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的士大夫阶级,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然而在封建社会,正直高洁的文人是难有作为的,正所谓自古文人多磨难。所以,古代怀才不遇或不愿同流合污的贤人君子,经常借梅兰竹菊来自喻本身的高风亮节和思想感情。
中国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更是另眼相看,认为菊花艳在深秋,傲霜怒放,具有不畏强暴、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同时,它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不与群芳争艳,又显示出了恬淡自处、淡泊清华、自强不息、不趋炎附势、不媚权贵的高风亮节。这虽然是其自身的本性使然,但更要归功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
久而久之,人们由菊花中感悟到的这种品格,成为人们的共识,并进而提炼升华为一种精神,成为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重阳节的菊花习俗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观赏菊花和饮菊花酒是庆祝重阳节的两项主要活动。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菊花斗寒的独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为生命力的象征。在古人那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认为它是“延寿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弥坚。
菊花盛开在重阳,意为“久久”。于是,菊花成为了吉祥、长寿的象征,纳入了中华民族敬老尊老爱老的民族精神的范畴。重阳节也成了敬老节。所以,重阳赏菊,也就蕴含了敬老爱老的喻义。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得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对象,而菊花正是历代诗人吟诵的主题之一,留下了大量的优美词章。这些菊花诗词,正是菊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菊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中即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纵观中国历代的咏菊诗词,思想内容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的着重描写菊花雅致的姿容、颜色;有的则着重表现菊花独有的内在气韵;有的直抒胸臆,诉说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有的采取比兴寄托的表现方式,通过菊花,以隐曲幽微的笔触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愫。
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传统的常用中药材之一,主要以头状花序供药用,味甘苦、性微寒、清肝明目、祛毒散火。中医多用以主治目赤、咽喉肿痛、耳鸣、风热感冒、头疼、高血压等病症。若长期食用, 还有“利血气、轻身、延年”的功效。《神农本草经》称:“菊花味苦、平、主风、头晕、肿痛、目欲泪出、皮肤死肌、恶见湿脾、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日华子本草》记载:“菊花治四肢游风,心烦,胞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野菊花有“利五脉、调四肢,治头风热、脑骨肿痛、养目血、去翳膜、主肝气不足”之功效。《埤雅》称,野菊花“可人药,久服令人长生、明曰、治头晕、安肠胃、去目翳、除胸中烦热、四股游气、久服轻身延年”。《本草备要》认为,野菊花“性甘苦微寒,有疏风热,清头目之功”,可为清热及眼科药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野菊花其性味苦甘微寒,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链球菌等有很强的抑杀作用,同时还具有散风清热、消炎解毒、平肝明目、祛痰止咳、理气止痛、凉血止血、抗菌、抗病毒等功效,可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头昏、心胸烦热、咽喉肿痛、眩晕耳鸣、流行性感冒以及高血压、高血脂、偏头痛、冠心病、乳腺炎、扁桃体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鼻衄、毒蛇咬伤、蜂螫虫咬、疗疮、无名肿毒、扭伤、外伤出血等疾病。
古人认为,菊花“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晋傅玄《菊赋》),“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故而菊花被誉为“长寿花”“延龄客”。
我国食用菊花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咏。 “东篱同坐尝花筵,一片琼霜入口鲜”的诗句,正是写食菊的乐趣。郑所南的“道人四季花为粮,骨生灵气身吐香。闻到菊花大欢喜,拍手笑歌频癫狂”写出了宋代食菊之盛。
文人雅士常以菊代茶,并赋诗吟颂。菊花可以酿酒,制茶作为饮料,菊苗可以作菜食用,所以菊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
宋代《全芳备祖》对这方面的记述就非常详尽和深刻,菊花“所以贵者,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