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满族民间口头文学(满族说部)

晓萍郎2023-06-29

满族民间口头文学 满族说部

满族说部是指由满族民间艺人创作并传讲的、旨在反映历史上满族人民征战生活与情感世界的一种长篇散文体叙事文学。因其体式与汉族民间艺人的说书比较接近,每部书可独立讲述,故称“说部”。

满族说部的历史溯源

满族说部渊源于历史更为悠久的民间讲述形式——“讲古”。讲古,满语称为“乌勒奔/ulabun”,是家族传承的故事的意思,即流传于满族各大家族内部,讲述本民族的特别是本宗族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在入主中原以前,满族几乎没有以文本形式记录本民族历史的习惯,当时人们记录历史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部落酋长或萨满来口传历史,教育子孙。

在传统满族社会中,人们经常举行讲古比赛,清中叶满族八角鼓、清音子弟书异军突起,便是这一传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裂变。历史上,满族社会在部落酋长、族长、萨满的选定过程中,都要求当选人必须要有一张“金子一样的嘴”——即必须要有讲古才能。

讲古习俗的倡导,客观上为满族民间故事家及具有杰出讲述才能的民间说书艺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满族民间口头文学 满族说部

满族说部的艺术特点

满族说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史诗。它往往以满族历史上某个英雄人物的传奇性个人经历为主线,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历史上满族人民在治理北疆、保家卫国过程中所创立的丰功伟绩。人们可以从这些民间说部中,窥视到满族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历史变迁,了解其风土人情、社会风貌,体悟到历史上满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世界观及其价值取向。如《飞啸三巧传奇》,在向人们展示清朝嘉庆末年至道光年间生活在黑龙江以北的英雄们的事迹的同时,也向后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以及天文、地理、动植物种类和生活习性。

72万字的《萨大人传》,它主要讲述了在康熙年间,镇守黑龙江的大将军萨布素的生平事迹,从而弥补了《清史稿》中记载萨布素将军事迹过简的不足。这些长篇说部豪迈、壮美,透露出满族人民所独有的艺术气质,是北方民族的史诗,丰富了我国北方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对于民族史、疆域史、民族关系史研究,及至人文学和民俗学研究,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满族说部遗存的存藏主要有“窝车库乌勒本”、“包衣乌勒本”和“巴图鲁乌勒本”三个方面的内容:窝车库乌勒本,俗称“神龛上的故事”,主要是讲述氏族传承下来的萨满教神话和萨满祖师们的非凡神迹;包衣乌勒本,就是家传家史,这是一种家族自身教育内容的文本;巴图鲁乌勒本,也就是英雄传,这往往包括真人真事和历史传说人物演义,是他们歌颂自己心中英雄的文本。

满族民间口头文学 满族说部

满族说部的艺术造诣

满族说部具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这些作品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波澜起伏,语言气势磅礴,反映了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力顶千钧的集体意志和情怀万里的博大胸襟。只是由于满族创制文字较晚,应用时间不长,流传于本民族口耳之间的长篇说部,不可能得到科学而全面的记录。再加之有清一代辖制于带有军事性质的八旗之内,其居住区域、活动范围都受到严格限制,满族长篇说部因此而不得伸展。

从已经搜集到的满族说部来看,总篇幅已达16部,凡450余万字。当然,这只是我们在近20年的满族文化普查中,在满族人民居住比较集中的黑龙江、吉林、北京、河北等省市发现的满族文学遗产的一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调查的深入,可能还会有若干作品问世,来源源不断地丰富着吉林文化的发展。

满族说部是满族人民自己创作并传承的满族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但系统而全面的反映了历史上满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充分而准确地表述了满族人民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2006年5月20日,满族说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