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莆仙地区木匠、泥水匠都有奉祀鲁班香位,供鲁班先生为师,他们使用的曲尺称为“鲁班尺”。这与流传在莆仙地区的“踩桥”风俗习惯及鲁班先生与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斗法有关。
“踩桥”也叫“通桥”,这一习俗,曾在莆仙一带流传。在建造一座桥时,建桥师傅会用木桩把桥两头钉住,暂时不许人通过。等到桥全部建造竣工后,要举行隆重的“踩桥”或“通桥”仪式,这种隆重的仪式不亚于现在的“剪彩”庆典。
踩桥时,富门大户不仅要慷慨解囊,而且还要比各人的气魄。一般有相应家业、有点地位名望者,急公好义的热心人都会参加。届时骑马坐轿的人一到桥头,必须下马下轿。一阵爆竹声后,建桥的组织者或主持人,称为“头人”或者“头家”负责踩桥的有关事项,“头人”会让工匠拆除桥头木桩,开始“踩桥”。
排列于桥头等待踩桥的人们,习惯地依各自的成份或者家业,排成队列。莆仙地区一般“头人”都会先请一位特选的德高望重的人“踩头桥”,就是第一个人先踩过桥,也就是第一个过桥,请踩头桥的人选莆仙各地不尽相同。有的地区请官居品位最高者过头桥,有的地区请年纪最大的人过头桥,有的地区请年纪最小当上阿公的人踩头桥,有的也请年纪最大的小脚老太太踩头桥。总之,踩头桥的人一般都是公认有官、有财、有福气的人作为踩头桥的。因此莆仙也流传有“状元爷过头桥”、“三十六岁牵孙过桥”、“五代公牵曾曾孙过桥”、“五代妈三寸金莲脚过桥”等等谚语。
踩桥时“头人”要给踩头桥的人一个红包,踩头桥人接过红包并道谢,会把红包再捐出来。接着“头人”一一恭请,并拱手作揖致谢请众人过桥。准备踩桥的人,往往都会谦让一番,然后大都由年长者先踩桥,踩桥的人走到桥中央时,都要回转身把预先准备好的礼金红包放置桥中央,“头人”打开红包,当众清点,并大声宣布:“某某先生踩桥礼金XX元”,如所赠的礼金与其家业,地位相符,头家则带头拍手叫好,赞道: “祝他官运亨通,荣耀无比!”或赞“某某生意兴隆”“某某先生出手大方,财运绵绵!”或者“某某寿比南山,长寿益年呀”“头人”喊赞语时,众人都会高声应道“好呀!好呀!”如踩桥者过于小气,头人便不唱赞语,直接大声高喊:“下一位鲤鱼跳龙门!”或者“恭请某某先生高升!”往往有些富裕者躲在后面,包厚礼盖过前面踩桥的人。这些礼金一般用来补建桥时的资金欠缺及桥的后期装修。
莆仙流传的踩桥习俗,传说和八仙吕洞宾与鲁班先生斗法有关。很久以前,有一次鲁班大师修造的一座桥快要完工了,不料吕洞宾前来斗法。吕洞宾化身牧童,赶着九只山羊,慢悠悠蹒跚而来,走到大桥桥头。鲁班大师见是一位小牧童赶着几只山羊要过桥,他毫不介意,满口答应。吕洞宾轻甩羊鞭赶羊上桥,才上去三只羊桥板就下榻,桥墩歪斜,摇摇欲坠。鲁班这时才醒悟过来,知道有高人作弄,急忙拿出直木尺,顶在桥板下面。无奈吕洞宾赶的不是山羊,而是变成山羊的九座山,桥压了三座山,岂能不坏,鲁班顶在桥板下的直木尺也折了。鲁班情急之下,只好用身顶住桥板,伸手拉过一支杉木横在桥头,朗声喊道:“仙人切不戏弄老汉,几只羊不要再过了。”吕洞宾说着赶着几只羊如一阵风地走了。
从那以后鲁班使用的直木尺因折了就改成曲尺,造桥时桥头钉上木桩并且不让放羊人靠近,必须由德高望重者“踩”桥后才能让人通行。吕洞宾与鲁班先生斗法的故事流传到莆仙,因此莆仙人建桥也有这个禁忌。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破除迷信及传统习惯的改变,踩桥改为大桥竣工剪彩或大桥通车剪彩等庆典活动,莆仙流传的“踩桥”习俗也逐渐被剪彩仪式所替代。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