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蒙古族民俗风情(2)

宿醉2023-10-06

蒙古族名菜

乳汁软炸口蘑

以口蘑经挂糊炸制而成。干口蘑用水泡发,去蒂、洗净后,切成长条,放碗内用精盐、味素、料酒、姜汁腌渍后,沥尽水份。鸡蛋清打成泡沫状,加淀粉、面粉调成蛋泡糊。勺内添熟猪油烧至4成熟,将口蘑条裹匀蛋泡糊逐条下入油锅内,炸成杏黄色捞出装盘。另起勺添底油,加入鲜汤、葱、姜、蒜米、味素、精盐、淀粉等烧热,随即放入奶油炒熟,置小碗内,与炸好的口蘑一同上桌,由顾客自己蘸食。此菜乳汁浓白,口蘑杏黄,外松里嫩。因其选料精,具有民族特色,很受消费者欢迎。

炸羊尾

以羊尾油、果脯为主料炸制而成。将鸡蛋清搅打起泡,加入适量淀粉、面粉调成蛋泡糊。果脯切成米粒状,加入适量羊尾油团成小圆球,沾上面粉,挂上调好的蛋泡糊入5成熟油中炸熟,呈金黄色,捞出装盘,撒上白糖即成。特点是外皮喧软微酥,内质绵润柔和,味道甜香不腻,多用在接待贵宾的宴席上。

拔丝奶豆腐

以奶豆腐为主料烹制而成。将奶豆腐切条、裹面粉,挂上用鸡蛋清、淀粉、面粉制成的松糊入油锅炸熟,呈金黄色捞出。锅内加适量白糖熬成拔丝糖浆,倒入炸好的奶豆腐,并撒些芝麻,裹匀糖浆装盘即可。此菜色泽金黄,口味甜香,上席牵丝不断,是酒席中的佳品。

成吉思汗铁板烧

一种独特的烤肉。相传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率兵征战中亚和欧洲大陆时,由于远离兵营,缺少饮具,遂号召士兵用头盔扣在火上以烤肉,风味独特,别具一格,一时风靡世界。尤以中国、朝鲜、日本盛行,一直延续至今,并有很大的发展。成吉思汗铁板烧由此而得名。选用草原新鲜羊肉切成薄片,浸泡在桂皮、小茴香、枸杞、丁香、鲜姜等13种名贵药材和调味品中腌渍2小时捞出,拌以香菜、小葱段。食用时用筷子夹起羊肉片,放在用火烧热、形似古代士兵头盔的铁板上烤炙,顿时吱吱有声,香气馥郁。烤熟即可食用,或蘸着用芝麻酱、糖、醋、精盐、胡椒粉调制的佐料食之,酸、辣、咸、甜、香诸味皆有。铁板烧由食客自烹自食,饶有情趣,且烤具携带方便,很适于饭店经营和旅行野餐。用料除羊肉外,牛、猪、鸡、鱼、虾等肉均可。

手扒羊肉

以羊肉煮制而成。因其成品块大,就餐时用手刀割食,故名。将剥洗干净、去头去蹄带内脏的整羊,用刀劈成小块,投入清水锅内煮沸,撇去浮沫,加入用沙布包好的调味品,用微火煮熟捞入盘内,加少许鲜汤上桌即成。特点是汤鲜肉嫩,醇香味美,软烂适口。食时再伴以其它调味汁,更具特色。

烤全羊

蒙古语为“昭本”“好尼西日娜”。以宰杀治净的整羊烤制而成。用年龄8个月的肥尾小羯羊,剥皮(另外一种烤法是去毛带皮),去内脏,整理干净,把羊头垫起,前后腿分别捆在一起,如羊卧状。用竹签插入羊腹两侧,将蒜片、胡萝卜、洋葱块、芹菜及精盐、小茴香等调料一同撇在羊腹内外,腌渍8小时,而后把体外的调味料捡入腹内,体表抹上黄油入烤箱烤至外皮金黄,腹内成熟即可。去掉绳索、竹签,用萝卜、西红柿刻的花朵及芹菜叶点缀后,与椒盐面、黄酱、大葱段、荷叶饼一同上桌。特点是外焦里嫩,鲜美可口。常用于招待贵宾和盛大节庆,是宴席的首位菜,一般有献哈达、唱歌敬酒等礼仪。

