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悼念亡者,须给灵位上香与烧纸钱,之后会有人端上一碗开水给你喝,但需喝一口,剩下的就倒掉。表示“喝水不亡挖井人”之意!接着要到灵后把哭丧的人搀扶起来,意思不用过于悲哀,亡者已矣。
祭祀灵位,从最初由直系子孙后代开始祭祀(不包括女性),到远房表亲等。每一次祭祀都是需要先生(先生,古代传统的产物,对懂得一些特殊事件而邀请的代理人统称先生)的呼唤进行仪程。
吊唁的亲属磕头后,需要完成在灵位前上香、宣书、谢礼的流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人或一组人(会根据辈份的不同与关系的远近划分)在宣书时都会不同,这最要的原因是在于对亡者的感情不同而宣述亡者生前与祭祀者的相关事情与对亡者的悼念。谢礼是指悼念者在悼念即将结束后,直系亲属需根据辈份出来跪拜谢意;而悼念者要鞠躬陪伴,意味着自己应该如此。直系必须全身披麻戴孝,次及只要戴孝。
女性不论血统远近,皆不须参与祭祀活动,只在灵后哭丧。作为直接参与者,每当音乐哀调响起,悼念者对亡者的深情嚎哭时,眼泪总是不自禁的盈满眼框。是现场氛围的影响还是对亡者的沉痛哀悼,或者…有时,想一想,人生的一些问题,很难有什么特殊的与满意的答案!在谢礼时随着祭祀结束的人越来越多,这就要跟随直系之后同样表示谢意。
出殡当天也需要祭祀一遍,并且所有女眷属都需跪下,一直到送殡时刻。因此时应三步一拜送殡到村门外,不能送到墓地。因女眷属不能够哭丧至去坟墓地。回家时也不应该原路返回,要另走一条路,并戴着红色纸或布,表示红的吉祥与喜庆,所有不如意皆以终结。
出殡之后的宴席,当上菜肴到第五道(共十六样菜)时,直系子孙需穿孝服在宴会门口跪倒,等候亡者的兄弟姐妹来搀抚方起来身。例外,与红喜庆不同的是,必须等所有的来客用餐结束后才散烟,每人一根。
赣南客家人的丧葬礼注重“寿”和“孝”两字。只有满60花甲以上的人亡故方算善终,善终者办丧事俗称“白喜事”。此等丧事往往讲排场,以示儿孙孝顺,且礼节较繁,一般有送终、报丧、守灵、入殓、成服、堂奠、出殡等程序,此后还有上坟、做七七、做百日、做周年、除孝等。此仅简叙送终、报丧、成服、出殡。
送终,老人将死,儿孙要跪在跟前,烧纸哭拜死者“升天”。男要死在厅堂,谓寿终“正寝”,女要死在房间,谓寿终“内寝”。随即为之沐浴,更换专门为死人裁剪的“寿衣”,亲属戴孝,门贴白联,以示哀悼。
报丧,父死子女先跪告家族,后跪告亲友;母死先跪告外戚,后跪告族亲。富贵人家治丧,多用书面讣告,周知亲长。讣告称谓,父死称“孤子泣血稽颡拜,母死称“哀子泣血稽颡拜”,以示哀深虔诚。戴孝阶段,须将家中仓库钥匙交给族中有威望之长辈保管,子女无权过问,此谓“尽孝道”。
成服,即子孙穿孝服迎接吊唁宾客。一般是孝子行三跪九叩礼后,执事者给孝子戴上用蔑编纸花扎成的“愁笼帽”,披麻于身,脚纳草鞋,腰系草绳,手执哀杖,跪伏灵堂前。哀杖,俗称“孝杖棍”,杖一尺八寸。男死用竹杖,女死用梧桐杆做,均粘贴白纸,俗称“得罪你一尺八”,说的是舅公对不孝外甥,可用此杖来鞭朴,以示惩罪。
出殡,又称发送、还山。鼓乐呜咽声中,抬起灵柩上路,在送殡队列,鼓乐“铭旌”为前导,纸扎祭品及实物祭桌、引魂灵轿等跟后,其中有专人沿途鸣爆撒纸钱。紧随其后的是长子执杖在前,长孙抱灵在后,旁有叔伯手撑黑伞遮阳,并搀扶抱灵者,亦步亦趋。然后是四人或八人抬棺,孝子孝孙随柩行进,亲朋族戚跟随相送,最为忙碌的是端长凳搞路祭的执事。凡遇过桥、过缺口、过岔道口,都要举行路祭。孝子、礼生等人一直要扶灵送至墓前,待灵柩入穴封墓门后才可返回。其余送葬人员,只送到坟墓附近便驻足燃香作揖而别。送葬人返回必须另择路途而归,一概停止哭声。归途中要将孝服孝饰取下,回家后用酒洗手面,用艾草或禾草燃烟熏身,名为清除晦气,实为起消毒作用。孝子孝孙簇拥灵牌入厅堂,举行安灵仪式,即将灵牌放置神龛中,俗称“合香火”,然后洗身更衣,这时丧事方算完毕。
