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世代代的高淳人为什么爱看戏呢?究其根源,因为高淳是中国传统戏曲发源地之一。长期流传在高淳的阳腔目连戏,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百戏之祖”。高淳阳腔目连戏是高淳地区独特的古老剧种。据考起源于元代,县内始建于元延佑元年的刘家陇戏楼可作佐证。自明、清以来,它流行于高淳乡村和皖南宣城、当涂等地。
高淳阳腔目连戏又叫“太平戏”,由做法事发展成舞台演出,宗教色彩较浓。高淳自汉晋以来佛道盛行,道观庙宇遍布全境,尔后演唱目连戏的戏台也应运而生。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唱众和,锣鼓节音,不被管弦”。
高淳阳腔目连戏以目连救母为主线,其剧本源于明代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高淳艺人在流传中进行了增删,并融入高淳地方习俗、方言、风情。现存剧本有清末本地僧人超轮手抄本《阳腔目连戏》。
高淳阳腔目连戏不仅具有宗教性,而且具有包容性和地方性。阳腔目连戏在演出过程中与地方习俗相结合,掺杂了各种祭祀仪式。在唱腔上,结合高淳“高腔”,并吸收了“道士腔”和宋元杂剧中的戏曲声腔,形成了自成体系的“阳腔”,曲牌达140多种。在音乐上,吸收了大量高淳民歌,说唱均采用高淳方言,并运用帮腔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高淳阳腔目连戏的角色行当为:生、旦、净、丑、末、外。此外,尚有武行,专演“武场”。武场吸收了民间武术杂技,难度很大。根据现有资料,按师承关系可排查五代,第一代艺人为清道光年间高淳人袁胜、明春等。
如今,高淳阳腔目连戏正濒临失传之危。高淳县委、县政府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抢救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县文化部门安排专项经费,组织专人开展对阳腔目连戏老艺人调查、资料征集工作,并对传承人采取保护措施。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现已恢复部分阳腔目连戏的演出,使中断六十年的阳腔目连戏重新搬上舞台,高淳阳腔目连戏现已列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民间舞蹈在高淳民间文艺活动中占重要位置,且源远流长,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武兼备。高淳舞蹈大体可分为祭祀性舞蹈、娱乐性舞蹈以及武术性亚舞蹈。
祭祀性舞蹈在每年各镇较大的地方性庙会期间活动。桠溪镇祠山庙会有“跳五猖”;东坝镇端午节有“跳杨泗”、“跳鬼司”;圩区有“菩萨踏水”、“魁星点元”;古柏镇有“斗八怪’等。最为著名的跳五猖源于西周的宫廷傩舞,它是以东、南,西,北、中五方神和道士、和尚为角色的祭祀性舞蹈。五方神分为五色红、黄、蓝、白、黑,各戴不同颜色的假面具,身穿不同颜色的戏剧袍,手擎刀枪剑戟。和尚,遭士也用假面具和穿僧道袍服。尤其是和尚的假面具,眯眼嬉笑,类似罗汉,引人发噱。舞蹈时和尚手摇大纸扇,在众神中穿插逗逐,风趣诙谐,非常喜人。舞蹈结构合理,有“邀请舞”、“朝礼舞”、“独舞”、“双人舞”、“群舞”等等。舞蹈伴奏乐器为打击乐和唢呐。舞蹈内容为和尚、道士邀请五方神,替地方驱邪消灾,祈祷四季平安,五谷丰登。跳五猖是桠溪镇保存的最古老的独有舞蹈形式。早在1985年就编入《中国舞蹈集成》(江苏卷)。
近年来,在县文广局和当地镇政府的指导下,跳五猖已建立了专门的演出队伍,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现已列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娱乐性舞蹈在每年春节期间和其它重大节日期间活动。有龙灯、大马灯、中马灯、小马灯、踩高跷、狮子舞、蚌仙舞、荡湖船、打莲湘等。在这些活动中,东坝的大马灯和淳溪镇长乐的抬龙以其规模宏大、形式独特而著称。
东坝大马灯起源于唐,盛行于宋,历千余年而不衰。东坝大马灯用竹制“马架”,外表用绒布制成“马皮”,并饰以马鞍、缰绳、铜铃等,形神兼备。大马灯一般由七匹“马”组成,表演时模仿真马动作奔跃,扮演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的小演员飞身跃马出征,在鼓点的指挥下,配以民间器乐,马队交替布阵,最后按“天下太平”四字笔画走阵收场,整个场面非常壮观。
