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既是赣南客家人的饮茶习俗,也是古代饮茶习俗的延续,更是我国唐宋时期点茶习俗的活化石,因其历史悠久,古朴见奇趣,保健见奇效,故而独树一帜。
赣南客家擂茶,具有重要的养生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已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赣南,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赣南客家擂茶在赣南客家人居住区域均有流传,尤以全南县的客家擂茶特色最为鲜明、最具有代表性。
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由汉魏的粥茶和唐宋的点茶衍变而成,是客家先民在迁徙、生产、生活积累形成的一种饮食习惯。
南迁之后的客家先祖,大部分被迫迁入荒无人烟、自然条件差的山区。由于茶是“万物之药”,能够增强对疾病的抗性,赣南客家人便在擂茶中加入生姜、糯米、陈皮等佐料,以抵抗闷湿气候所带来的疾病,“解诸药毒虫蛇及诸蛊毒,右以大粉草寸,以芝油,透愈久为妙。”正是因为有这些解毒、解暑等作用,所以人们保留并发展了药食同源的“擂茶”。
据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黄娥娇介绍,赣南客家擂茶的制作技艺很是独特,其基本原料以鲜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各类青草药为主。
传统的擂茶制作中,需要的工具包括擂钵、擂棍、捞子。据了解,这三样工具被称为“擂茶三宝”。
擂钵多为陶制品,内壁有粗细不等的条纹,口径则大小不等,一般为50厘米;擂棍常用山楂木或茶油树干加工制作成,长短大小视钵而定,一般为85厘米长;用于捞渣的捞子则是用竹蔑编织而成。只有配备这三样东西,才能真正开始制作正宗的赣南擂茶。
制作时,先将所配置好的食材,按比例放置擂钵内,用擂杵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频频舂捣、旋转磨成茶泥。喝擂茶时,将擂好的茶泥放在擂钵里或大盆里,用滚烫的开水冲泡,再倒入少许高山茶油,并用擂杵搅拌稍许,甘润芳香、色如琥珀、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
黄娥娇说,擂茶里既有茶叶的甘味,芝麻、花生、豆子的清香,也有生姜的辣味。一碗擂茶下肚,满口生津,疲劳顿消。
如今在全南,不少地方还保留着讲究的擂茶喝法。新婚之日要请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前来喝“结婚擂茶”,新婚第三天则要请街坊邻居中的妇女前来喝“三朝擂茶”,让过门的媳妇认识妯娌姑婶,以便日后和睦相处等颇具特色的擂茶习俗。
和当下许多非遗项目一样,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也正面临着濒临消亡、后继无人的困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制作、食用擂茶的人数越来越少,地域分布越来越窄,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近年来,为抢救和保护“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全南县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实质性推动客家擂茶传承发展。2011年,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全面深入普查后,撰写了近3万字的《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调查表》《赣南客家擂茶调查报告》等文字材料,开展培养传承人、录制擂茶制造技艺影像资料片、拍摄相片等工作以加强保护,推动传承。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非遗项目不了解,也谈不上喜欢,所以从小加强对孩子的非遗教育,是从根源上解决传承难题的重要手段。目前该县在县城中小学校设立了客家擂茶传承基地,不定期邀请传承人前往学校给学生开展培训。同时,该县还成立了擂茶协会,设立了龙源坝擂茶技艺传习所、雅溪擂茶馆,每年开展非遗图文巡回展、举办非遗项目培训班、免费开放非遗展厅,积极组织开展赣南客家擂茶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发展和创新。
如今,随着旅游业发展到新的阶段,游客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游山玩水,而是更注重当地的人文古迹和民俗风情,对非遗项目的深度挖掘和全方位利用,有效填补了传统旅游内容的空白。全南县牢牢抓住这一新的有利契机,乘着全域旅游的东风,结合龙源坝镇自身特有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围屋历史文物古迹,在景区推广客家擂茶,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模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焕新生,成为全南客家文化旅游的一张亮眼名片。
客家擂茶传承千年,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游客亲身参与民俗活动、品尝特色美食、感受传统技艺,很容易唤起乡愁和怀旧情结,给人独特的旅游体验。
除了现场制作擂茶外,全南县还多渠道拓展“非遗+旅游”的创新路径,在主要旅游景点开辟表演场所,安排擂茶舞等非遗表演节目进景区。同时还通过制作宣传画册、举办非遗晚会、举行非遗项目展演等,全方位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搭乘旅游快车,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
兰亭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位于现在宝应县兰亭村内,兰亭村之前原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后由于发生...
现如今小青年们闪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然离婚的现象也是不在少数,当然要离婚也要找一个可以离婚的理由,本站就来为你盘点中国之最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第十位:婚后还要AA制,离婚...
居住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体现出当地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抗争中产生出的避邪、求吉、审美、实用的复杂心理意象与价值观念。甘肃民居大多也表现了劳动人民普遍的讲实际、重伦理、求功利及尊神灵的传统民俗结构...
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颜色很多,一般多用白色、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1.5米,最长的有4米。宽度不等。两端有穗,约6厘米。哈达...
西马村,是明代雁门关所辖的古堡之一,旧称永和堡,现在该村东堡门上方的明代石雕门额依稀可辨,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距鹿蹄涧村约5公里,现居人口中百分之七八十为杨姓。...
鱼的价格有高有低,并且鱼也遵从物依稀为贵的市场,越是难以捕捞到的鱼,越是名贵,很多人对于名贵的鱼都非常地向往,或是吃,或是把它们当作宠物养,知道能满足自己地需求就很满足了,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那些名贵地...
图瓦卢传统用餐方式乃保留原始的手抓法,不使用刀餐汤匙等餐具,客人席地而坐,地上铺满林投叶编制而成的手工席子。食物放置于长桌上,取食方式类似西方的buffet,由客人自行取用。土国传统男尊女卑,并重视长...
在农村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母鸡打鸣,家有不幸”。古人认为,家里养的老母鸡学着公鸡的叫法,开始打鸣时,家中就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将学公鸡打鸣的母鸡找出来,将它杀掉。古人认为鸡血辟邪...
关于九龙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宋小朝廷被元兵追迫流落至此,陆秀夫等大臣常常拥宋帝登临山岗上的巨石,眺望鲤鱼门海口,盼勤王之师。传说宋帝某日登石,见四周青山群立,便对群臣说:“八座青山,每山一龙,是...
蟒蛇节是贝宁共和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7月15日举行。贝宁共和国南部维达市的人民,自古以来崇拜蟒蛇,把他视为神灵。所以,维达市又被誉为“蛇城”。在那天,家家户户喂养蟒蛇,人们与蟒蛇同吃同住,和睦共处。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