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江苏高淳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学博子2024-08-21

江苏高淳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地处“吴头楚尾”的江苏高淳,历史悠久,人文渊薮,民殷物阜。被乾隆皇帝誉为“江南圣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高淳深受吴风楚韵的文化滋养,勤劳智慧的高淳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民间特色文化,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遗产。

“四方宝塔一字街,倒栽柏树白牡丹”,高淳“四宝”可谓家喻户晓;“石臼与龙女”、“卞和与望玉山”、“伍子胥与浣纱女”、“崔致远与双女坟”等传说流传千载;朱元璋、邢鹤、魏良臣等名人故事风趣生动……这些雅俗共赏的民间故事充分体现了高淳民间文学的绚丽多彩。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星移斗转,物是人非。许多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化,随着时光的流失,渐渐地被人们淡忘,或濒临消失。而传承至今的高淳民间故事,却穿越了历史的时空,作为民间文学的载体,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了。

近几年来,县文化部门收集、整理了大量高淳民间故事,其中,“卞和与望玉山”、“伍子胥与浣纱女”、“崔致远与双女坟”等故事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淳不仅是“鱼米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民歌民舞异彩纷呈。其中,东坝大马灯名扬遐迩;桠溪跳五猖、固城武五猖、砖墙打罗汉、阳江打水浒由来已久;长乐杨家抬龙、砖墙康龙气势恢宏;沛桥踩高跷、桠溪狮子舞、漆桥荡旱船久兴不衰;高淳阳腔目连戏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剧种;民歌《五月栽秧》从高淳水乡传到欧洲维也那艺术殿堂;曲艺“颂春”走进千家万户。

每逢新春佳节,高淳城乡到处锣鼓阵阵,唢呐声声,各种各样的民间传统文艺表演活动此起彼伏,处处充满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不仅春节如此,而且在平时各种庙会期间,同样会有地方性民间表演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高淳有各种马灯、龙灯、跳五猖、踩高跷、打罗汉、打水浒、荡旱船、出抬阁、狮子舞、龙吟车、挑花担、采菱舞、蚌精舞、花扇舞、赛龙舟、送春等近百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多样、文化层之丰富,普及之广泛,在全国实属罕见,成为江苏省民间文化艺术的“富矿区”。

走进这个“富矿区”,绚丽多姿的高淳民间文化艺术,令人目不暇接。

锦绣高淳是一块出产民歌的沃土。千百年来,流传在高淳民间的大量民歌,犹如烂漫的山花,姹紫嫣红,芳香袭人。

高淳民歌,形式多样,曲调丰富,内容广泛。在内容上,可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历史传说歌等六类。劳动歌是反映本地区劳动生产的歌曲。耘田歌、栽秧歌、放牛歌等世代相传。例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扬名省内外的《五月栽秧》、《采红菱》,具有浓烈的水乡韵味。众所周知,1966年,14岁的邓丽君凭着一首《采红菱》的演唱,一炮走红,而日后成为华人乐坛的巨星。据有关专家认为,邓丽君演唱的这首《采红菱》就源于高淳民歌。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淳劳动歌中,劳动号子是高淳民歌的一大特色。如打夯号子、车水号子、龙船号子、号声嘹亮悠长,具有劳动节奏感。京剧曲牌中的“高拨子”,就是来源于高淳的划船号子。“高”是高淳的简称;“拨子”就是划船拨桨,拨击节奏中夹唱叙述,最早被徽剧采用,后被京剧大师周信芳引用到京剧中。周信芳大师演唱《徐策跑城》中的“高拨子”,就是典型代表。

一些优美的情歌则表达了青年男女诚挚的爱情,在高淳最早流行的民歌是南朝时期的《华山畿》,载入《吴歌》,经胡适先生、钱南扬教授等名家考证,《华山畿》源于高淳。

大量仪式歌如上梁歌、送房歌、哭嫁、洗衣歌等,充分反映了高淳传统的民风民俗。

高淳民歌在演唱形式上,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在广袤的田野里,劳动之余引吭高歌,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赞美。村头稻场上,山歌阵阵,笑语声声,反映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高淳民歌不仅在吴歌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且也对徽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已列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高淳曲艺“送春”,也叫“唱春”、“颂春”, 起源于明代的“村田乐”,从明清以来,一直传承至今,成为高淳民间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每逢新春佳节,送春艺人走村串巷,开展送春活动。一般是两人搭档,一锣一鼓,一唱一和。送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见之歌”,见啥唱啥;另一种是“坐堂春”,演唱长篇叙事诗。送春是高淳人民喜闻乐见的演唱形式,现已列为南京市非遗代表性保护名录。

自古以来,高淳就有一句“出门山歌进门戏”流行语,这是对高淳人爱唱歌爱看戏最形象的概括。戏台多、唱戏多是高淳的一大特色。高淳的古戏台遍布城乡,据不完全统计,直至1958年高淳尚有28处古戏台。目前,保存完好的古戏台中有4处系省级文保单位。其中固城刘家陇戏台始建于元代,东坝戏台、沧溪戏台规模之大、保存之好,堪称江苏古戏台之最。

近年来,高淳农村不少地方又建起了新戏台,其规模不亚于古戏台。如:古柏镇的江张村戏台、砖墙镇的茅城戏台。一些农民企业家慷慨解囊,捐资兴建戏台。不仅如此,每当新春佳节,一直到农历三月中旬,高淳农村普遍搭建草台,邀班唱戏,可谓此起彼伏。省内外的京剧、徽剧、越剧、锡剧、黄梅戏等各路专业剧团纷纷应邀而至,往往一唱就是三、五天。据近几年统计,每年春天,高淳农村要唱300多场戏。当地百姓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享受着丰盛的戏剧大餐。这种在其它地区不多见的场景,被新闻媒体称之为“高淳文化现象”。

所谓草台戏,就是在村头开阔地带临时 搭建的戏台上唱戏,等几天演出一结束,戏台就被随即拆掉。高淳人搭戏台很有技巧,也很讲究美观、实用。其中,薛城花台极具特色。薛城花台始兴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薛城花台是用木料搭建的临时戏台,占地约210平方米,台面宽13米,进深16米,台沿口围有半米多高的栏杆,悬挂各种戏剧人物彩图,中间塑有福、禄、寿三星泥像;台中所立四柱为浮雕金花盘绕;台顶是一幅幅彩画排吊;台口上方用纸扎镂空彩屏拼联,绘有“双龙戏珠”、“十二月花神”等图案,称“五彩架”。尤其有趣的是“五架彩”中间悬挂一块横匾,从不同角度去看,可反映出不同字样:从正面看为黄金色“玉堂春”,从右侧看是紫金色“玉楼春”,从左侧看则为银灰色“玉树春”。五架彩屏的上方是“五凤楼”,花团锦簇,金碧辉煌。在戏楼中间,用彩屏分隔前后台,有四个出进场的彩门,上书“出将”、“入相”字样。花台的台柱,为金龙装饰的四门八柱,柱子上均贴写对联。

每当三月十八日举办花台会,都要聘请剧团唱戏三天。一时观众云集。不仅本县群众前往观看,就连苏、锡、常及皖南都有人闻讯而来。当地村民家家接待亲友,处处充满喜庆气氛。如今,薛城花台会已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