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山东济南的经典老字号(5)

耘豪氏2024-01-12

老字号之其它

大观园:

大观园这处综合商场,堪称济南市井文化的一大胜迹。据说,电视连续剧《大染房》的姊妹篇《大观园》,它的市井文化和百姓习俗等镜头,背景即济南的大观园。

大观园的筹建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由私人投资建成。它的正式开业时间为1931年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20日,恰好又是周末),距今已有70多年。大观园的名称来自清代著名小说《红楼梦》,书中的大观园景色优美、人物风流。那么,济南大观园的命名和开业日期显然图的是它名字美好和中秋佳节的吉祥含义。

地方志称刚刚开业的“大观园商场坐落在商埠经四路、经五路之间,东临纬二路,西临小纬二路,方园四十余亩。建场之前,一片坑洼,是一个聚居着百十户劳苦群众的棚户区”。兴建大观园时,这片棚户区被当权者平掉。早期的大观园,中央是座花园;南区的建筑群有:第一剧场、第二剧场(今大观电影院址)、第三剧场(今万隆超市址)、共和厅书场。第一剧场最初由“小达子”李桂春主演京剧,1933年改为红乐评剧院,1935年恢复第一剧场,由山东福连成戏班演出京剧。第二、第三剧场于1932年建成,分别上演有声电影、评剧。另有一家新明电影院上演无声电影,后改为国泰电影院(今民艺剧场址)。在大观园北区,多为露天或临时搭棚演出的江湖艺人,东北角有一家小型的马戏团,随团展出笼养的虎豹等野兽;西北角有几家说书棚、杂耍场;其他各处散布着一些练武术的、卖野药的和摆地摊的小商小贩。大观园一度凭票入内,票价每人2角,进入大观园后,除花园、共和厅书场外,听戏、看杂耍等需另行购票。其中,票价最贵的是第二剧场电影票,楼上每位7角,楼下5角。

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大观园的发展较快。这个时期有名气的饭馆,有大观楼、赵家干饭铺、清真马家馆、狗不理包子铺等,名演员有京剧孟丽君、孟丽蓉、韩少山、陆少楼、耿永奎;京韵大鼓郑蝶影;单弦何芝臣等。1943年大观园东侧增加了一家专演相声的晨光茶社,马三立、刘宝瑞、白全福、郭全宝等名角曾来此献艺。活跃在大观园的武林好手则有“一撮毛”刘仲山的飞叉、“老杠子王”王少臣的杠子、“大力丸”佟顺禄的摔跤等。大观园可以说是一派文化荟萃、艺人竞芳的繁荣景象。

当时大观园的生意兴隆,在全市乃至全省都首屈一指。它拥有店铺约200家、摊贩200来家,行业共20多种,包括布匹绸缎、洋广杂货、钟表、眼镜、南纸、文具、电器、瓷器、工艺品、书籍、烟酒糖茶、干鲜果、糕点、冷食店、酒吧、咖啡馆、国药、镶牙、台球房、照相馆以及修鞋的、擦皮鞋的、算命的……一时大观园里店铺林立、人头攒动,各种买卖真是“洋洋大观”。

精益眼镜店:

济南精益眼镜店原名为“中国精益眼镜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总店是1911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精益眼镜股份有限公司”。济南精益眼镜店由浙江慈溪人徐子刚于1917年来济南创办的,该店自创业至今从未中断,且不断创新发展,以其“精益求精”的企业传统,确立了其在国内眼镜行业中的美誉。

公司之所以取名“精益”,据说有两层含义:其一,我国古代就有“精益求精”这个成语,当时的创业者期望以“精益”二字激励同仁,在眼镜制作技术上发挥精益求精的精神;其二,公司创业者本身经受帝国主义的剥削,要向世界宣告“中国眼镜公司”的诞生。而且其公司又是无外国人参与的第一家中国人经营的眼镜公司,而“中国的眼镜公司”在英译为Chineseopticalcompany,与精益眼镜公司Chineseopticalcompany谐音,因此创业者也巧妙地利用这上谐音,以“精益”来宣布它的成立。

精益眼镜公司初成立时的几年并没多大的名气。1919年,孙中山先生到精益眼镜公司广州分公司配制眼镜后,颇为满意,于是为该店亲笔题写“精益求精”的横幅,下署“孙文”,并签名盖章。总公司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人去广州将中山先生的题词携往上海,配上镜框张挂,自此精益眼镜公司的名字不胫而走,名扬海内,生意开始兴隆。先后在北京、香港、广州、汉口、南京、成都、昆明、沈阳、济南等地设立了十几家分店。现在中山先生题词的原件作为文物陈列在上海中山故居。

