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风古朴的乡下,倘若一个人如果有两个或三个女儿,别人开其善意的玩笑便是:“一个女儿一担‘闺粑’,那您将来会有二担(三担)‘闺粑’吃啦!”;倘若一个人只有儿子而没有闺女,那他或她就会发出一番人生感叹:“将来我没有人给我担‘闺粑’啦!”……
“闺粑”是怎样的一种粑食?为何与“做寿”联系在一起?
首先,让我们了解“闺粑”的制法:
将磨好的米浆压干,上蒸笼蒸熟或放在大铁锅里边加热边不断搅动(俗称“搅粑”)煮成熟粑皮后,再加馅料用手捏成一个个园球状粑果。与“薏粑”相比,“闺粑”馅料较丰富,除了椰丝外,尚有肉丁、花生糖、芝麻糖、冬瓜糖等。
此粑形状为圆球形,且馅料丰富、味道甜蜜,故民间做为祝寿礼品,寓意祝愿寿星晚年子孙满堂、生活甜甜蜜蜜、家庭园园满满。虽然是专为祝寿的寿礼,但寿星本人只是象征性地尝一尝,所挑来“闺粑”除了留一部分给家人及当天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吃外,相当一部分挨门挨户分送左邻右居,以表同喜同贺。
“来而不往,非礼也”,受儒家文化的浸染,乡亲们相当注重“人情面皮”,老吃了别人的寿粑、寿宴,内心总有欠人情债之感,所以再拮据的人家,举债也要为老人做个体体面面的大寿。从深层面上说,“闺粑”既是一种象征物、一种民间吉祥物,也是一个老人脸面、一个人生命价值的的外在体现。摆寿宴只能从六十一岁开始,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六十花甲子,寿翁着寿袍”。无论男女,六十岁以前不算“寿”,只能说是“做生日”。旧日观念,人活到六十岁,算下上寿;七十岁已是古稀,算大寿;八十和九十岁称耄耋之年;算是高寿;活到一百岁,称人瑞。如果是四代同堂,或是结发夫妻白发偕老,则是“大大寿”了。
世代以来,当父母年过花甲且已有出嫁的闺女或有儿子已成家后,当子女的就得在父母六十一岁,给父母做第一个寿。那天,得给父母“扯红腰带”,即给父亲或母亲扯做腰带的红布(民间说法红腰带有避邪作用),同时买来一只搭有猪大肠的猪大腿(民间说法:后腿留后事、日子越过越浓),若干水粉(全家都要吃一碗水粉,以祝愿父母寿命长长)、若干染上红染料的鸡蛋(就像北方过生日须吃长寿面以寓意“长寿”一样,在家乡,无论给小孩“做生日”还是给老人“做寿”总要吃煮鸡蛋,寓意像蛇蜕壳重生一样,寿命绵长),在家庭小范围内设家宴给父母“做生日”。
闰年,民间有“闰年年冬歹”之忧,因此,每逢闰年,出嫁的闺女都要做一担子“笠”挑回来,给娘家父母解忧,并且得给父母扯红布做“红腰带”,红腰带里,过去放几个光洋,如今是放几枚硬币或若干人民币。自古以来,中国有“人过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一个人临近“古来稀”之年,难免有“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的暮年感叹。这时,当子女得遵循民风民俗,得策划为父母“做大寿”事宜。所谓“做大寿”,即大设宴席、大范围性请客。特别父母岁数72、83、94岁时,更得大贺特贺。这当中,出嫁了的闺女与成了家的儿子所负的责任又有区别:前者得负责做一担“生日闺粑”及买一对生猪腿;而后者得负责生日宴席的一切费用。在计划经济时期,做一担“闺粑”、摆十几桌酒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尽孝心,当子女的只好节衣缩食,一分一分地攒钱……
为人之女者,在父或母“做大寿”的前几天,就得备好做“闺粑”的米料、各种馅料。“做大寿”的前一天,得刨椰丝、炒花生、芝麻、渍冬瓜糖、制肉丁,磨米浆、绞粑皮……次日凌晨,得请村子几个“捏粑”高手,一起将粑皮一个一个捏成形,然后赶在响午时分挑到娘家。为人之子者,则全家大小总动员外还得请来左邻右居,上街采购的采购,杀家禽的杀家禽,借桌椅的借桌椅,借碗盆的借碗盆、泡干菜的泡干菜、垒灶支锅的垒灶支锅……
“做寿”的那天,天还没亮,寿星家便沸腾起来,“厨房爹”的吆喝声、“帮脚手”者来回走动脚步声、锅碗盆勺的碰撞声、小孩子的打闹声……组成一曲欢快的节庆交响曲。响午时分,老寿星头发梳的溜光,身着节日的盛装,带着饱经风霜的笑容,带着为人之父为人之母的尊严,带着喜看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的喜悦,站在家门口,恭候前来祝寿的人们……出嫁的闺女携夫婿、儿女,挑着筐上面盖有大红寿字的“闺粑”、挑着贴上大红吉利纸的猪腿,带着殷殷的孝心,回娘家祝寿来了。未进门之前,为人之婿者,将带来的大炮竹燃放,以渲染隆重的“做寿”氛围,接着就是出嫁的本家侄女,带着夫婿、儿女祝寿来了,做为侄女者,礼品不一定是“闺粑”,但起码得带上一个炮竹,同样,进门时得燃放炮竹……
