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福建莆田的“牙商”文化

薄情辞2023-07-26

福建莆田的“牙商”文化

对于“牙商”现在的年轻人比较陌生,因为“牙商”这一名称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基本消失。其实“牙商”在我国商文化史上占有很大的篇幅。

“牙商”就是在市场上为买卖双方说合,介绍交易,并抽取佣金的中间商人。在汉代,市场上的中间商人称“驵侩”简称“侩。”汉至隋唐,“牙商”获官府给予的垄断权,由此得“牙侩”之名。宋代以后,有“官牙”和“私牙”之分,经营牙行须经官府核准并交税课。“官牙”在交易中起着“评物价”“通商贾”代官府统制市场。明代以前的牙行多属个体经营,活动方式是在各居商停客的店和堆放货物的邸间往来说合。明初朱元璋想排除“牙商”,据《明会要食货五》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令天下府、州、县各镇市不许有官牙、私牙,一切客商货物投税之后,听从发卖。”但禁令未能行。后《明律集解附例》规定:“凡城市乡村诸色牙行及船埠头,并选有抵业人户充应。”

自清代始,牙行的职能又从介绍交易、提供仓储、食宿,发展到自营买卖、代客垫款、收账、代办运输、起卸、报关,对农户和手工业者预买、贷款。牙行的收入除佣金外,还有商业利润、贷款利息、服务报酬等,不过这类牙行只是少数。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牙行势力在较大城镇等区域逐渐衰退,并部分转化成为批发商或改营客栈、仓储等。只剩下少部分穿梭于乡村的游离“牙商”,俗称“贩子”。如牲口交易的中间商“猪牙”“牛牙”等。在历史的长河中,“牙商”这一称呼也逐渐消失,但深厚的“牙商”文化积淀却一直影响着莆田一代又一代的商人,随着莆商的足迹传播到海内外。在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也颇具影响。

莆田是有着悠久经商传统的地方,商文化的积淀比较丰厚,但莆田却没有财神庙。莆田的商家店铺也很少有供奉财神爷的神位,但每月农历初二、十六,莆田商家都要在门口摆上贡品祭祀“牙神”,俗称“做牙”或“祭牙”,并把农历二月初二定为“头牙”,把十二月十六日定为“尾牙”。做“头牙、尾牙”时,商家必备酒席宴请同行关系户和本公司职工。一是祀神祈福,求生意兴旺发达;二是联络商友之间感情;三是以“做牙”为平台,增强全体职工的凝凝聚力,同心协力做好工作。所以每次“做牙”各商家都非常重视,特别是“头牙”和“尾牙”“,仪式更为隆重,内容更为丰富。

”一年夥计酬杯酒,万户香烟谢牙神。“早期商家解雇伙计都会利用”食尾牙“时,在餐桌上暗示。诗中”杯酒“的意思就是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喻示东家在”尾牙“宴上,要决定辞退某夥计。俗语说:”食尾牙面忧忧,食头牙脚跷亮捻嘴秋(胡须)。“意思是”头牙“没有被辞退的顾虑,所以心情愉快。现如今,一些莆商又把”做牙“注入了现代企业元素,把”尾牙“当成了企业的年会,企业利用”尾牙“这一天,举行公司内部年终聚会,对一年来的经营状况进行总结,并对有功的职工奖励,发红包。把农历每月初二,当成领导成员聚会,汇报上个月各部门经营情况,布置当月工作安排。所以有些专家学者把”牙商“文化称为独具特色的莆田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

莆田民间牙神崇拜以及”做牙“的习俗源于宋代。南宋时期,莆田的白湖(阔口)港,已成为了货物的集散地和重要的港口,”海近贩人多“,当时的白湖港已是”市尘阡陌间“商贾云集,商贸繁荣的重要商埠。

话说白湖商埠边住着一位陈姓书生,由于家贫,未能读书入仕,又不会种田,因此只能整天泡在白湖集市,穿梭于游商之间,为他们代写契约文书,打点零工以维持生计。有时也为买卖双方说合生意,由于他为人正直、公正,做事勤快,契约文书又写得好,深得商家和游商海贾的信任,逐渐便成为集市上讲诚信,讲信誉,口碑好的”牙商“。当时白湖港集市贸易的主要是大米等农产品,于是他就兼营一间米行,他为人诚实敦厚,讲诚信,讲道德,为商家予收大米时,不收一分利钱,只用他的小指头上的长指甲,在每份己收的大米中,留下一指甲米作为利钱。因此他的名声一下子传开了,找他做生意的人愈来愈多,店里每天顾客盈门,门前每天车水马龙。人家虽然不知道他的名字,但都叫他”陈米牙“。

