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回族宴席曲

乱世浮华2023-12-13

回族宴席曲

回族宴席曲,是回族人在婚礼、喜庆、伊斯兰节日演唱的民歌形式之一。又称“家曲”、“菜曲儿”。广泛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分为表礼、叙事曲、五更曲、打莲花、散曲等五类。这些宴席曲涵盖了回族群众数百年来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方方面面的历史,可以说是全景式表现回族历史的音乐史诗,是研究回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等的重要资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口头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族宴席曲广泛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是纯粹的回族音乐。宴席曲由元代回族中流传的“散曲”演变而来。宴席曲含有西域古歌和蒙古族古调的色彩,同时,又吸收了中国西部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其曲调风格几乎涵盖了西北民间音乐的特点,并且保留着元、明、清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风貌。

回族把结婚办喜事称为“吃宴席”,专门在婚宴或其它喜庆场合演唱的曲子叫宴席曲,也叫“菜曲儿”。演唱宴席运用的是娓婉、细腻、活泼、优美等声腔,有时竟至哀婉凄切。演唱时一般不要乐器伴奏,全凭丰富的声音、表情,载歌载舞,伴有舞蹈动作取得感人的效果。宴席曲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优美朴素,人们参加回族的婚礼,喜庆伊斯兰节日,或在回族同胞家中作客,常常会听到优美的回族宴席曲。

宴席曲的曲调大都婉转又而柔和,歌词优美而又动听,节奏欢乐而又轻快,气氛喜庆而又热闹。演唱者边歌边舞,有时唱到动情处不期然间众人会齐声而合,使每个参加婚礼的人都如痴如醉,其乐融融。为新婚典礼锦上添花,喜中加乐。除了欢快、风趣、喜庆的一面,宴席曲的灵魂在于它所携带的浓浓的忧郁。

宴席曲的曲调近似“花儿”,但是不同与“花儿”,可以说是“花儿”的姊妹歌。

许多人把宴席曲和“花儿”混为一谈把宴席曲归入“花儿”的范畴。“花儿”和宴席曲首先在叫法上就是有区别的。临夏地区的各族群众把“花儿”叫做“野曲”,把宴席曲叫做“家曲”。所谓“野曲”包含有以下几种含义:

1、“花儿”是在野外唱的曲子,不准在家里、村庄里唱;

2、“花儿”大部分属于情歌,内容比较“野”,在家里唱或在村庄里唱人们都认为是“有伤风俗”,不伦不类;

3、“野曲”是“花儿”的原始名称。所谓“家曲”就是允许在家里、村庄里演唱的歌曲。但凡是“花儿”家乡的人们,都知道这些规矩,都讲究这个风俗。就是宴席曲,一般也是在喜庆的日子里,才能进行演唱,平常随便不唱;

4、“花儿”和宴席曲的歌词结构也是不同的。“花儿”的歌词结构有四句式、五句式和六句式三种,它的格律严密,结构独特,例如四句式的“花儿”如下:

上河里洗的是绿白菜,下河里水绿者下来。想起了阿哥的大身材,不由己泪滚者下来。

前两句比兴,后两句抒情;一、三句结构相同的叶韵,二、四两句结构相同的叶韵。五句式、六句式的“花儿”也是四句式的发展。而宴席曲不论是四句式、五句式还是六句式都与同句式的“花儿”不同,如四句式的宴席曲《王哥》:八月里到了八月八,我连王哥拔胡麻,王哥一把我一把,王哥不拔我不拔!

“花儿”的一、三两句式单字尾,二、四两句式双字尾;中间的衬词、虚词是根据“令”的不同而变化的,各不相同;而这首宴席曲是单字尾,中间没有衬词、虚词,四句都是叙事。此外,宴席曲中还有两句式和多句式的歌词,“花儿”中是根本没有的;

5、在曲调上“花儿”和宴席曲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花儿”的曲调高亢豪放,起伏不平,带有拖腔长而自然,旋律独特,乡土气息很浓,只要熟悉各种“令”调就可以做到一首旋律用多种歌词来唱,节奏不适合舞蹈;而宴席曲的曲调婉转柔和,优美轻快,潇洒抒情,节奏性强,很适合于舞蹈。所以,能否舞蹈也是区分宴席曲和“花儿”的重要标志之一;

6、在内容上“花儿”和宴席曲也有不同之处。“花儿”是在野外歌唱的,它的词义明朗,可以直接间接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爱情;宴席曲却不是那样的,歌手只能演唱传统的爱情故事,要是歌手的言词不正规,就会遭到主人的指责。

宴席曲的由来

宴席曲产生的时代像“花儿”一样无史料可查,我们只能顺沿着我国诗、词、曲的发展历史以及回族形成的历史背景,来追溯它的渊源。

回族形成的时代,正是我国唐诗、宋词、元曲产生并十分昌盛的时期。当时的民歌对词、曲的产生和发展其影响应当是十分重大的。早在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的文化大交流中,已有外域少数民族的许多民歌与音乐流传内地,很快与中原民歌合流,成为一种崭新的音乐体系。后来,这种民歌音乐传入宫廷,因为主要用于宴饮间的歌舞,故称“宴乐—燕乐”者便是词的渊源。

到了宋末元初,我国南北方流传的民间小曲更为兴盛,它不但具有词的特点,而且音调豪放跳跃,旋律欢快热情。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引起了许多诗人、词人、曲人的极大注意,他们从这些民谣小曲中,吸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经过加工提炼、筛选并创作出很多著名的曲牌,构成了斑斓夺目的“元曲”,依据词、曲的发展和现在残存的宴席曲曲调、曲文来看,回族宴席曲就是产生于当时的一种民族民间“散曲”。

说宴席曲是一种民族民间散曲的依据是它只有唱词、舞蹈动作,没有人物故事,不分场次,没有乐曲伴奏,纯属清唱。它既不同于一般只唱歌不跳舞的民间歌曲,又不同与戏曲杂剧,而是一种特定条件下载歌载舞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另外,在部分宴席曲中还有类似“花儿”一样的衬词、虚词,这一方面说明了它与“花儿”有着相同之处,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它同名家写曲的不同特色,真实的反映出了当时的民族民间散曲的艺术风格。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