较大规模的祝寿,是在正客中设寿堂,寿堂里摆上寿台,寿台上置放“长寿浊”(“长寿烛”上一般有盘龙盘风浮雕并有“福”“寿”金字)、小金烛、双大碗盖成的米饭,饭顶压一个红蛋,碗边有小杯、筷子、猪腿、金桔、槟榔、光粑等供品,寓意吉星高照、吉祥如意、六畜兴旺。隆重的祝寿大典得有主持有司仪,而担当此职责者必须是同村或同族中福寿双全之人。司仪宣布寿典开始后,由寿星的长子率长孙向祖先敬香,以告知列祖列宗。然后请寿星入座寿台前,先由长儿长媳跪于寿星面前,在司仪的主唱“跪——叩首——平身——跪——叩首——平身——再跪……”。
行三跪九拜大礼后,再向列祖列宗行三跪九拜大礼;接着按排行,儿子儿媳拜完后,才是出嫁的闺女与女婿拜寿,然后才是孙辈按排行给寿星分别给寿星及祖宗行拜寿大礼。当每位晚辈拜寿时,寿星得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一一分发,以表长辈的心意。行跪拜叩头大礼后,便是长孙手捧槟榔,给寿星敬献槟榔。寿星接过已切成片状的槟榔后,放在嘴里含一下,表示已接受儿孙的敬意。
接着,由长子儿媳跪于寿星面前,分别献长寿酒、长寿饭、长寿蛋。以表祝祈愿老人长命百岁。献长寿酒、长寿饭、长寿蛋时,长子长媳交叉依次将酒恭恭敬地敬送到寿星手中,寿星接过来,象征性地呷一口。献长寿饭、长寿蛋时,则是用筷子将一口饭、一撮蛋喂到寿星嘴里,以表儿女反哺父母养育之恩情。接着,在“众子孙及亲友敬献槟榔”后,儿女、孙辈、亲人依辈份排行一一跪在寿星面前,以双手诚敬的仪式,端到寿星手中……;
“礼成!”,在司仪的高声,宣告拜寿大礼完成。
此后,在此起彼落的鞭炮声中,接踵而来的是前来祝寿吃寿酒的亲朋好友,(祝寿礼品除了寿炮外,还有送棉被、寿镜等)而寿星也满脸笑容地接受众位亲朋好友的真诚祝福。在热闹欢腾的氛围中,在众星拱月中,寿星与众人一起入席。生日寿席中,每张酒桌上,一盘染着红色素的红鸡蛋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寿星得先亲手将红鸡蛋剥壳吃完后,紧接着,儿子儿媳将一碗用捞勺专门捞的用两个碗合扣的干饭(俗称“捞稗”,民间用“自已捞饭自己做生日”形容指膝下无儿女、晚景凄凉的老人)恭恭敬敬地放在寿星面前,让其先动筷后,众人才一齐举箸,……
当热热闹闹的祝寿活动落下帷幕,寿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分别送给闺女女婿,以表当父母对女儿女婿的尽孝行为的答谢心意。如父母年事已高或身体状况不佳时,儿女就得考虑给父母准备“寿屋”(即寿材)。“起寿屋”也是生活中一件大事,得选定日子,举行仪式,出嫁的闺女还得挑回吉祥含义的“笠”回来……
养育恩重重如山,舐犊情深深似海,寸草春晖儿女情,悠悠岁月齐回报。家乡的寿文化弘扬了敬老爱老的儒家文化,笔者坚信,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必定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
郎德上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15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兰亭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位于现在宝应县兰亭村内,兰亭村之前原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后由于发生...
现如今小青年们闪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然离婚的现象也是不在少数,当然要离婚也要找一个可以离婚的理由,本站就来为你盘点中国之最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第十位:婚后还要AA制,离婚...
居住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体现出当地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抗争中产生出的避邪、求吉、审美、实用的复杂心理意象与价值观念。甘肃民居大多也表现了劳动人民普遍的讲实际、重伦理、求功利及尊神灵的传统民俗结构...
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颜色很多,一般多用白色、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1.5米,最长的有4米。宽度不等。两端有穗,约6厘米。哈达...
西马村,是明代雁门关所辖的古堡之一,旧称永和堡,现在该村东堡门上方的明代石雕门额依稀可辨,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距鹿蹄涧村约5公里,现居人口中百分之七八十为杨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