大炸羊

以羊肉为主料,经挂糊炸制而成。因在制作时所用主料大而得名。将熟羊腰窝肉切成适度厚的大片,放入以鲜汤、小茴香、葱段、姜片、蒜瓣、酱油、精盐、味素等兑成为调味汁锅中加热,待靠至入味,捞出洒干水分。鸡蛋加水淀粉及芝麻油调成稠糊。勺内添植物油烧至7成熟,将羊肉逐片蘸勾糊下勺,炸成金黄色捞出,切成长条码入盘内,淋少许芝麻油即成,食时随带胡椒盐。成品色金黄,肉酥烂,味胡香,皮焦脆。此菜在乌兰察布地区广为流传,大、中、小餐馆都有经营。

涮羊肉

起源于元代,相传为元世祖忽必烈赐名。以绵羊肉在装有汤汁的火锅内涮制而食。芝麻酱、酱豆腐、腌韭菜花、辣椒油、卤虾油等调味品分别盛在小碗内端至席前,由食者根据个人喜好调配成汁。火锅内注入清水(可加适量姜丝、味素、海米、口蘑汤),烧开后便可夹入羊肉在锅内轻涮,待羊肉片变成白色后,立即夹出,蘸上调好的味汁就着糖蒜食用。这种吃法肉质鲜嫩,不膻不腻,新颖别致,饶有情趣。在乌兰察布市地区的大小饭店、餐馆及家庭盛为流行。

烤羊腿

以绵羊的后腿为主料,配以葱头、芹菜烤制而成。将带骨羊后腿剁去小腿下部,把边缘修饰整齐,在腿内侧剁上斜十字花刀,置于盆内,用调味品腌渍3小时。将烤盘烤热,倒入腌渍原汁,放入羊腿,葱头块、芹菜段,入烤箱(或烤炉)烤熟即成(烤制过程中将羊腿翻两次),食时改刀成块,带骨装盘上桌。此菜色泽褐红,肉质酥烂,口味香醇,保持原形。食时如蘸黄酱、拌以葱段更具风味。常用于高级宴席的头菜或主菜。

羊背子

蒙古族人民最喜欢、最名贵的佳肴。是欢迎亲朋贵宾宴席上的珍品。将羊背子卸成七大件(除去胭叉),带尾入锅,加盐、姜块、料酒、小茴香等煮熟,捞出装入铜盘。光摆四肢、羊背颈胛,把羊头摆在羊背上,似羊的爬卧姿势上桌。吃时每人先用蒙古刀从羊尾巴至背脊上割下一条吃掉,而后就可各取所需。席间还有配菜、奶食品和马奶酒等。

香橙羊肉

以新鲜去骨羊肉为主料烹制而成。将鲜橙去瓤,修成提蓝。羊肉煮熟切成小丁,加枸杞、精盐、味素等调味品炒至入味装在提蓝内,摆在盘边。生羊肉剁茸加橙汁、精盐、味素等调味品拌匀,挤成丝氽熟。勺内添底油烧热,用葱、姜丝炝锅,投入主料,烹料酒,加精盐,味素炒至入味出勺,装在盘的中央即可。特点造型美观,色泽明快,口味成鲜,酸甜并重,质地细嫩,富有营养。宜作大型宴席的主盘或配件,多在中、高档饭店经营。

