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南平樟湖镇一带群众都要举行捕蛇迎菩萨活动。这一天,镇民们很早就走出家门,四出捕蛇。十分有趣的是,捕蛇者见到蛇时,只要口念一句词,蛇就不走也不咬人。这一天谁捕的蛇最多,谁敬奉菩萨的心就最诚。
中午12时过后,群众便将捕到蛇集中到庙堂,装在桶里。尔后恭迎菩萨上街游行,此时大家便每人手捉一条蛇,有的将其挂在脖子上;有的挎在肩上,边走边舞,蛇时而忽上,时而忽下,场面十分壮观有趣。游行完毕,镇民们就将蛇放入闽江,驱邪逐瘟,保佑来年平安无事,五谷丰登。
福建属古百越文化圈,简称闽。许慎《说文解字》:“闽,东南越,蛇种。”说明古代闽越族以蛇为图腾,把自己的祖先同蛇联系在一起。至今南平地区流行有《蛇滩》《石蛇》等故事。南平县樟湖镇定期举行蛇王节活动。镇中的蛇王庙是活动中心。庙内有三尊蛇神像—蛇王三兄弟。当地人称为连公爷。三兄弟身穿红袍,双脚踩着怪兽。他们的双眼一为仰视、一为俯视、一为平视。寓有洞察人间、驱祟造福之意。
关于蛇王爷的来历,当地有一种传说。
蛇王姓连,原是一条大蟒蛇。经过修炼得道于古田的再见岭,荫庇一方。某年樟湖地区发生可怕的大霍乱,死了很多乡民,后来派人祈求蛇王。次日突然一条大蟒蛇出现于樟湖天空,口吐焰火,驱除了瘟疫。乡民得救,后立庙奉为菩萨。从此香火不断,并于每年农历7月7日举行蛇王节,以为纪念,程序是:
捕蛇——农历6月,人们四出乡野捕蛇,大小轻重不论,有毒无毒都在捕获之列。乡民把捕来的蛇都敬献到蛇王庙,放到庙正中的黑色大瓮里,由专人精心饲养。人们相信,谁捕获得最多,谁就对蛇王菩萨最心诚,也就会降福于自己。
坐轿——7月7日晨,蛇王庙前己点燃起两支玫瑰色的大香,高2米,各重25公斤。乡民齐集庙前敬神,并抬来一座特制的轿,称为“神轿”或“龙亭”。轿四周用细铅丝编扎的网,罩住轿中设置的一个木制的大圆盆。
出巡——7时许,蛇王菩萨巡行开始,炮铳三声,锣鼓齐鸣。队伍鱼贯而出,队列由大锣开道。旗队紧随其后。写有“行雷”“连公”“肃静”“回避”的木牌并列在前,引领神轿。后随各乡乡民,每人出发前,从大黑瓮中取出一蛇,或绕脖颈或围腰间,或缠手臂,连儿童也不例外,俨然一队长蛇阵。沿街各户人家,手持香火燃鞭相迎。并与队列中人交换三支香火,名曰“分香”,以显示对蛇王菩萨沿街驱疫、降福闾里的共同敬仰。
归位——蛇王菩萨出巡完毕,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被乡民恭请回庙。
放生——入夜,乡民纷纷从庙中大瓮中取出蛇蟒,成群结队拥到闽江岸边,以虔诚的心情将蛇放入江中,使其返回大自然。
蛇王节的傩俗活动,既反映了古人对动物(蛇)图腾的崇拜,也显露出人类与动物(蛇)之间建立和谐、友好关系的朴素愿望,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对生物物种链条免遭破坏的关怀。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
郎德上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15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兰亭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位于现在宝应县兰亭村内,兰亭村之前原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后由于发生...
现如今小青年们闪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然离婚的现象也是不在少数,当然要离婚也要找一个可以离婚的理由,本站就来为你盘点中国之最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第十位:婚后还要AA制,离婚...
居住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体现出当地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抗争中产生出的避邪、求吉、审美、实用的复杂心理意象与价值观念。甘肃民居大多也表现了劳动人民普遍的讲实际、重伦理、求功利及尊神灵的传统民俗结构...
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颜色很多,一般多用白色、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1.5米,最长的有4米。宽度不等。两端有穗,约6厘米。哈达...
西马村,是明代雁门关所辖的古堡之一,旧称永和堡,现在该村东堡门上方的明代石雕门额依稀可辨,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距鹿蹄涧村约5公里,现居人口中百分之七八十为杨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