陈米牙因家贫无缘读书入仕,但他却寄希望于儿子和族侄们,他非常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培养。他用微薄的收入,利用祖上祠堂创办白湖义学,延师教育子女、族侄及四邻贫苦人家的孩子读书。他的义举深得邻里称赞,一时名声远扬……没过几年,正值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时节,莆田木兰溪突发洪水,白湖港里有些商船被洪水冲走,陈米牙为救落水的商人和货物,不幸遇难,英年早逝。商家们自动捐钱将他葬在壶公山石泉寺后山,并在石泉寺边上立祠奉祀。

他的儿子陈俊卿终于不负父望,在母亲含辛茹苦的培养下,在商友的资助和邻里的帮助下,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入京应试,”中进士第二名“即榜眼。传说廷对时,宋高宗问:”卿土何奇?“他思索后回答说:”地瘠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高宗皇帝听后龙颜大悦,御赐”状元“。当高宗皇帝知道他的父亲是仁厚诚信的”牙商“,为救他人不幸遇难的事迹后,为其高尚的德行大加赞美,特封皓他父亲为”牙神“。钦赐”牙神庙“匾额,立庙祭祀。把农历二月初二(陈米牙遇难日),十二月十六日(陈米和诞生日)钦定为牙行奉祀”牙神“的公祭日。在朝廷的推崇和商人的传播带动下,农历正月初二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祭祀”牙神“,也成为莆田民间的重要节俗。

商家为了广交朋友,”头尾牙“祭祀后都要设宴,宴请商友。但由于商帮及各类商行太多,弄得商家难以应酬。所以后来就变成除了”头尾牙“和正月之外,每月初二、十六都可以祭祀并轮流宴请。农历初二、十六祭”牙神“,俗称”初二、十六牙“,在莆田商家中便成为定俗。随着莆商的足迹,”头尾牙“及”初二、十六牙“的节俗传播到海内外,特别是港、澳、台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并溶入海丝文化,成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陈米和皓封”牙神“》的故事也早已被编成莆仙戏搬上舞台,在莆田民间广为流传。

陈俊卿步入官场后,他继承父辈的品质,为官刚正,坚持正义,律己甚严,勤于政事。深得高宗皇帝信任,委派他为郡王府教授,成为孝宗皇帝的老师。孝宗登基后,认为他”仁厚忠心“,”沉靖有谋“。深得信任,很快升任吏部尚书。乾道四年入阁为右相,继之左相,执掌朝政。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以少师,魏国公致仕。淳熙十三年(1186),在家乡病逝。孝宗皇帝掇朝致哀,赠太保,谥”正献。“追封他先祖、先父”太师“。所以,从此奉祀的”牙神“头戴官帽,身着官服,两手棒着金元宝,不偏不袒,寓意清明公正,替天分配财富,赐福民间,泽被黎民。有的还被奉祀在较大的宫庙里,民间称之为”陈太师爷“。

陈俊卿入仕后,他秉承父亲遗愿,重视子孙教育,他把原来的白湖义学改成仰止堂书院,延聘朱熹等名儒为师,教导子侄。书院除奉孔子牌位,还供奉”牙神“。所以莆田的书院、书塾也有”初二、十六做牙“的习俗。还有”头牙“开班招新生童的习俗。生童进校第一天除祭孔拜师外,还有”做牙“祭牙神。”尾牙“时,书院的山长或乡社里长都要设宴谢师后放假。

陈俊卿在父亲去世后,曾长时间住在壶山石泉寺,边读书,边为父守墓尽孝。所以他入仕后曾多次捐资重修石泉寺,并亲自撰写《重修壶山石泉寺》碑记,还在石泉寺周边购置田产,让后辈族人长居寺西边,照管”牙神“庙香火并守墓。直到清末明国初,三家陈姓守墓后人,因避匪患,迁到山脚前张村(善乡村)古寨里。

朝代更迭,寺庙几经兴废,御赐牌匾,陈俊卿、陈宓、张琴、陈唐彬等历史名人的题字石刻先后损毁散失,”牙商“的名称也逐渐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初二、十六牙“及”头尾牙“祭祀”牙神“的习俗却深深地刻入莆田人心中,一直传承至今,并随着莆田商人的足迹,走向全国,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内外,特别是港、澳、台及东南亚等海外国家和地区。注入现代元素的”头尾牙“习俗也演变成莆商独具独色的企业文化,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

深厚的”牙商“文化积淀和”做牙“习俗是莆田有待挖掘的一张历史名片。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