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海南先民从哪里迁徙而来?(2)

且听风吟2023-11-27

汉族各民系来源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生活多姿文化多彩

临高语人群——与黎族近亲的古雒越后裔

其实,临高语人群也可以归为古雒越人后裔,他们与黎族近亲,因而也曾被称为熟黎。在公元前111年朝廷剿灭南越国,在海南划定二郡,典籍中记载的海南主要族群为骆越人和俚人,这骆越人应该就是临高人的先人,而俚人就是黎族的先人了。

临高人的先祖可能生活在古雒越人的东缘,他们登岛时间相对晚,延续时间相对长,语言更接近壮侗语系中的壮泰语族。临高在海岛北部留下的痕迹也更为丰富,最早广泛分布在海岛北部的海口、文昌、定安、澄迈、屯昌、临高等地,黎族先民也就在这时开始慢慢南迁。这琼北平地形同一个栖息驿站,从大陆南端来到海南的一个又一个族群,先期都会在这里栖足,然后往别处迁徙,直到数量庞大的闽南人群来到海南,以人数优势才得以在这肥沃地带扎根。临高语族群在后来登岛族群的扩张和挤压下,渐渐退缩到今天的临高县大部,儋州市东北,以及澄迈县以北地带,使用这一语言的人群如今有60余万人。

临高话与今天的壮族、傣族,还有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老挝的老族,都有着较近的血缘关系。但是长期与岭南汉族尤其闽南语族群交集密切,因而其语言混和了不少汉语,并且接受了汉俗,如今他们已整体归入到汉民族中。

海南先民从哪里迁徙而来?

儋州话人群——迁入海南的早期岭南汉人后裔

儋(dān)州话,明显带有中原汉语与南越语的混和特征,可见他们最早的来源应该是西汉的古南越国,是南越人与汉人融合后,又遭到汉王朝的剿抚,一部分来到了海南,因而少部分保留了古粤语;平定岭南的伏波将军路博德、马援等,经常被他们提及。

直到隋朝成立崖州,州治设在广东高州一带,粤南与海南联系密切,大量粤语人群通过雷州半岛迁徙到海南,他们习惯近海生活,而当时沿海地带多被临高人占据,他们便沿着西海岸一路往南,选择儋州之地扎根,汇成儋州话人群,其语言可大致归入到汉语的粤方言中。

如今,这一人群分布在儋州市大部,以及昌江县西北的海尾、南罗,白沙县临近儋州的部分村落,这一人群如今已发展到100万上下,在海南方言中仅次于海南话和黎语,是海南第三大方言。

哥隆话——黎民族与其他族群的混和语言

哥隆话,是以黎话为基础语言,混和汉族数种方言的一种新型语言。

哥隆话人群分布在海南岛西部的墟镇或屯军之地,他们先是被周围的军话人群、闽南话人群,以及苗人分割,并与其它各族群混居通婚,形成了一种混合语言;他们的语言被称为哥隆话,海南其它地方类似的话也被称为村话。

哥隆话与黎语的同源词达到40%,但受到古代西南官话、儋州话和闽南话的极大影响,也保留了汉语大量的古音和古义;他们的居住地与黎区隔离,被军话和海南话人群包围,呈现出小地方的移民文化色彩,比黎人更注重教育。

如今,哥隆话人群主要集中在昌化江下游的东方市和昌江县境内,人口约6万多。

军话——在海南诸地方语言中最接近官话的语群

唐宋以来,海南都有驻军,从大陆抽调不少壮丁戍守海岛。

到了明代,更加强了边备,大量民丁从西南汉族地区征调至海南,卫所制度就在这时候建立;尤其明末黎乱频繁,每次都要从外地调派军队平叛,最多一次有十万人,他们通行军话,不少留下来化身民籍,与土人结合;数百年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军话方言区。

海南军话主要是西南官话和当地语言的融合,是与普通话最接近的海南方言,大致分布在昌江、东方、乐东、三亚等沿海地带,儋州和临高也有分布;他们多居住在当时民族地区的中心城镇或临海地区;现在海南西南部很多带“所”的地名,都曾是屯军之地,多为军话族群的生活区。

海南各地军话都受地方方言影响,但基本相通,很多地区的军话与北方汉人交流时不存在语言障碍;如今,军话人群已接近12万。

疍家话族群——以船为家、远海漂流的渔民

疍(dàn)家话,又称水上话。多为打鱼为生,以船为家的渔民,他们很多人以前在岸上没有房子,被称为疍民。

传说疍人来源于河南澶水一带的古亶(dǎn)人,后来迁徙到内陆江河以及南方沿海,广泛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以及东南亚的沿海地区和主要内河,因此疍家话不是单纯的某一种方言,在不同省份指代不同的方言,后来也多将在陆上房地、长期以船为家的人的人,统统归为疍民。

