还放火灯。火灯又叫“孔明灯”。火灯用篾丝或细铁丝扎架,外面糊上较薄的白纸,灯顶为锥形,灯身为圆柱形。灯的底部放置吸了油的草纸或旧蔑缆一类燃料,点燃后,燃料产生的热气立即把一盏盏灯送上高空,抬头看去,像星星一样明亮。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节的风俗有登高、饮酒、采茱萸、常菊花等。有的地方在这天蒸糯米酒,称“重阳酒”,味道醇美,不易变质。现在,重阳节又是“老人节”、“敬老节”,许多地方在重阳节开展尊老敬老活动,形成了新风尚。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