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低下,不但负担沉重的家务劳动,还要伺候公婆和丈夫、照顾孩子。此外,妇女们还要受着各种禁忌的束缚。鄂伦春人认为妇女的月经是很脏的,所以妇女在经期不能食用狍子、鹿的内脏和头肉,否则子弹会穿不透野兽;经期不能到河里洗澡,否则要降大雨,河里要涨大水;也不能跨过泉水,否则泉水要干涸;孕妇不能去办丧事的人家,不能走抬过死人的路,否则生下的孩子会死去;孕妇不能进产房,进了产房产妇会难产;产妇不能在“斜仁柱”内分娩,必须临时搭盖一个产房,否则会冲犯神灵;产妇在产房居住期间,不许吃新鲜的野兽肉,否则猎人会打不到野兽;妇女不能使用男人的狩猎工具,不能跨越男人的衣帽,否则男人要倒霉;妇女不能骑驮神像盒的马,不准坐在“斜仁柱”的“玛路”(正对着门的铺位)上,就是在“斜仁柱”外面也不许她们靠近“神位”,所以在儿童犯了错误以后,常常躲藏到“斜仁柱”后面,因为那里有“神像”,妇女不敢过去;孕妇死后不能风葬,必须火葬,否则胎儿会转世人间危害活着的人;熊是鄂伦春人的图腾,妇女吃熊肉时不是哪个部位都可以吃的,只能吃熊的下半身,不能吃熊的五脏,也不能铺熊皮褥子;不许孕妇骑马,否则马匹会生病和死掉;妇女怀孕后不准看见死人,包括亲生父母在内也不能看,否则会使死人有罪而终,在地狱不能托生人世;女人不准将私生子弄死,否则到阴间要受到小孩的报应;忌讳女人多嘴多舌说别人的坏话,人们认为多嘴的女人死后,阎王爷会在她的舌头上拴个铁圈,由两个小鬼来回拽折磨她;忌讳女人将吃剩的食物乱扔,否则死后将得不到可吃的食物等。
鄂伦春人定居以后,随着生产、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变,对妇女的禁忌已逐渐减少,甚至基本解除。
鄂伦春人的婴儿是在摇篮里长大的,过去,鄂伦春人特别重视摇篮的装饰。在摇篮婴儿头部两侧分别挂两个木刻的小动物偶像,一个是小鸟,一个是小老鼠,刻画的逼真可爱。据说挂小鸟可以使婴儿不闹耳底子,不得耳病,孩子能像小鸟一样展翅飞翔,健康成长;挂小老鼠能使婴儿头脑发达,像小鼠一样伶俐、活泼。在挂木刻小鸟、小老鼠偶像时,还要挂上已晒干的鹿鼻子以求吉祥。此外还挂少许用狍子趾骨等制成的装饰品做陪衬。在摇篮背后还横挂一串用大马哈角脊椎骨串起来的饰物,当婴儿啼哭时即摇晃摇篮,鱼骨互相磨擦、撞击,发出悦耳的声音,随着明快的节奏婴儿便会慢慢睡着。同时在摇篮的头顶部还挂上用黑布做成的小人偶像——护身符。护身符一大一小,它们的腰上缠有红布,以象征吉利。夏天为了防止蚊蝇叮咬摇篮上面多盖上沙布或白布,冬天为了御寒多盖上狍皮,迁移时,母亲将摇篮背在背上骑马前进。孩子哭闹时,母亲将其转到胸前喂奶。到了宿营地,在没有搭起“仙人柱”时,一般先将装孩子的摇篮挂在树上。孩子出生后的一岁中,都是在摇篮中生活的,1周岁后才出摇篮开始走路,但睡觉还是在摇篮里。这种情况要延续到孩子2岁以后。
鄂伦春人母亲对婴儿的哺乳期往往延续到5-6岁,有时,母亲生了第2个孩子,还要给第一个孩子吃奶,奶水不足时可以用马奶喂养。
过去,在单一的狩猎经济条件下,鄂伦春族的早期教育主要是实践教育,而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获得为人处事常识最直接的方式。男孩子从十几岁就开始跟随父兄和其他长辈学习打猎。按传统习惯,初次猎获的野兽不能独自占有,肉要分给邻里乡亲,内脏慰劳猎狗,意在感谢邻里长辈对自己狩猎技术的言教身传,而女孩则从小要跟随母亲或老年妇女出去采集,这期间要学会识别几十种可食的野菜、浆果及块根植物。同时还要学习桦树皮的剥取及加工、学习缝制各种皮毛制品。鄂伦春族的民间文学艺术内容十分丰富,过去在闲暇时间,父辈们经常为孩子们讲述本民族的民间传统、神话故事及英雄故事。如《毛考代汗》、《阿雅莫日根》、《英雄毛意》等。通过这些传说,使孩子们了解到本民族的历史、社会结构及习惯法,初步形成了民族的道德观念。而传说中英雄们的行为、道德观,则成为鄂伦春族新一代人的生活准则。
过去,鄂伦春人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信仰是鄂伦春人原始宗教信仰的内容之一。当孩子生病或受到惊吓时多举行招魂仪式当。 鄂伦春语称“波别咧”,儿童轻度惊吓,只是在口头上“叨咕”几声而不举行招魂仪式。而对重度惊吓者,要请年纪较大的妇女来招魂。要准备一根红布条,系上铃铛,或用小孩的衣服、帽子,一边在孩子眼前摇来摇去,一边哼唱“波别咧”歌。
“波别咧”的曲调温柔、动听,歌词即兴发挥。唱时歌声由小变大,由悲伤到兴奋。唱“波别咧”时,一般是一至二人,一人主唱,另一人伴唱。
为了防止再受惊吓,大人们还常用桦树皮缝成“咔它”(指皮盒),把红布条与小铃铛装在“咔它”里,缝在孩子衣服后背。当孩子跑起时,铃铛就会发出“叮当”、“叮当”的响声,一直伴随着孩子。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