东坝大马灯的表演人员都是东坝村村民,老少三代同台表演,世代相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它在内容上体现了高淳人民崇尚忠义的传统道德和对天下太平和谐社会的向往,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地域风情密切相关。同时,东坝大马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993年 ,在沈阳第三届国际秧歌节比赛中,一举夺得最高奖——金玫瑰奖; 1994年,晋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兰杯”“春节联欢晚会颁奖晚会”现场直播演出;1995年,为出席在宁召开的全国文化先进县(区)经验交流会的代表们进行表演,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民革中央主席张怀西和各省、市领导给予很高的评价。2000年,参加在宁举办的第六届全国艺术节; 2004年参加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近几年,东坝大马灯应邀赴上海、广州、大连等地表演,在全国已有一定的知名度。2008年,东坝大马灯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高淳县的龙舞品种很多,计有抬龙、康龙、板龙、双龙、单龙等。其中,淳溪镇长乐杨家抬龙规模巨大,颇为壮观。
长乐杨氏为北宋靖康年间南迁移民,与“杨家将”有缘,具有爱国忧民的传统思想。传说南宋末年,杨氏世祖杨迁一倡导兴龙,带头募捐钱粮设龙灯会,并由巧匠杨义泰构设制作红、黄、青、白、黑五龙。杨家抬龙,原称板龙,其龙头、龙身、龙尾下均有木板托置竹扎布蒙龙身。木体分块连成24节,每节长约2米。龙头高达3米,全龙配齐,每条长约60米。每节龙身有6到8人更替抬舞。盘舞及仪仗、吹打乐队等均得千人左右,具有“势大、形美、声茂、律严”的特色。
杨家抬龙造型极为讲究,以三色龙分:黄龙头饰二冠,鼻形印信式。各龙头头部均用优美绸绫缝糊,且工艺精细。龙头头冠正面及侧面分别有扎塑戏曲人物,龙角亦装配别致,彩球、彩带披挂形成舞盘时间的飘拂流动线条。三龙整体龙头均有主体色调中的变化,极不类同。龙头成为极具观赏性的精美工艺巨制。舞龙者的装束亦考究协调,随龙三色分别着装,头扎英雄巾及鱼鳞裹腿,绣花布轻便鞋。
抬龙表演时,铳炮轰鸣,锣鼓、喇叭齐鸣,长者提灯笼领头,壮年持红绸珠、执缆把(竹片火把),红、白、黄三龙依次缓行。至舞盘场地,随着吹打乐器的音响、节奏变化,黄龙进行“打饼”(即“堆稻饼”之意,中途高潮出现),同时红、白二龙一左一右作圆圈快速穿游于黄龙四周。顿时全场全场表演达到高潮。
长乐杨家抬龙已有近800年历史,享有“龙重之冠”的美称。由于耗资麋费,至清咸丰年间减青、黑二龙,保存红、白、黄三龙。
改革开放后,长乐杨家抬龙从保守禁锢中走了出来,走进县城、省城,走上荧屏,重放异彩。现已列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武术性亚舞蹈,主要有“打罗汉”、“打水浒”、“抛叉”、“打盾牌”等形式。这些形式宗于少林、武当。相传系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永丰圩筑成后,由山东移民传入。原是训练拳术、棍棒、刀枪等武术,后来逐步编成集体武打套路,且夹以杂耍,每逢冬闲和春节进行舞玩。改革开放以来,这类舞蹈活动广泛开展,由此高淳被授予“全国武术之乡”称号。
砖墙打罗汉始兴于宋,盛行于明清,民国至今,以砖墙镇洪户村为代表,在高淳县圩乡绵延不绝。有单打、对打、群打等表演形式,其中以一“嘻嘴罗汉”多次出场穿插,插科打诨,主要以少林拳之一罗汉拳贯穿始终。表演“八字阵”、“一字阵”、“白手破枪”、“六路枪”等武打项目,以堆叠部分为高潮,场面壮观。2008年以来,砖墙打罗汉曾赴南京、上海参加国际性表演,载誉而归。现已列为南京市非遗保护名录。
流行在阳江镇丹湖一带的民间舞蹈打水浒,自南宋以来,世代相传,至今已有800年历史。
打水浒又叫梁山战鼓,即以水泊梁山英雄为题材的武术表演。或单人,或群体,或徒手,或使用刀,枪,剑,棍,进行武术表演。并根据水浒传的内容,编排武松上山,孙二娘开店、阮小二摆渡等戏剧性武打场面。每逢重大节日,便开打助兴,和叠罗汉等民间杂技配套表演,深受群众喜爱。由于使用真刀真枪,场面极为惊险壮观。在锣鼓的指挥下,各路英雄纷纷上阵,大显身手,表演出一套套高难度的武打动作,刀光剑影,异彩纷呈,令人惊叹不已。近年来,在省、市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武功技艺进一步提高,多次赴省市参加表演,现已列为南京市非遗保护名录。
综上所述,高淳不愧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精神支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功在当今,利在后世。高淳人民有信心,发掘、整理民间传统文化,将民间文艺表演艺术加以策划和整合,形成整体综合优势,如组建高淳马灯表演队、龙灯表演队、高淳民歌合唱团等,使高淳民间表演艺术得到有效传承。同时,将民间文艺表演与文化旅游、重大节庆相结合,让高淳民间艺术深厚的人文底蕴、鲜明的吴风楚韵特征,展现于时代大舞台。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