创始人徐子刚19岁开始当学徒,由于他精通业务,又在多年的生产、经营实践中不断成长,深知产品质量重要性,因此一开始就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还兼任验光师、配料师和成品检验师。配制不合格宁肯将镜片摔碎也不贻害顾客,他配出的眼镜质地优良,1945年荣获巴拿马博览会世界赛品金质奖。其以“注重质量、取镜迅速、服务周到”的经营特色赢得了顾客,使精益眼镜店名扬山左。而且眼镜店还经历了一大变化、两次竞争的考验:一大变化发生在20年代,1928年日本人占领济南,店中工作人员都陆续返沪,员工全换成北方人,经理耐心细致地传授技术,严格要求,经受住了人员更新的严峻考验。两次竞争均发生在30年代中期:一次来自设立于1924年的大西洋钟表眼镜行,该行经理崔锡瑞是经营眼镜出身的,他为与精益竞争也购置了一套研磨设备,在店内增设接方配镜业务。精益依靠技术和信誉击败对手,垄断了市内配方业务。另一次是来自医药行业的竞争。惠东大学有位齐鲁医学院的毕业生,试图凭借其与医院的关系,将精益在医院的关系揽过由药房加工,但也因质量、时间、信誉等原因,不到半年就下马了。

亨达利表店:

1915年,浙江海宁人王光祖等人集资,在江苏镇江创办第一家亨达利钟表眼镜商店。亨得利取“生意亨通,利市百倍”之意。由于其经营有方,发展很快,后来相继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沈阳、郑州等大城市均开办了亨达利钟表眼镜商店、兴盛时期全国共有60多家连锁店。

铭新池:

铭新池创办于1933年的济南,是山东黄县人张斌亭创办。它是济南30年代兴起的企业之一,为济南浴池业之冠,也是当时名扬南北的澡塘。

创办人张斌亭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到他这代就破落了。他从16岁便到青岛谋生,在源泰号布店当过伙计,后进了外国人开的亨利饭店,再后来在合记蛋厂做工,学到了一些商业知识和管理本领。同时也积攒了相当数量的钱财,为以后集资从事工商业奠定了经济基础。当他看到青岛“三新楼”浴池等澡塘业生意很好,决心创办一处比“三新楼”更气派更大的浴池,于是邀当时在亨利的伙友来济南创办铭新池澡塘。

铭新池于1931年筹备,1932年破土动工,1933年12月落成正式开业。铭新池集全国

浴池之大成,采各地澡塘之精华而设计兴建的。分为三层楼房,是个形似“回”字的四方建筑。“回”字的外圈为二层楼:一层设有普通座及女子浴室;二层设有雅座、小房间、大房间等各种档次的休息室供顾客选择。“回”字内圈为三层楼,一、二层设有两个明亮宽敞的大浴池和洗脸间,三楼为职工集体宿舍。自从1933年建成开业以来,铭新池在经营管理上一直遵循“顾客是上帝”的信条,靠着严格而细致的规章制度和优质完善的服务项目,始终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开业不久,附近的一些稍有名气的浴池如“东西楼”、“第一池”、“华清池”等相继在竞争中失利而倒闭。

皇宫照相馆:

皇宫照相馆开业于1932年,创办人是山东历城人张鸿文。位于济南经二路纬四路,是济南市一家著名的照相馆。

张鸿文出身贫寒,早年曾任冯玉祥将军的司机。韩复榘当上山东省主席后,他当了济南市工务局局长,在任期间捞了不少油水。一次和部下去照相,店名与自己名字相同,引起他的兴趣,于是决意出资兴办照相馆。

1932年春,张鸿文在经三纬四路租了车万平名下一幢三间门头的二层楼房,即现在皇宫照相馆的西半部。当时附近商号较多,比较繁华,承租后他利用职务之便,请来工匠修建了玻璃房,尤其门面装修的别具特色,有两大四小六根半圆浮雕龙柱,门两侧大龙柱上雕有“皇宫照相馆”几个大字,每个字周围安有小彩灯,很有气派。从店堂到设备,皇宫照相馆在当时济南21家照相馆中是首屈一指的。另外又从北京聘来两位高级技师。张鸿文委托其父张学慧任经理,业务范围包括室内人像、外照和转机照相等。开业后生意很好,而其又利用职务之便,把来山东视察的社会团体都带来皇宫,独揽生意,还接送一些军政要员前来照相。他把皇宫作为结交上层人物的工具,为自己开拓仕途。

“七七”事变后,张鸿文随军弃城南逃。济南沦陷后,一些商号不敢营业,以至倒闭,皇宫的营业收入也大幅度下降。日军宪兵队当时对照相馆、报馆、书店等严格控制,照相馆的照片每天送到日军宪兵队检查、盖章。在济南市工商业的一片萧条中,皇宫只能勉强维持经营,还经常遭到日军、汉奸的敲诈勒索。至1942年,张学慧年事已高,无力经营,将皇宫转让,全部设备出租。1942年4月,容彰照相馆技师白树元、王誉重合资承租了车万平名下的房产,还有张学慧名下的皇宫全部设备及玻璃房、门面等。又在皇宫后加了“昌记”二字,以示区别。几个月后,皇宫面貌焕然一新,不出一年就再度振兴,成为全市声誉最高的照相馆。

