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广东梅州特有的佛家弟子(斋嫲)

千雁郎2023-09-25

广东梅州特有的佛家弟子 斋嫲

佛教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传入梅州,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梅州佛教中有“四众弟子”(教徒),即“出家二众”和“在家二众”。削发出家的二众称僧和尼;在家的男女二众称居士(即在家带发修行的佛教徒)。

而“斋嫲”(俗又称“斋姑”、“斋姊”)则是既出家又不削发的“尼”。她们除了不削发外,其余教规按僧(和尚)一样,念同样的经卷,做同样的功德,连排辈、称呼也一样。

斋嫲所在的这类寺庙,称之斋嫲庵,如梅江区的东岩寺,乐善堂,静福庵、祥云庵,松口溪南的佛缘庵等。

“斋嫲”的兴起,是近代以来的事。它产生于梅州,迄今不过七十年左右的历史,是梅州的“特产”。

梅县先贤梁伯聪先生在一九四四年写的《梅县风土二百咏》中,有这样一首竹枝词:“循行无复旧规模,竟以亲丧讲乐娱。特取腥膻招蚁附,大家来看靓斋姑。”还自注:“近来,丧家礼佛忏,废男僧,用斋姑,新兴花样,有打八角莲池等名目。斋姑靓妆冶容演技,少年观容如蚁附毡,丧哀之中,竟讲娱乐,始而小户人家为之,近既普遍大户,伤风败俗,莫此为甚。”可见“斋嫲”在七十年前兴起时的情形:一是人们认为是“伤风败俗”之事;二是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斋嫲出现后,颇受一般年轻人的欢迎,故发展很快,所以“始而小户人家为之,近既普遍大户”。

因而,出家住庵寺的斋嫲数量,很快就超过出家的男僧(和尚)。根据梅县有关部门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统计:1940年全县有和尚200多人,斋嫲180多人;到四十年代末(仅隔不到十年),则变为和尚仅有42人,斋嫲却有126人,是和尚人数的三倍。斋嫲比和尚多两倍,说明斋嫲较受人们的欢迎。

那时,斋嫲不仅梅县有,蕉岭等地亦有,而且还传到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全梅州市共有佛教徒1368人(其中僧人141人,尼姑和出家斋嫲112人,居士1115人)。可见斋嫲的数量又渐近于僧人(和尚)的总数。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