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在生活中用到的也比较多,意思就是:对于某件事情见得多了,就也不奇怪了。然而,你知道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吗?
这个成语里面的“司空”其实是古代一个官职,也是一种姓氏。但在成语里面,指的是古代一种官职。司空,这个官职在西周时期就存在了,那时候司空是朝廷中的“三公六卿”的成员,官职还是比较大的。到了唐代司空的官职位居正一品,算是三公之列了,官职也相当高。
那这个成语里面的“司空”指的是谁呢?是李绅。没错,就是那位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人。
李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典型的“凤凰男”,从小家里贫穷,但青年身怀壮志,矢志报国,后来通过自己努力,34岁科举中进士,进入官场,后来在官场很努力,又会做人,还结识了白居易、元稹等诗人,并一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但后来因参与到了“牛李党争”,李绅火线提拔,成了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官员。所以“司空”在这个成语里面其实也是一种形容官职比较大的代指。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觉得这是个励志故事,其实是一个翻车故事。就好比现在热播的电视剧《完美关系》中的谭新凯。在李绅官越做越大的时候,他开始变得贪图享受,敛财成性,而且喜欢作威作福,是为一位典型的暴吏。
据说有一次一位李绅家乡那边的一位长辈来到李绅府中,之前李绅喊他叔叔,可飞黄腾达之后的李绅却摆起了谱,那位长辈无可奈何,只能在李绅面前自称自己为“孙子”,李绅这才作罢。当时李绅因为党争,被下放到外地做地方父母官的时候,经常有老百姓忍受不了李绅残暴成性的统治而远走他乡。
是不是被李绅毁三观了,一位“悯农诗人”,发迹之后竟然完全变了一个人,像极了现在反腐中落马的“大老虎”。知道了这个背景,就可以讲“司空见惯”的成语故事了。
接下来要讲的就是这个成语的故事了。话说本来“牛李党争”中李德裕这边失势,作为“李党”派的李绅,自然也就被驱逐出长安,在外面为官近10年。终于风水轮流转,“李党”重新得势,晚年的李绅便被调往作浙东观察使,观察使在中唐时期,是地方军政一把手,权力很大。应该是公元833年的时候,李绅南下赴职,路过苏州,而当时晚年的刘禹锡正在苏州任刺史。
刘禹锡这个人,非常刚直,什么话都敢说,是一个不畏惧权贵的“硬茬”,没少得罪人,所以他在官场是十分坎坷的,曾被流放在外面做官二十三年,幸而晚年有裴度的保护,所以他这种性格的人也并未参与到“牛李党争”中。
这一次李绅算是风风光光去浙东上任,到了苏州地界,当地自然有很多人准备宴席接待李绅。这时候李绅想起了苏州任上的刘禹锡,便喊刘禹锡一起赴宴尽兴。既然有酒喝,刘禹锡便也去了,结果这一去,把刘禹锡给惊呆了!
到底为何把我们的“硬茬”刘禹锡给惊呆呢?据说刚到赴宴的地方,刘禹锡就震惊了。就好比现在公职人员出差,一般规定只能住三星级酒店,而李绅呢,住的是超六星酒店!当然惊呆了官场规规矩矩的刘禹锡。
紧接着,刘禹锡进入宴席,席间歌姬之美、歌姬之多,服彩之华丽,和皇宫里的比都没得差。这些歌姬都束起高高的发髻,化着如仙女般的妆容,伴着各种管弦丝竹,唱着《韦杜娘》翩然起舞。席间各种美酒佳肴更是应接不暇,五花八门不带重样儿的。这场面估计刘禹锡这一辈子都没见过吧。
但刘禹锡一生为官却不是为了贪图享受,当他看到这些之后自然觉得格格不入,甚至对李绅非常不满,于是席间作诗一首,狠狠讽刺了宴席主人李绅。这首诗是这样的:
刘禹锡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诗里面前两句我们已经讲到了,在这里不再赘述。后两句的意思就是:这种奢华的场面想必你李绅这么大的官(司空仅仅是代指官职很大)已经见惯不惯了吧,有这么多闲工夫,你多关心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不行吗?你这那是邀请我来喝酒赴宴啊,明明是来在我面前显摆,看得我啊,眼馋得肠子都断了!
其实在苏州任上,刘禹锡已经是62岁高龄了,壮年的时候他基本都被外放偏僻之地为官,但这丝毫没动摇他进入仕途的初心,即便老年了,仍然鞠躬尽瘁,这一年还因为治理苏州有方获得朝廷恩赐。这一次见到李绅如此奢靡,自然是非常气愤,按照他刚直的性格自然会忍不住当场作诗讽刺。
所以成语“司空见惯”其实来自于一首诗词。背后一位是忘却初心的“悯农诗人”李绅,一位是历经坎坷仍不忘初心的“大唐刺头儿”刘禹锡。到后来“司空见惯”就被当作成语,广泛运用在生活和工作中了。
至于李绅晚年,他还出任了唐朝宰相,最后死在扬州,死后获得了“文肃”的谥号,“肃”在谥号中不但是个美谥,还是美谥中的上谥,仅次于“文忠”、“文正”等谥号。唐朝获得“文忠”谥号的仅有裴度、颜真卿等四位,宋朝得“文忠”谥号的有欧阳修、苏轼等。李绅能得此谥号,不仅让人唏嘘。而刘禹锡则在洛阳与白居易一起诗词唱和,安享晚年,最后追赠“户部尚书”,虽无李绅的谥号,但刘禹锡的品德、性格、才学都令后世钦佩,历史嘛,总会给出最公平的答案!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