银针里脊

以猪里脊肉为主料,绿豆芽为辅料滑炒而成。将猪里脊肉切成丝,加精盐、味素、料酒等喂制,用鸡蛋清、淀粉上浆,入4成热的熟猪油锅中滑散断生。绿豆芽切头、去根、洗净,置开水锅中焯熟。另起锅添底油烧热,用葱、姜丝炝锅,烹料酒,入滑好的猪里脊丝、焯好的豆芽段,加少许鸡汤、适量精盐、味素等翻炒,待入味后用水淀粉勾薄芡,淋明油出锅装盘即可。此菜色泽洁白,滑嫩脆爽,荤素搭配,营养合理。适用于配筵席菜和下酒,多在中档以上饭店经营。

奶豆腐两吃

以奶豆腐为主料烹制而成。将奶豆腐、果脯一起切碎,围成圆球形,挂蛋泡糊入油锅炸成淡黄色捞出装盘,撒上白糖。

另将奶豆腐切成大小薄厚适度的菱形块,加白糖上笼蒸透取出。京糕切成比奶豆腐薄,边长比奶豆腐略短的菱形状,置蒸好的奶豆腐上,摆在炸好的奶豆腐球周围。勺内加适量水、白糖熬成蜜汁,浇在菱形奶豆腐块上即成。此菜口味甜润,奶香浓郁,伴有酸奶子的香味。

奶酪

俗称酪蛋子。以牛、羊乳汁分离出酥油后的酸奶熬制而成。将酸奶子加白糖置锅内用慢火熬煮,待有结晶体出现时装入纱袋,挤出酸水,成碎块状,晾干即成。酪蛋子质硬味酸甜,是奶食品中最普通的食品。

酥油

又称奶油,有黄白两种。把鲜奶发酵成酸奶,从酸奶中分离出白酥油,将白酥油微火熬炼,即成黄酥油。酥油味道独特、醇香,营养价值高,是奶食中的精品。常和奶茶、炒米等伴食,也作点心、菜肴的辅助原料。

奶皮子

蒙古族最喜欢吃的奶制品之一。将鲜奶烧开,以慢火煮制,用勺上下频扬,使之表面形成泡沫,结成厚膜,用小火煨制一段时间,再加火烧至奶皮不破裂为度,从锅边划开细缝,注入新奶,以增加奶皮的厚度。到一定厚度时离开火源置阴凉干燥处冷却,用筷子或特制的挑棍揭起,挂通风处晾干即可。奶皮子营养丰富,是饮茶、吃炒米的上乘佳品。

奶豆腐

蒙古族传统食品。蒙古语称“心喜乐格”。以牛奶或羊奶为原料经发酵后再加工而成。奶豆腐有生、熟两种。生奶豆腐,将鲜奶煮开,加入适量酸奶汁,待煮沸变稠后倒入布袋中,沥出水分,置于不同形状或花样的木模内挤压成形,放阴凉干燥处晾干水分即成。熟奶豆腐,是将取完奶皮子的鲜奶,重新煮开,再用上述方法制做即成。特点是色泽乳白,酸香浓郁,营养丰富,并能久存,是草原牧民的常备食品。

酒锅牛三宝

以黄牛牛尾、蹄筋、牛鞭(牛冲)为主料,配以香菇、口蘑等炖制而成。将清炖的牛尾置酒精锅内,加上发制并切好的牛蹄筋片和改刀成菊花形的牛鞭,再加上发制好的香菇、口蘑等辅料,调好味,点燃酒精锅,盖上锅盖烧开,上席,由服务员起盖。客人食之有补气壮阳、提神、祛寒、美容润肤之功效。

枸杞菊花牛鞭

以小公牛之牛鞭(牛冲)为主料,配以枸杞烧制而成。将鲜牛鞭用清水煮至柔嫩取出,顺尿道剖成两片,除掉尿道膜刮洗干净,剞上菊花花刀后改成段。鸡腿一只,葱、姜、料酒等和改刀后的牛鞭一同放入水锅中加热煨制。勺内添植物油烧至6成熟,投入煨好的牛鞭走油后捞出,勺内留底油,葱、姜丝炝锅,烹料酒,添鸡汤加处理好的枸杞,放入精盐等调味品烧开,撇去浮沫下入牛鞭花,烧至入味后勾芡,淋明油出勺装盘即成。此菜造型美观,口味香醇,色泽鲜亮。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具有滋肾润肺,强筋壮骨之功效。