1943年夏,白树元当选为市照相业同业公会第五任会长。1943年底,二位股东又与他人合资在城里开办了瑞昌照相馆。以优质的服务赢得顾客,皇宫的名气大了,股东们也发了财。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对华实行“怀柔政策”,皇宫的生意还较稳定。日本投降时,欢乐的人群纷纷涌向照相馆摄影留念,皇宫的营业收入猛增。抗战胜利后,日本人开办的汇川公司被接收后,二位股东廉价收购了一批照相材料和日军用过的照相机,进行拍卖获得高额利润。1946年10月,他们又买下了车万平名下的皇宫的房产权。1947年来,原皇宫创办人已是国民党少将的张鸿文回济,看到自己一手创办的皇宫落入他人手中还发了财,非常恼火,找二位股东算帐。经中间人调停,租约不变,二人破了点财,赔礼道歉方才无事。

兴顺福:

开埠之后,济南的工业、商业、手工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一批现代化的工厂也随之建立。据现存资料证明,从1905年到1909年短短的四五年间,济南新建的有名的现代化工厂就有10余家,如:沈景臣于1905年创建的大公石印馆、刘恩驻于1905年创建的济南电灯厂、徐锵鸣于1905年创建的至诚砖瓦公司、丁道津于1906年创建的泺源造纸厂、周清玉于1907年创建的济和机器公司、官方于1908年创办的济南电话公司、张克亮于1909年创建的兴顺福机器榨油厂、官方于1909年创办的津浦铁路机车工厂,等等。

清末济南新创办的这些工业企业,虽然存在的时间大多不长,但在当时它们却是济南的“骨干企业”,有开风气之先的味道。比如,坐落在大槐树庄的济南铁路机车工厂,它占地86亩,内有机车、车辆、机件加工、锻工、铸工、动力、油化等诸多车间,颇具规模,而且设备还是从德国购买的,比较先进。在这些新建的企业中,张克亮和他创建的“兴顺福”号企业最有传奇特色。

张克亮,1865年出生于山东寿光县柴庄村的一个地主家庭。由于家境殷实,他青年时代便在羊角沟开设了兴顺福商号,经营虾酱等海产品。19世纪末,他通过小清河运海货到济南经销,逐渐积累了一些资金。

1904年济南开埠之后,他感到商业机会来了,就在经二纬三和经三路南租用了两块地皮,建楼做店面,仍以“兴顺福”为字号,主要经营海产品,同时也涉足榨油、粮食、木材、酱菜、机器制造等多种领域。后来,张克亮发现,随着济南城市的发展,济南的人口越来越多,粮油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经过斟酌,他于1909年在经二纬三路创办了兴顺福机器榨油厂。由于市场切入点准确,兴顺福榨油厂的生意越做越大,最多时日榨大豆15吨。

1913年,张克亮又在经二纬三路兴建了兴顺福铁厂,雇佣德国人白少夫作绘图员,尽管这个铁厂没有技术员和工程师,几个能工巧匠按照白少夫的图纸就可以制造锅炉、引擎等设备。1918年,张克亮又在官扎营西购买土地,筹建华庆面粉厂,这一次生意做得更大。山东督军田中玉、财政厅长周嘉琛、实业厅长田桂芳、济南交涉署长施长卿、济南道尹唐柯三、北京交通次长劳至常、济宁玉堂酱园孙笠樵、烟台盐商郑雪舫等都投资其中,光启动资金就有30万元。华庆面粉厂建起了厂房和仓库,又从美国购买了面粉机,于1921年正式建成投产了。为了运输方便,张克亮与津浦铁路局协商,修了一条铁道岔路直通华庆面粉厂的仓库。成袋的面粉直接从华庆面粉厂的仓库上了火车,销往全国各地。由此可见华庆面粉厂当年的盛况。

除此之外,“兴顺福”还经营木材。张克亮派人到东北去采购木材,由海运至羊角沟,再由小清河运至济南销售。当时,正值济南开埠不久,建筑市场火爆,木材需要量也很大,张克亮借此又赚了一笔。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张克亮就成了济南颇具影响力的工商界人士。他的成功之道有很多,最主要的是这样两点:其一,善于把握商机。张克亮目光敏锐,善于发现市场的空白点,与时俱进,哪个领域赚钱就把资金投入到哪个领域。其二,张克亮在企业管理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善于团结员工,实现“人性化”管理。他不仅不克扣员工,而且有效地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个人的收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他一直将企业利润的40%用作员工分红,这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员工探亲时他给报销路费,生病时他发给医疗费,这在当时都是极先进的管理理念。

