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堂客家大围坐落于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第四战区总司令的张发奎将军的故乡——广东韶关始兴县隘子镇,离韶关市区东南方约八十公里。挂于围楼门上的横匾“满堂客家大围”为一九九一年秋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客家人精英叶选平所书。
据《始兴文物志》记载,满堂客家大围奠基于中国清代道光十六(公元一八三六)年,为当时当地首富官定祥(时任清代道光候缺正五品衔)所建,历时二十八年才竣工。
跟粤东闽西一带的圆形客家围楼不同,满堂围是方形大围,属清代砖石结构的四合院式围楼。其外观为一整体,围内则由三个建筑群组成:中部为“中心围”,南部为“上新屋”,北部为“下新屋”。总体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一万三千平方米,有十二个院、九个厅、六个天井。共建有平房、楼房、炮楼等居室七百七十七间,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砖瓦结构围楼,有“岭南第一大围”之誉。
在粤北始兴的莽莽原野中,矗立着一座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罕见的城堡式巨型客家建筑满堂客家大围。它是始兴现今保存良好的200座左右的客家围楼中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全广东省最大的一处客家围楼。1996年,满堂客家大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始兴是个纯客县,围楼客家民居中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隘子镇是始兴县最边远的乡镇,隘子中心圩镇距县城60多公里路程。隘子镇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唐代丞相张九龄、现代抗日名将张发奎的故乡。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美称的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故居就座落在隘子镇。
对客家人而言,祖籍地的祖屋往往是家族寄寓“代代永兴”美好祝愿的载体,这座历经百多年依旧固若金汤的堡垒,正是客家“根”之情结的具体表现。
满堂客家大围
从公元1833年起至1860年止的28年间,在重山环绕的粤北古郡始兴,神奇地矗立起了一座面积逾2万平方米、有大小房间共777间的庞大城堡——满堂客家大围。
满堂客家大围共分上中下三围,共有9厅、12院、28个天井、777间房,建筑面积达2.3万余平方米,这也是目前广东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客家围楼。据始兴县博物馆馆长钟旭介绍,这座围楼历时28年才建成,被人誉为“岭南第一大围”“粤北第一民宅”和“客家土宫殿”。在历经太平天国军队攻击及近代战乱等诸多劫难后,时至今日围楼主次建筑基本完好。
作为岭南外来者的客家人,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表现了外来者自我保护的浓厚意识。而围屋的敦厚与牢固,又证明了他们对新栖息地的高度认同与扎根的意愿。罕见的满堂客家大围以其完整的建筑构造,深具民俗学、建筑学、军事学、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研究价值,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寂静与寂寞,却难掩当年的繁华。墙上所砌的青砖依旧保存着百多年前完全由人工手磨而成的规整风貌;各种由当地花岗石凿砌而成的门框、台阶、井台依旧坚实古朴;而堂阁之上漆上了一层金粉的精致木雕,依旧闪着雍容典雅的光芒。
与寂寞的中围不同,上新围目前居住者较多,充满了生活气息。后裔们从附近山中搬运而来的山石、小树、花草四处可见。老人们坐在门前做些简单的农活,小猫小狗、母鸡率领着毛茸茸的鸡仔在院子里四处乱窜,好一幅悠闲的“农家乐”场景,时光仿佛也在此凝滞了。
满堂客家大围
被人称为“岭南第一大围”“管家”的始兴县隘子镇退休干部官桂根,曾任隘子镇文化站长,也是官氏18世后裔。尽管时隔久远,但官氏后裔仍能清晰道出建筑大围的能工巧匠。为大围择址的风水先生叫何广莲;设计、施工的大师是清化先贤张九龄的三十三代孙张赞业。
官氏先祖官乾荣,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开始修建满堂客家大围。大围由中心围楼、上新围和下新围三部分组成,全部工程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竣工。大围建成以后,俨然是一个小王国。正如一位日本建筑学教授所说:“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这座庞大的建筑建在两条河流汇合处冲积而成的沙坝地上。据说,当年工匠开挖地基数十米后,仍未到坚实的岩石层,两边的河流之水渗透进来成一大水塘,工匠们眼看前功尽弃,最后决定用附近山上的松木沉入其中。
客家人中素有“水浸千年松”的说法,意思是生松木深埋地下水浸不但不会腐烂,反而时间越长越坚硬。满堂大围建造时共使用了九层上好百年生松木作固定地基。如今,宏大的建筑群历经170多年风雨,仍无一处出现裂缝或下陷迹象。
官桂根自豪地说:“整个围楼用料十分考究,墙体的青砖经人工磨制,光滑规整。砌墙用的是成本昂贵的蛋清糯米石灰浆。门框、窗框、台阶、廊沿、井台等以花岗岩石条砌成,坚实大方。走廊和庭院的地面用河石铺砌成花朵和各种图案,典雅别致。门窗、家具等雕刻着花鸟、动物等图案,并贴上亮闪闪的金铂,显得雍容华贵。”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