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中原汉民的传统,如相信灵魂不死,重视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特别重视风水等。相信灵魂不死的观念。繁缛的葬俗首先来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古人认为人活着是灵魂依附于肉体,而死后灵魂与肉体就分开,灵魂是能够独立于肉体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因此把灵魂当作神秘的对象加以信奉。旧时人们对待死人在归天路上的种种复杂仪式都是以灵魂的虚拟存在为前提的,那死去的人似乎仍然是一个生命需要人们去关爱。客家人的喊惊习俗是这一思想的全体体现,当地小孩感冒发烧或其他病症发生时就要由孩子的母亲及其他中老年妇女烧香烛喊惊,认为小孩生病是因为灵魂离开了孩子的肉体,及时叫回灵魂孩子就相安无事了。
古人相信人的灵魂在生前与死后是一脉相承的,人生有现世与来世,由此推断世界也有阳界与阴界,根据灵魂不死的观念,人死了以后要进入另一个世界就是那个人们称作阴朝地府的地方。客家人相信因果报应,认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多做善事能够荫子荫孙,今世不好死后也能得到好报。诸如此类的说法虽有惩恶扬善之意其本意并不是很坏的,但这迷信说法给人们带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客家人的丧葬方式多沿用古中原的传统,以土葬为主,多用棺葬,解放以后随着政府的倡导逐步实行火葬。另有合葬、捡金(改葬又称“作风水”)、做生意、野葬等习俗。因笃信灵魂不灭的观念,旧时客家人对墓穴向来特别重视,一如生人起房,叫“阴宅”,犹重风水,凡筑墓葬必请风水先生选日子、时辰、选墓地、看朝向等。
丧葬礼可以说是人生礼仪中最为繁琐复杂的一种。它的仪式较多,是其它许多礼仪所不及的。同时,这种礼仪也最庄严、隆重。客家人的丧葬仪俗继承了汉文化传统的许多突出方面,如孝道、宗法制等,都在这种礼仪中体现出来。同时由于长期流迁以及与当地土着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客家的丧礼形成了自己民系独有的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客家丧葬仪规上显得既温情脉脉,极富人情味,同时也有几分严苛和冷峻。
客家传统习俗认为凡人年在六十虚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寿”,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对于这种正常死亡,家人在心理上、物质上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跪在跟前聆听遗嘱,哭泣尽哀并烧纸祷拜死者“升天”,是谓“送终”。客家人对送终一事相当重视以没能跟老人说上话为终身遗憾,所以闻说父母或其他至亲病危消息一般都要立即赶回,尽最大可能见上最后一面,因此即使不远千里也要日夜兼程赶回。
报丧是指丧家向亲戚邻里报告死讯、丧期、葬期。一般小殓后,丧家即将死讯报告亲朋好友,以便他们在大殓及时前来吊唁。报丧的形式有口头的,也有持卜文的,后世还发展出来在报纸上登卜告报丧。民间一般以口头为主,即孝子或长孙亲往报丧,对那些至亲好友尤其是如此,否则礼数不到,对那些较为疏远的则捎个口信即可。
