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蒙古民族,不仅创造了代表中华文化之一的草原文化,同时也创造出了别具风格的饮食文化,那就是草原蒙餐文化。
草原蒙餐,顾名思义,是草原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饮食品类,以及由此衍生的饮食文化、饮食习惯、饮食传统及礼俗等。草原蒙餐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以及在传承草原悠久文明的基础上,已经逐步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体系。
蒙古民族是一个赋有诗意的民族,他们精于畜牧之道,这成为他们饮食习俗的“基因”,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饮食文化。有专家考证,名扬天下的韩国烧烤就是源自中国元代的蒙式烧烤,至今在日本札幌和中国香港的繁华闹市区都有“成吉思汗铁板烧饭庄”。蒙古人很早就知道如何科学膳食,如何自我保健。独特的饮食文化,造就了蒙古人强悍的体格。
草原蒙餐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草原风格和游牧文化特点,其充分体现了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由更注重集体力量,继承传统更注重创新的独立的饮食文化特点。
取之自然,保护自然,拒绝污染。蒙古族食物来自大草原,肉食、奶食是在天然大草原上放牧畜群从家畜身上获得的。他们在捕杀利用的同时更注重保护,以永续利用。野菜,是草原上自然生长的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有的含生物碱,有的含特殊蛋白质,很多植物还有药用价值,对于野生植物,用时取之,保护其再生,从不挖光灭绝。
重视食疗和自我调理。牧民都知道,山羊肉属凉性,牛肉属温性,绵羊肉属热性,根据自己身体状况选择牛羊肉进行调理。如果呼吸系统有毛病喝酸马奶,消化系统有疾病喝酸牛奶,身体缺乏维生素喝砖茶,还采集野生植物,调节食品花样,又可治疗某些疾病。
随季节调节食谱。季节不同,身体需求营养不同,食谱也不同,牧民一般在冷季以牛羊肉为主食;而在暖季,以奶食为主,该季节水草充足,母畜奶水丰富,喝酸牛奶,尤其喝酸马奶,不仅解渴,也能充饥,而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佐料少,讲究原汁原味。蒙古族菜系使用调味品较少,不过度蒸、煮、炒,讲求鲜、嫩,保持食品原来的营养成分,也能真实地享受自然。
快餐式和分餐制特点。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经常搬迁的游牧生活,茶点、肉松、肉干、涮羊肉、手扒肉等食品,制作速度快,茶开肉熟,端上来就可食用。这种快餐特点,稍加完善,完全适应了市场经济快节奏。同时,牧民在进餐时,把食品分成若干相等的份子,每人一份,同时进餐。这种分餐式,既杜绝浪费,又充分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思想。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分为两大系列,“白食”和“红食”。其中“白食”就是乳及乳制品,“红食”就是肉及肉制品。这种称呼极富色彩感和生态性。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为先“白”后“红”,无论大小宴席或邻里之间的日常往来招待客人,蒙古族人都以白色食品为先导,如果直接端上“红”食招待客人,会被认为主人不太尊重来客。草原蒙古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以奶食为多,肉食次之,粮食更次,最富有特点的是茶饮。
蒙古奶食文化。奶食是蒙古民族的主要食物之一。奶食品在蒙古的饮食中被尊为上品。作为奉献和敬供的食品“德吉”(首份)就由奶食品充当,所以奶食品被称为“百食之长”。如果蒙古族人夸你心地像乳汁一样洁白,你就得到了最高的奖赏。古籍上记载蒙古人很久以前就制作奶食品。“蒙古秘史”中有关于“捣酸奶”、“挤马奶”、“饮酸奶”的记载。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关于制作和使用奶制品的记载。因此,蒙古民族的奶食品早在13世纪就已享誉海内外。蒙古奶食大体分食品和饮品。食品有奶豆腐、奶酪、奶皮、奶油、卓克、奶干、奶饼、奶渣等;饮品有鲜奶、马奶、酸奶、奶酒等。
蒙古肉食文化。据史料记载,从11世纪以后蒙古饮食品种得到进一步发展,已形成食用肉食、奶食、粮食三大种类的饮食习俗。
蒙古族肉食中以羊肉为主,烹制方法有多种。其中名肴有全羊席、烤全羊、烤羊腿、手扒肉、羊背子、油煎羊尾、羊肉火锅、肉肠、肉饼等。秀司(全羊)中“蒙古烤全羊”,“白羔羊秀司宴”享誉四海。
蒙古茶文化。蒙古族的茶饮品主要是指砖茶、红茶以及其他植物制作的饮料。所有茶饮料中,奶茶是蒙古人饮用最普遍的日常饮品。蒙古族的茶饮品奶茶,不但有提神、开胃、助消化、解渴作用,还有充饥的功效,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上等饮品。茶是蒙古人的面子,又是蒙古人的主食。凡走入草地的人,不论蒙汉生熟,主人必先双手给你捧上茶水,这就是给你脸面:“有好茶喝,有好脸看”。探访携茶块为盛礼,可以代替“全羊”之礼品,可见蒙古族人对“茶”的重视。
蒙古民族利用草原纯天然、无污染的肉、奶等原料,发展了独具风格的饮食文化,使人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感受草原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领略草原文化深厚的底蕴。
蒙古族饮食品种丰富多彩,有元代着名诗人白珽赋诗称赞的蒙古八珍,有滋味香醇的烤全羊,以及回味无穷的奶茶等等。蒙古族饮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那富有神秘色彩的宫廷文化,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民俗、礼仪文化等等,无不渗透、浸渍在这些精美的蒙古族饮食中。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
郎德上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15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兰亭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位于现在宝应县兰亭村内,兰亭村之前原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后由于发生...
现如今小青年们闪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然离婚的现象也是不在少数,当然要离婚也要找一个可以离婚的理由,本站就来为你盘点中国之最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第十位:婚后还要AA制,离婚...
居住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体现出当地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抗争中产生出的避邪、求吉、审美、实用的复杂心理意象与价值观念。甘肃民居大多也表现了劳动人民普遍的讲实际、重伦理、求功利及尊神灵的传统民俗结构...
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颜色很多,一般多用白色、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1.5米,最长的有4米。宽度不等。两端有穗,约6厘米。哈达...
西马村,是明代雁门关所辖的古堡之一,旧称永和堡,现在该村东堡门上方的明代石雕门额依稀可辨,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距鹿蹄涧村约5公里,现居人口中百分之七八十为杨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