葱烧蹄筋

以牛蹄筋为主料,大葱为辅料烧制而成。将发制好的牛蹄筋切成长条,下入烧至6成熟的油锅中过油后倒出,锅内加底油烧热,下入大葱段炸呈金黄色捞出,用蒜片、姜丝炝锅,烹料酒、添鸡汤、调味品烧开,捞出姜、蒜,撇去浮沫,放入牛蹄筋烧制,待蹄筋软时用水淀粉勾芡,淋鸡油出锅装盘,将炸好的大葱段围四周即成。此菜葱香浓郁,筋软色白,营养丰富。可作宴席的大件或小炒。

红烧牛头

以黄牛头为主料烧制而成。将牛头用火烧焦皮面,刮、洗干净。锅内加清水,入牛头煮至肉、骨能分离捞出,取其肉加葱、姜、料酒汆煮两次捞出,切成小方块。另起锅,添入鸡汤、净猪肘、熟火腿烧开,撇去浮沫,投入用纱布包好的干贝、白胡椒、大料、桂皮、姜片,煮至汤浓,放入牛头块,用小火靠制,待牛头块软烂时捞出,皮朝下整齐地码入碗内,加鸡汤葱段、姜片、精盐等上笼蒸透,扣在盘中。勺内添清水,加白糖、盐、味素烧开,用水淀粉勾芡、淋明油浇在主料上。另起锅添料加油,用葱花泡出香味,添鸡汤、盐、味素烧开,投入油菜心烧至入味,用水淀粉勾芡,点香油出锅,围摆在牛头周围即可。特点是肉质软烂,口味醇香,营养丰富,色泽美观。中、高档饭店均有销售,被誉为菜之上品。

转九曲

流传于卓资县、察右中旗等地的有农历正月十五转九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正月十一开始布置九曲十八弯方阵,中栽一根1丈高的木杆,以这根木杆为中心,在东、西、南、北等距离各栽9根6尺高的木杆,形成一个大“十”字。然后南北等距离再各栽162根小杆,再用麻绳按九曲十八弯图形连接木杆,留有出入门各一处,主杆高挂灯笼,小杆由村民各户做一至两盏灯插其上,待正月十五夜,人们将用土豆做的灯插入木杆顶上点燃。形成灯海,转九曲时,由秧歌队表演一段《皮筋顶灯》,然后,村民即可走入九曲迷宫,转九曲时,不准乱钻,乱跑或碰坏灯盏、木杆,否则将是不吉利。结束时,村民可选一盏灯带回家,若灯一路未熄灭,这一年便福星高照。

剪纸

剪纸风俗流行于乌兰察布各旗县市区的农村,俗名为窗花。在过年前打扫家时,在住房的窗上家家都要贴窗花。窗花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使用工具不同,但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我市的剪纸属北方流派的代表山西派,但又体现了边塞风格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独有特色。是随着清朝走西口移民而传入的,成为我市的一种重要风俗。除过年前打扫家时贴窗花外,无论岁时节令,还是红白事筵,都有剪纸。正月十五闹元宵,灯上要贴剪纸。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念之情。结婚时,大门两边要贴上大红双喜字,在赔送的嫁妆上用《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作为装点。枕头、手帕上的绣花,也是以剪纸为底样绣成的。

在送葬时纸幡、摇钱树、金银靠山、花圈等都用剪纸糊制而成。乌兰察布市的剪纸艺术形式多样,寓意丰富,给人以纯真、质朴、清新的美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涌现出张瑞云、朱家骐、魏小兰等一大批剪纸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被制作成各种包装的旅游纪念品,远传国内外,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艺术品。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