装殓是指把死者装裹、放入棺材。古礼装殓分大殓(入殓)、小殓。三日小殓,五日大殓,或次日小殓,三日大殓。这也是和所谓三月下葬的旧俗相应的。后世一般家庭停丧时间较短,入殓也就比较及时,大多临终空好寿衣,第二天便装殓入棺。
比起其它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很小的变化。
临终之处理为死者沐浴、容颜、括发(头发梳理后挽成鬓)、更换寿衣,并在尸前陈设祭奠物。俗称小殓。客家人重伦理,亲人感情甚笃。有疾,必延医救治。如已病入膏肓,药石罔效,即随时观察其气色五官,急召子孙亲人,随侍在侧。若脸色苍白,眼耳鼻舌缩小变形,饮食少进,即移寝于厅堂,放上门板,铺上草席或篾席,让病人卧其上,男左女右,头在里,脚在外。将原穿衣服剪开脱下,最外一件换上寿衣。(寿衣,色蓝,六十大寿时,一般由女儿出资购买),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然后挂上帐。子孙守其旁,以尽最后之孝道。
客家风俗重视送终。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当病人气绝时,点上香烛,在死者脚尾米把远,放上一个大钱炉或一口烂锅,孝子贤孙双脚跪下,烧一定数量的纸钱,称之“烧倒头纸” 或“烧升天钱”,让死者到了阴间不缺钱用。然后香烛一直要燃到安葬为止。有“香火不断”之意。烧纸钱时,子孙大哭。述其死者的苦楚和对子孙的厚爱,以示死者不该离去之意。当病人气绝时,以红布或红纸包一块玉或金或银元或硬币,塞于死者口中,称之“含玉”,以示吉祥。
当病人气绝时,马上杀一个公鸡,称之“洗脚鸡”。并煮成八分熟,置于为死者摆放的香桌下用箩筐照好。并烤七个小麦面饼,用柳条穿上放于死者手上,称之“打狗板”。死者足尾置一盏清油灯,称之“长明灯”,为死者照明,不迷路,顺利到达阴间。并倒摆一板凳,凳面朝里,触脚。凳后放一碗饭,上置熟鸭蛋一个,插上筷子,称之“脚尾饭”。饭后置一香筒,点香拜之,香不可间断,并烧脚尾纸(用银纸)。另置盏清油灯在死者头侧,不能超过头顶,一天三次即早中晚慢慢向脚下移动,到安葬时移至脚部旁。 男死于家,称之寿终正寝;女死于家,称之寿终内寝。如死在他乡或凶死,不可抬入厅堂,只能安放于大门侧,以免凶神恶鬼进屋,殃及家人。仍是男左女右,头在里,脚在外,换上寿衣。其它礼仪都一样。
人死后,堂上祖位、神位,均须以红纸掩之,以免祖先、神灵蒙受晦气。所有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律撕下,换上白色挽联,以白纸书“忌中”或“严制”(父死用),“慈制”(母死用)贴于正厅门边。人一死,先遣子孙或邻居亲友一、二人,持子女生辰八字请地理师(阴阳)择日选定吉利日期:大小殓、移柩、祭奠、还山、安葬、测定方位等。选定日期后,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并派专人若干前往各亲族戚友处报丧,并告知发丧安葬日期。今统印讣文寄达,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或以电报、电话告知。孝子报丧先不入其门,在门外叩头后,方可进屋(一般都未进屋)。选定若干名对丧事较内行者,协商安排善后事宜。赋予职称、工作项目,分层负责,包括总务、出纳、茶水、文书、跑腿、帮忙人员等。死者的子女为孝子,见亲族戚友、帮忙者均应叩头。
人死后,守孝之女亲人一般不用梳子梳头;地不打扫,安葬后及时打扫;子孙原则上吃素饭,不吃荤,至安葬后方可吃荤,称之“吃素”。将死者睡的床铺上之用品立即抱出居室外;如其配偶在世时,把死者睡的床单、被单撕开一半,留一半给配偶,另一半在安葬后在坟圹上连同死者不用的衣物烧给死者;并把床铺移动立起靠墙放起不用,一般百天后才用。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