济南东元盛印染厂:

提起“东元盛”,济南人岂能不知?前段时间,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的主要故事情节便是“东元盛”的发展经历。

“东元盛”是山东近代著名的民族工业之一,济南市第二印染厂的前身,由桓台人张启垣创办于清末。张启垣就是张东木的父亲,也就是锦缠街47号院最早的当家人。

张东木从小生活在这里,并在附近的制锦市小学读书。1930年,张东木到北平汇文中学读书。1937年“七·七事变”时,正在当时北平辅仁大学读书的张东木回到了济南,成了“东元盛”的少东家。

张东木接掌染厂以后,积极探索,并创出了“名驹”和“双鱼”两个独步省内外二十年的名牌,直到五十年代,依然响当当名气不减当年,影响范围甚至到了东南亚一带。

济南振业火柴厂:

1912年,蓬莱人丛良弼凭藉对火柴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资料的长期积累,在济南投资20万元创办振业火柴厂,是为山东省第一家民族资本开办的火柴厂。建厂初期生产“推磨”、“蜘蛛”、“三光”、“山狮”牌硫化磷火柴。由于技术先进,迅速占领了津浦路、陇海路沿线的火柴市场。1920年和1928年,丛良弼先后在济宁、青岛增设分厂,所产火柴除行销国内市场外,还供出口。经与其他国内火柴生产厂家共同努力,结束了日本、瑞典火柴垄断中国火柴市场的局面。1931年振业厂全盛时期,3个厂总资本达100万元,工人1000余人,为当时全国同行业之最。

北洋大戏院:

北洋大戏院创建于1905年,前身是兴华茶园,是济南现存历史上最长的影剧院之一。

1904年济南商埠开辟,从馆驿街西口往西,各类商号随着路的修建竞相成立,与此同时,戏园业迅速发展起来。济南乃是津浦咽喉要冲,南北中枢,商贾环设。茶园是当时的主要文化娱乐场所。在当时,从经一路到经四路,纬三路至纬六路之间,兴建的茶园达10多家,兴华茶园是其中茶园之首,座落在繁华地带的通惠街西口。

兴华茶园初建时期,济南“庆乐班”成为茶园的坐班班底。庆乐班班主是董希珍,河北献县人,是梆子演员出身,他主办第一期、第二期,而第三期就由他的儿子董庆海主办。兴华茶园改为“商乐舞台”是在1914年,到1919年又改为“上舞台”。在此期间,由庆乐班第二期演出梆子和双簧,其营业情况一般。所以经常会邀请外地著名演员来济演出。如梅兰芳、马连良、高庆奎等都曾在这里演出过,这时的票价要比平时高出好几倍。

到了1932年,茶园改名为“聚华戏院”,店员与戏班一共78人,经理是魏子长,他是济南市戏曲电影同业公会第二届常务委员。

直到1934年才定名为北洋大戏院,当时经理是马寿荃,他是历城人,他在职期间是戏院经营时间最长的经理,曾任第二届戏影公会候补执行委员,1936年,他当选会长。他上任后,为了提高票价上报市税务局,获批准后戏院的甲级票价从10元提到13元多。1936年2月曾邀请著名演员陈晓崐演出全本的《白蟒台》,1937年7月又邀请著名演员言菊朋、蒋少奎和马艳芬来济演出。

北洋戏院的经营由戏班与戏院合作,核算分为前台、后台,前台职员60多人,收入经理就提取一半;茶房约40多人,茶资收入三分之一归自己,三分之二经理另提四成,剩余用作开支。1942年,马寿荃自感营业萧条,演职员生活非常困苦,再次呈文要求略增票价,仍然很难维持现状,前途椹忧。

解放初期,经营者仍沿用旧制,营业严重萧条。到1951年,经理马寿荃向市政府申请了停业。同年,由山东省文化局出资购买,转为国营改名为实验剧场,作为山东省实验京剧团的演出剧场。1952年年底济南军区投资新建,1953年全部拆除重建,1954年春节正式营业,定名人民剧场。隶属济南军区,是济南军区京剧团的演出剧场。经理由军区京剧团团长李云兼任。工作人员30余人,大部分是现役军人,少数为北洋戏院留用员工。

1956年,济南军区将人民剧场移交山东省文化局,4月省文化局转交济南市文化局。1969年,该剧场因年久失修被拆除。由济南市文化局与房管局共同拨款设计重建,比原来规模更大,兴建了首长接待室和外宾接待室。1970年增添电影放映业务,剧场因接待过著名演员和剧团而闻名。1994年3月16日将其更名为北洋大戏院,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扩大济南老字号知名度。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