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种种至今仍在农村老年妇女中传承着的民间习俗,无疑是汉族“迎紫姑”占卜习俗的演变而成的简单而普遍的占卜、咒祝习俗。“迎紫姑”的传说早在我国汉唐以来就已经开始并流传开了,据传说,紫姑又叫“坑三姑娘”,唐朝人,姓何名媚,字丽卿,生于山东莱阳。武则天时,山西寿阳刺史李景见何媚天生丽质,遂起歹心,害死了她的丈夫,霸占了何媚。李景的大老婆为人阴险狠毒,见何媚似天仙丽人,又恨又妒,于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趁何媚解手时将她害死在厕|所中。何媚死后,冤魂不散,趁李景去厕所时悲悲啼哭,厕所内且有刀兵喝骂之声。这些情景被武则天听到后,对何媚的遭遇甚为同情,就封何媚为“厕神”。因此,在关内祭紫姑活动极为普遍。
紫姑何媚成了“厕神”,受到人们尤其是妇女们的崇拜。于是妇女们剩用纸偶或木偶做成“紫姑神”,在元宵节之夜于厕中祭之。其法大致在元宵节前,妇女们做纸人或木偶,或用衣衫披在笤帚上当紫姑,再来到厕中祭祀。察时念念有词:“子胥不在,曹妇已行,小姑可出(子胥,婚也;曹,大妇也)。就是说:“两个狗男女都不在家,紫姑你可以放心地出来了。”如果这时偶像动了,就是“紫姑神”来了,可以占卜吉凶、预知祸福,可以向她提问。问题多是可以用数字回答,问后她可以无风自动地点头在给定的数后选择点头的次数或方向,以回答所问事情的可否。这种形式,与汉唐以来兴盛道教方术有直接的渊源。旧社会时,婴儿降生,先要落在净桶内!就是天子圣贤亦不可免,因此,厕神也是很风光荣耀的。
紫姑虽为厕神,但由于受人崇春,并非为排污或生育之事!而是为民间休咎祸福、占卜吉凶。旧时,常有卖紫姑和神码的,在祭祀紫姑时烧化。
紫姑作为民间宗教之神也传到关东。《三教搜神大全》说:“紫姑神死于正月十五,故显灵于正月也。”旧时,每年定在正月十五日晚,妇女们在厕所边或猪栏边摆酒食、果品,迎接紫姑下凡。迎神时用两个青年女子,各以一指抬米箩至厕边。米箩中间插一竹筷,焚香请仙姑上轿回屋内,屋内桌上铺一层沙或糖,两青年女子各用一指抬米箩。据说,竹筷子能自动在沙或糖上写字,是紫姑降临,能预卜各事凶吉。
迎紫姑习俗传到东北后,即迅速在东北各地普及开来。据1926年铅印本《双城县志·岁时民俗》载: “正月十五日,……晚间妇女请姑姑神,卜问本年一切休咎。法,以木勺为首,横缚一木为两臂,下缚有叉之木为两足,句上包纸,绘眉、目、口鼻,顶插花,身著衣,携之厩中,念数语,入室,以秤称之,较重于前,则神至矣,扶置炕桌旁,向间诸事,以前后磕头为休耸所由判。此即古之赛紫姑耳。”1929年铅印本《珠河县志》、1929年铅印本的《锦西县志》、1931年铅印本的《东丰县志》、1930年铅印本的《台安县志》、1931年铅印本的《义县志》、1933年铅印本的《铁岭县志》以及1937年铅印本的《海城县志》等等,均对迎紫姑习俗有详略不同的记述。.
迎厕神紫姑,这本源于关内汉族的习俗,传入关外的东北满族聚居地区之后,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了许多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出了汉满民俗文化的融合。如满族聚集地区的新宾、本溪、桓仁、清原、岫岩弋凤城等地,在元宵节,除按旧俗观灯外,县街及大部分村电还办秧歌、跳民族舞。旧时有拜灯官及打(唱)太平鼓等,几至多半夜,甚而通宵达旦。与迎紫姑相似的是以民族歌舞的形式祝愿农业取得好收成,这就是满族的“笊篱姑姑舞”。传统的“笊篱姑姑舞”既与汉族“请紫姑”相似,又有满族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其俗多在正月十四至十六晚进行。新宾及其兄弟满族自治县成立庆祝大会上,均编排了满族秧歌、舞,但尤其不可少的是“笊篱姑姑舞”。在旧社会,是时用新柳条编成新笊篱,外糊以白纸,并画上一个俊姑娘的头像,挂在1。7米左右的木杆上;有的还给姑娘偶穿着红衣,两手各置拿手帕等,将“笊篱姑姑”打扮好,先供在房西头。
届时,由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头扎红布,把“笊篱姑姑”举到院子里,人们开始围绕着“笊篱姑姑”形占舞唱歌。唱词中有“笊篱姑姑下山来,十五、十六看灯来,梳的什么头,梳的四散头,头上抹着桂花油。”有的地方则流行“笊篱姑姑本姓白,戴朵花,背着柴,扭扭哒哒下山来,你也拍,我也拍,拍着手儿跳起来”的歌词。满族群众相传,此时原是纪念古时被虐待而死的姑娘,因此,“笊篱姑姑”有的地区亦称“笊篱姑娘”。然而,人们在此俗中真正的动机,却是利用这个仪式向“笊篱姑姑”问卜。据说,只要问的人心诚,就可以得到回答,如是肯定,回答则向前磕一个头;反之,则向后磕一个头,所以,引“笊篱姑姑”一定要选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有的地方也选小男孩),认为这样就可以有神灵感应。满族的“笊篱姑姑舞”及问卜活动,自暮到午夜止。
类似的问卜活动,在东北各地农村表现出各自的差异。各地依据一方之人的理解而使此俗出现种种变幻,在时间上亦各不统一。如锦西县是在正月十一日,谓之“请紫姑日”;义县正月十三日谓“请天仙”或“包仙人骨”;海城县正月十三日谓之“请天仙”或“请紫姑”;铁岭正月十四日为“请紫姑神”;台安县在正月+五日“迎姑娘”;东丰县这天称之为“迎紫姑”;双城县这日为“请姑姑神”;新宾则谓之“请笊篱姑姑”。在这些地方圹所谓的姑姑有的不是用笊篱,也不用木勺,只用三根筷子或一个鸡蛋问卜,而且时间也不仅仅是在正月元宵节前后,而是平时有事,即可随时请卜,其祝咒,亦即“姑姑灵,姑姑灵,筷子姑姑有灵应”。之后,即可间休咎祸福。这种形式在文化心理上差异并不大,都可看作是古代扶乩的变化,是满汉文化融合的反应。而满族的“笊篱姑姑舞”,不正是汉满习俗的融合吗!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