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中国也有一群“吉卜赛人”。出甘肃省永登县城向西南而行5公里处,有一个名叫薛家湾的村子。这个村子的村民非常独特,他们个个能掐会算,神秘莫测,传言薛家湾人就是一群古代流落中国的吉卜赛人后裔。
在一片荒凉的景象中敞开着,山中两条巨大的沙沟将其夹围。东面的沙沟将村庄分隔成上、下两庄,柳、刘、高、何、郝、郭六姓人家聚居于此。村里现有160多户人家,600多口人。历史上这个村子的人虽然有定居地,但几乎不种地,也不从事狩猎和放牧,长年成群结队在外流浪,以占卜算卦和祛病禳灾为生。当地人称男人为“蛮子”、女人为“蛮婆子”。
薛家湾人外出时都成群结队,拖儿带女。他们把本群体的人称为“羊盼”,称本群体以外的人为“伙家”。薛家湾人每隔三年必须远游,据他们说,至少三年要出一次门,不然家中便会有灾难,会“天火烧身”。
解放前,薛家湾其实相当于一个暂时居住的营地。人们只是在春节来临的时候,陆续从各地赶来,过完一个团聚的新年。当周围其他村庄的农民开始去地里播种的时候,他们却套起毛驴车,带着看家狗,拉着老婆孩子锅碗瓢盆去云游四方算命。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几百年。只是在解放后,他们才定居下来,过起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固定生活。曾经,算命这种古老的生存方式也被当作封建迷信而清除。但随着打工潮的兴起,薛家湾人又开始蠢蠢欲动,人们相继走出村庄,过起了和他们的祖先一样漂泊四海的生活。女人和男人一起出动,甚至有的家庭,男人留在家里种地,女人则行走江湖。主业和副业一道,成为支撑家庭的两个几乎并重的经济支柱。
自古以来,薛家湾人无论男女,皆会算命。而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算命之术,父传子,婆传媳。薛家湾人还从不与外人通婚,村里人大多是亲套亲,亲连亲。不过解放后,与外村通婚的薛家湾人越来越多。为防算命手艺外传,这条不成文的规矩,被遵守得更加严格。
薛家湾人算命是男女分工,各行其道。男人占卜算卦,女人专看手相。占卜主要技术有:课中(批八字)、交合昭盘(相面)、交合托罩(看手相)、鸟占、解梦、神机救等。特别令人不解的是男人还擅长禳灾解术(解灾,又称镇法),分为桃花镇和聚星镇两种。薛家湾的女人都能说会道,异常聪灵,看手相也十分灵准,甚至有的女人的长相也和吉卜赛人十分相似。
据薛家湾人刘世贤介绍,薛家湾过去有个叫“高蛮子”的算命先生,其名声之大在西北地区无人不晓。解放前,“高蛮子”常被兰州的军政要人请去算卦禳灾。据说,西北八战区黄司令无子,请“高蛮子”禳了一下,竟生了一个大胖小子。黄司令因此感激涕零,视“高蛮子”为大恩人,并认作干亲。还有传说称,薛家湾人曾给到此微服私访的雍正皇帝算过命。
在薛家湾还有一些奇特现象,男人长于育婴和饮烹之道。茅厕一律都在院外,有统一格式,很整洁卫生。凡是外来客只要一进村方位就分辨不清,都弄错了东南西北的方向。令人不解的是只要你一走出村子,立刻就能分出东南西北。所有的外来人之所以都会犯辨不清方向的错误,是因为据说这薛家湾村落的建筑结构和整体布局,是根据诸葛亮的八阵图排列设计的。
在西北高原上的村镇,薛家湾人身着普通,也不摆摊设点,除非他们向路人或住户询问是否需要算命,否则没有人能够看出他们是算命人。但在解放前,他们颇为奇特的服饰,可以让人一眼就辨认出来。
那时候,薛家湾的女人自结婚的那一天起,就要将头发高高梳起,俗称“高头”,再裹上宽一尺、长六尺左右的黑色头帕。冬季则戴“遮耳子”,一种前有帽檐,两边可以遮住耳朵但头顶部却是挖空的帽子。薛家湾男子的服装解放前多为长袍大褂。女子服装较为别致,一般是长及膝盖的大襟褂,领口及衣襟滚有花边,袖口压二至三道花边;裤子肥大,裤脚扎类似裹腿、压有花边的布带。最为奇特的,要算薛家湾女人穿的“尖尖鞋”,其鞋瘦而长,整个鞋帮绣满了云状花纹,鞋尖逐渐上翘,连中老年妇女,鞋子的颜色都极为鲜艳。
以前,有人说薛家湾的女人是“天足”,其实并非如此,但她们裹脚的方式确与外人不同,外人是将脚裹小,而她们则是仅仅将脚裹窄,便于长途跋涉。另外,解放前薛家湾人佩戴戒指的方法很是奇特,几乎每个手指上都要戴,耳环也很奇特,一个耳环下拖着许多银穗。
刘世贤今年77岁,被当地人认为是有文化的人。他坚信薛家湾人就是吉卜赛人后裔。为了自圆其说,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自己祖先的传说。
传说在明朝时,大批波斯人进入中国,一群吉卜赛人接踵而至。他们最先生活在中国南方,后在清朝中叶迁到大西北定居。500多人在头人的带领下,居住在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由于他们偷窃成性,遭到官府追杀,后来神秘失踪。但这群人并没有被官府赶尽杀绝,而是分别逃往各地,隐姓埋名。高家在青海,刘家在甘肃榆中,也有人居住在甘肃渭源。许多年后,风声渐息,柳家最先流落至薛家湾,其他家族相互打听,也逐渐来到这里,以薛家湾为营。
有趣的是,薛家湾人的长相与吉卜赛人也颇有几分相似。天津史学家杨志政支持关于薛家湾人是吉卜赛人后裔的猜测,他考证说,元明时,蒙古帝国占领了印度北部,使生活在当地的吉卜赛人向中国西北部流徙,在《元史》中就有“罗嘿(即吉卜赛人)等扰民,宜依例决遣置屯田所”的记载。《明史》中也有“明泰州(今天水县)有罗嘿户,汉人不与通婚,自相嫁娶”的记载。这都说明,当时的西北地区有吉卜赛人生活的踪迹。
不过,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薛家湾人并非吉卜赛人的后裔,而是苗族后裔。有学者考证指出,薛家湾人的祖先是被舜帝流放到敦煌三危时遗留下来的“苗蛮”。还有学者认为,认为薛家湾人的祖先可能是来自湘鄂一带的移民,身份是西征、戍边的兵士。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
风车日的来源风车日是荷兰的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举行。荷兰地势低洼,经常受北海海风的影响,海水倒灌入江河,泛滥成灾。荷兰人为了与海水作斗争,就利用风车排水,变沧海为良田。荷兰由此而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