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庙会的所在地是丽水市莲都区太平乡,古称甘泉里、太平里、和乐乡等。金端公庙古称惠应祖庙。地处太平村村头,俗称太平殿。惠应庙会也因此称太平庙会。2006年11月和2007年1月区市政府分别发文公布“太平庙会”为莲都区、丽水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现存同治年间撰修的《惠应庙志》一翻开来,在《庙宇建置考》中记载,宋嘉定8年(公元1215年)建金端公庙,并开始举行庙会。宋皇敕封金端公为“惠应灵异忠显英烈王”、右丞相郑正签书的“处州甘泉里金端公庙”庙额和碑阴,细看《惠应庙志》可知,惠应祖庙“康熙庚寅内殿五楹岁造克成东荣四翼以及大门二十余间乾隆辛卯重建更新”。从《山塘田地考》中可看出。四村不少村民乐助了许多田地和山场。清康熙47年(1708)开始举行的祝寿乡会等民俗活动有了物质保证。咸丰8年(1858)太平殿毁于兵,当年重建岿然尚存至今。
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以后,太平殿田地、山林不复存在,大殿主要由太平村作为办公室、医疗站、老人活动室或办锯木厂使用。
改革开放以后,受曾涛等革命老同志重游太平殿启发,村民们于1994年开始集资12多万元修复了太平殿,避免了倒塌的危险。1997年发现同治版《惠应庙志》,在学者带领下举办了两个文物展览。2002年市博物馆来殿普查登记,内定太平殿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市、区党史办来殿考察后,太平殿筹办特约太平经济建设实验区纪念馆。2006-2007年公布太平庙会为“非遗”代表作以后,又筹办太平民俗展览和根艺展览,并筹划把太平殿办成综合性的民办博物馆。
800年太平殿历史中,有2年多时间放射出红色光芒,永垂青史。
1938年8月-1940年10月丽水县共产党人曾涛,张之清等以国民政府乡村建设指导员的公开身份来到太平殿,创建省特约太平经济建设实验区,宣传抗日救亡,秘密发展农民党员,建立农村基层党支部,创建中共太平区委,带领农民办股份制合作社,进行农村建设。指导员们还利用庙会宣传抗日救国,支援前方抗战,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贡献,对以后的革命建设产生了深刻又长远的影响。
太平民俗起源于两汉之交,汉唐以来,人们对金端公驱蝗救稼赈灾济民的丰功伟绩敬佩有加,有利民生。至宋嘉定8年(1215)甘泉里建金端公庙开始举行庙会。宋皇敕封金端公庙额、郑正右相签书碑阴后,加快了金端公信仰的普及,香火兴盛,村民更加虔诚崇拜金端公。
根据《惠应庙志》记载,康熙47年(1209),四村村民于农历8月17日(金端公生日)在太平殿为金端公庆寿开祝寿乡会,并开始修庙志,拟订开展以纪念金端公的各项民俗活动。以后在乾隆、道光、同治年间修庙志时补充完善了《惠应庙规》,加以规范。同治版(1869)庙志在《岁时礼仪考》中对庙会各项活动的时间、顺序、人数、菜单、礼节和轮值办法等都一一做了具体规定。
太平乡人民为什么那么崇拜信仰金端公?
原来金端公是甘泉里俗云路人氏,幼习诗书闻六经,系少吴之苗,壮为广州刺史,又为光禄大央,王莽乱世贬为栝州太守。后从温州瑞安往丽水沿路笞鞭蝗虫,累死太平岭头,即葬那里,其墓地至今尚存。后又被敕封为瓯括之神。太平殿至今还保存同治8年瑞安蒋家巷村民赠送的“福应万灵”匾额。
太平、下土夭、竹舟、溪头四村有识之士,借金公之神灵,“御天灾捍大患”,同时认定金端公为四村多姓村民共同祖宗,各村徐、冯、潘、周、吴、赵、熊、苏、谢、李、傅、何、胡、章、蒋、诸葛、程、施、王、赖、方、楼、叶、樊、曾、陈等各姓氏村民把金端公十个儿子中的一个相公认定为自己的祖宗,各建一个会,即“和乐一乡联成十会”,一直延传到今天。
数百年来,和乐乡四村金端公子孙在金端公的旗帜下,利用太平殿庙产收入,通过“十会”轮值主持一年四季开展的庙会活动,即元旦瞻拜祖宗、元宵节灯会,清明节扫墓和“送花船”,六月求雨“翻龙泉”,八月中秋开祝寿会诗会,抬祖宗出殿巡游,九月中旬归殿演戏。总之,一系列文化体育娱乐活动都是以纪念金端公为主题。这种多村多姓村民把一神灵视为祖宗并建立民间团体“十会”,确实为天下罕见奇特的民俗。
改革开放以后,曾涛为首的革命老同志重游太平殿,启发了村民修复太平殿,同时重雕12尊祖宗神象。开光以后却受“左”思想数次干扰冲击,神像面临再次被毁,村民视祖宗为宝,“三进三出” 抢救神像。直到胡总书记指示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太平殿才平静下来。2006年11月,《送花船》被公布为莲都区首批“非遗”代表作。2007年1月市政府又公布“太平庙会”为丽水市首批“非遗”代表作。
太平民俗从此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我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教授指出“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色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形成各种独具特色的经济民俗事象。太平港河谷平原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种植经济中防治病虫害非常重要,所以产生了对驱蝗救稼赈灾济民金端公的崇拜信仰,其集中表现形式就是太平庙会。研读《惠应庙志》可以了解,数百年来持续不断举行的庙会,规模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规范。
八百年来,在纪念金端公的旗帜下,一年四季开展浓厚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动,年年举行庙会,促进了村民和谐相处、社会安定,呈现了“太平无事不太平”的和谐景象。“文革”期间破四旧毁祖宗神象,则导致了“太平乡不太平”动乱局面。
在纪念金端公的旗帜下,多村多姓村民每年举行祝寿乡会,给六旬以上老人分寿桃、馒头等民俗活动,促进乡村形成尊祖敬老的良好风气。
在纪念金端公的旗帜下多村多姓村民还于1873年在太平村办“圭山书院”、举行诗会,诵读四书五经,传播孔孟之道,促进了乡村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惠应庙杂咏诗抄》不仅反应了太平殿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特别着重颂扬金端公精神,弘扬传统美德,也反映社会安定村民和谐的的太平景象。
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各村村民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带动下,尽力抢救保护文化遗产,自觉自愿,慷慨解囊修太平殿、建戏台、办庙会,传承古代传统文化。莲都区团委上报,太平殿保护文化遗产荣获市团委“志愿服务先进项目”,受到表彰。太平殿努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2008年把“求雨”中的“翻龙泉”作为体育游艺节目,进行研究开发。丽水学院民族体育研究所的专家积极参与,给予支持,共同研究制作,终于使“翻龙泉”能够适宜于舞台和广场演出,准备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力争成为旅游表演项目。
太平乡金端公信仰和太平庙会形成发展的历史,证实了钟敬文教授说的话:“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从抗战初期,我党创建太平实验区;到改革开放以后,老同志回访太平殿;直到近年,把太平庙会列入“非遗”,证明我党和政府关心重视太平殿历史文化。目前,太平乡党委政府正努力争取“太平庙会”晋升为省级“非遗”,把太平殿申批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悠久罕见奇特的太平民俗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将显示出它独特的作用。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理念,实事求是地研究开发太平民俗,具有重要意义。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