南海一带的疍家人,又相传为西汉灭南越国,大量越民被逼到海上,成为疍民;但以现在海南疍家话与粤语的渊源,应该不会那么早,大约为元明时期,广东阳江等地的渔民向四处漂流,其中一支在海南各河口聚集,形成今天的海南疍民。如今,海南疍民分布在三亚河口、红沙以及琼海的潭门、陵水的水口村、昌江新港等地。他们基本都已上岸居住,生活相对富庶;因为常年在海上漂流,与广东交流密切,疍家话基本保持了粤方言的原貌。

海南现有疍民约4万人,身为渔民的疍人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对海鲜的烹饪自有一套,咸水歌是他们出海打鱼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歌调,在广东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因为他们历来有远海打鱼的习惯,南中国诸岛清末以来就出现在他们的海上指南——更路簿中,因而中国广阔海域的开拓就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海南先民从哪里迁徙而来?

迈话——闽南人漂落到三亚的“白话”支系

迈话,很多人认为是儋州话的分支。儋州话人群大部分在儋州安居下来,但还有一部分人沿着西海岸继续南下,在今天的东方市、乐东县等地均有散落,还有部分迁徙到了中部的琼中,他们的语言称为迈话。但是,狭义的迈话单指生活在三亚这一人群使用的方言,他们被称为正宗,位于崖城的拱北、城东、水南,部分迁徙到羊栏一带,分布在羊栏村、妙林村等地。

三亚迈话与疍家话同属粤方言,但族群来源有很大区别。迈话族群都说先人来源于福建莆田一带,跟疍家最早作为渔民登岛;那么,他们先人说的应该是闽南话,如今迈话属粤方言,接近于广东恩平语音,很可能这一族群先是迁徙到这一带,然后南迁到三亚,在崖城一带登陆并成为陆上居民,后来又迁到当时的三亚街。三亚街遭日军占用修建机场后,他们便迁向了附近的羊栏和妙林。相对于疍家话,迈话被认为是比较土的“白话”,说明他们比疍家族群更早定居于三亚。如今,三亚迈话族群的总人口已达到三万左右。

客家话群落——各时各地客籍民系在海南散落分布

客家人,多是中原聚群南迁到江西南部、广东北部、福建西南一带山区的中原汉人,后来又陆续扩散到珠江三角洲和广西东南部,以及湖南、重庆、四川等地。唐末及两宋期间,陆续有客家人渡琼,尤其南宋末年在元军驱赶下,大量闽南人与客家人南迁,有的渡过海峡进入海南,到明清时期客家人入琼又形成一个高峰。上世纪后半叶的农场建设,又有大量广东籍工人来到海南,散布各地农场。

传统的海南客家人,广泛分布于儋州市的南丰镇、兰洋镇等地;澄迈、屯昌等近松涛水库一带,其它如临高、万宁、陵水、屯昌、海口、三亚等均有分布。他们坚守聚族而居、抱团奋斗的传统,如今海南客家人已发展到四十余万。

海南话——闽南人大量涌入,汇成了海南岛基础方言

最后,就要讲到海南岛的基础方言——海南话。

海南话属汉语方言中的闽方言分支,讲海南话的人口超过500万,是海南本地方言人口最多的族群,且还有300万左右的华侨以海南话为母语;海南话与雷州话、潮汕话,均为近亲的闽南方言。

闽南人自古就有人迁往海南,很多大姓的族谱可追溯到唐朝;但闽南人大规模进入海南则要追溯到南宋末年,南宋末帝被元军一路追杀逃入闽南,然后沿海岸线继续南下,几十万福建莆田人随之迁徙,在崖山海战后,这些遗民又陆续往南逃避元军残害,集中到雷州半岛一带,其中大批人陆续进入海南,汇成了海南岛上最大一个族群。

由于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南话受外界语言干扰较少,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调得以保存,可谓古汉语的活化石;与闽南话对比,海南话明显融进了粤方言、客家方言和官话,也掺进了极少部分黎话。

清代中叶以来,大量海南人到国外谋生,海南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变得频繁,风气为之一开,为中国的文化、思想、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海南先民从哪里迁徙而来?

那斗话、附马话等小种方言

这两种语言都出现在东方市,都以村庄命名。讲那斗话的有两个村庄,位于八所镇以南,有四五千人操此种语言,以黎语为母语,周边被其它语言包围,因而融合了海南话和军话,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

附马话则位于昌化江畔的四更镇,也有两个村庄,持这种语言的只有一千余人口,他们的祖上应该是数百年前从江西征召而来,与赣方言已有很大差别,受军话、海南话等影响较深。

综述

人类的迁徙路线,已经依据语言的归属而有了清晰的脉络。作为弹丸之地的海南岛,语言十分丰富,为研究族群的迁徙和语言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有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前来深入探究。(来源:三亚日报2017年01月01日 第07版:地理)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