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木偶戏流传在山西省吕梁孝义市及周边市县,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地方特色,它是用木头刻成各种人物、兽类等偶像,进行表演的一种戏剧艺术。
孝义木偶戏属杖头木偶,产生于宋代,起初,它是采用孝义秧歌干板腔调,后来用皮腔调,中路梆子兴起后,又采用中路梆子腔调,即晋剧声腔。明清时期,因夜间照明设备差,木偶戏在白天演出,而皮影戏只能在夜间演出,于是木偶、皮影两班社联合,白天上演木偶戏,夜间上演皮影戏,慢慢地两班社合就二为一,成为一个班社,即灯影班。灯影班独具特色,少则7人,多则9人就能开台演出,俗称“七紧八慢九消停”。由于灯影班便于在山村乡里演出,每逢良辰佳节、赶庙会、过生日、做满月,大家都乐意请灯影班演戏助兴,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这一时期,孝义木偶艺术发展迅速,民间艺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木偶人脸谱,眼睛能转动,嘴巴能开合,表演传神,形象逼真,木偶戏班如春笋破土,竞相兴起,木偶艺人辈出。
新中国成立后,老艺人那鹏飞等大胆创新,用碗碗腔演唱木偶戏,使孝义木偶戏更加丰富多彩,除《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通天河》等大型木偶戏久演不衰之外,晋剧移植剧目也在不断上演,如《三度梅》《忠报国》《明公断》《三击掌》《走山》《九件衣》《斩黄袍》。这一时期,孝义木偶的制作,造型更加优美,彩绘更加精致,神态更加生动,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如今,孝义除了孝义市木偶艺术团之外,还有孝义木偶艺术展演团、必独村的武海棠演出团等。
孝义皮影是中国皮影戏重要流派之一,由于孝义的皮影戏源远流长,又先后有皮腔纸窗影戏和碗碗纱窗影戏,致使出现了专事影人的雕刻者和雕刻专家。在元代,孝义就有了专事影人的雕刻者,并且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孝义皮雕艺术。孝义的皮雕艺术,雕刻精细,造型美观,惟妙惟肖,更有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刘德山先生在《中国早期影戏流派与皮影造型》一文中说“中国西部皮影戏以陕西为发祥地,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河南东部等地。主要声腔流派有‘碗碗腔’、‘阿宫腔’、‘老腔’、‘弦板’‘秦腔’、‘迷胡’以及各地的‘道情’影腔。”孝义皮腔即“老腔”一种,孝义皮影戏是山西皮影戏的代表。孝义皮腔纸窗影戏的“皮腔”,主要乐器小唢呐,专家论证,孝义皮腔是我国民间最古老的吹腔之一。
传说,殷纣时黄龙,是昆仑山玉虚宫门下十二弟子之一。他奉师傅元始天尊之命,下山助周伐纣,在一次战役中,他用纸糊城门,在门内悬灯晃动影人就把敌人吓跑。后人便以此现象创造了皮影戏。孝义的皮腔影戏是以纸亮影,而又把黄龙当祖师爷供奉。《深圳商报》2007年7月17日的《最古老的皮影戏在山西》一文中载,孝义市博物馆原馆长朱景义先生多年来的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皮影戏是山西孝义皮腔纸窗影戏,至今在全国尚未发现与此雷同的皮影戏。研究馆员候丕烈先生撰文,说孔子精通“乐、琴”,孔子的门人卜子夏也是乐琴高手。卜子夏在孝义讲授儒家学说,曾利用“影乐”的形式在孝义设教,孝义的先人们便通过这一文化现象逐渐酝酿成后来的皮影戏。1984年就担任孝义县人民政府文教科长的高明先生,在他撰写的一篇回忆录中也说:“一九四九年春……此后,我们又在孝义县居义存发现一块石碑,上刻碑文:‘孝义原属古魏地,子夏设教于西河,魏文候听教于其侧,三贤演其影乐。”凡此种种,说明孝义也是皮影戏的发祥地之一。
剪纸也是孝义人生活中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深受妇女喜爱。过去,农村女子自小随母习之。剪纸的题材多种多样,主要有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台阁、器皿、吉祥图案、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皮影模仿等,其中尤以谐音寓意美满幸福、吉祥喜庆的作品最普遍。在技法上,有的纤巧细密如工笔白描,有的大刀阔斧若国画写意,当今的许多作品仍保留着传统的线条结构手法,氤氲着汉代石刻的古老遗风,夸张中求真实,变形中求神似,简洁中潜丰厚,象征中透意趣。
孝义剪纸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造型独特,既有北疆的粗犷豪放,又有南国的纤秀细腻。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独特的审美意识,是孝义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之一;构思巧妙,粗犷大方是孝义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之二;式样多变,立体惑强是孝义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之三;丰富的想象力,夸张和浪漫的艺术手法是孝义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之四。
孝义民间艺人剪纸,都以美化生活为动机,他们的剪纸作品,犹如一曲曲优美动人的民歌,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真挚情感,使人们深深地感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
每到喜庆年节,家家户户门上、窗上贴满各种代表吉祥的喜庆剪纸,五彩缤纷,琳琅满目。民间艺人们用灵巧的双手装饰环境,借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由于剪纸工具简单,易于传授,在传授和使用过程中,又经历了艺术与内容的自然发展,使孝义的剪纸艺术始终充满活力,经久不衰。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