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廿五日是莆田习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称“二十五日头”。
长辈常说廿五太阳大大,是“天官赐福”的好日子。“二十五日头”上半夜一过,虔诚的人们就开始叩头拜天地,祈求全家平平安安,事业兴旺发达。
在莆仙,“廿五日头”是一个有特别传说的日子,相传腊月廿四灶王爷带着万民的嘱托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凡间工作之后,次日就是玉皇大帝就下界巡游人间的日子,上天诸神在这一天会特别关注人间凡人的善恶之行,故此日忌吵架、骂人、讨债、与人发生争执等,每个人都要一团和气,趋利避害,期盼来年带来好运,今日也是发善心积公德的好日子。凡因种种原因向神明许愿的金钱、谷物,都要主动送到城隍庙或村里宫庙去。此日,在城隍庙举办“赈济施舍”,为穷人或乞丐等施舍钱米,俗叫“放米”,此举已经沿袭600多年。
城隍庙赈济的习俗要追溯到南宋末年,当时朝廷黑暗,蒙古军队长驱直入,大举南侵。兴化府腹背受敌,阔口玉湖人陈文龙时任兴化府知军的状元,他奋起抗敌,誓死坚守兴化府,最后不幸被俘,但他绝食反抗,为国殉节,被誉为“福建的岳飞”,与文天祥隆名并峙。陈文龙的叔叔陈瓒也倾尽家产,组织义军,指挥家丁,巷战杀敌,惨遭元兵车裂,以身殉国。
明代时,太祖皇帝为弘扬陈氏叔侄护国庇民的赤胆忠心,诏令褒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爷,陈瓒为兴化府城隍爷。城隍爷,最初并不是神,而是指城郊外的护城壕。古人最早信奉的护城沟渠神是“水庸神”,之后逐渐演变为城郊的守护神,即是城隍神。城隍是神鬼世界的一城之主。道教把城隍当做剪凶除恶,护国保邦之神,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谷丰民足。
陈瓒信仰习俗以“扬善止恶”为核心,现已成为莆田一种特定习俗。每逢元宵佳节和陈瓒诞辰日,民众均要举行祭祀活动,成群列队到庙中摆设贡品,焚香礼拜,鼓乐喧天,鞭炮齐鸣,戏班演戏,娱神娱人,热闹非凡。兴化府城隍庙的信众人数颇丰,而灵验之处更是有口皆碑的!
洪武三年(1370),兴化府知府盖天麟在梅园东路兴建兴化府城隍庙,这是福建省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城隍庙之一,2001年1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1月,《陈瓒信仰习俗》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习俗活动主要由庙会、祭孤、赈济、调解等形式组成,其中赈济习俗为救助贫困的慈善活动,包含送米、钱、药等。
据一位老者说述,位于城隍庙东侧约30多米处,原有一座“二忠祠”大门坦,大门朝南,向庙前路。门楣肚板上书“二忠祠”三字,现走进大门坦见到的却是自南至北的几幢民宅,却见不到“二忠祠”原来建筑规模。更可惜的是“二忠祠”大门坦于2001年旧城改造时被拆毁。城隍庙西侧,原有一座陈氏“节孝祠”,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拆除,祠堂大门前外埕西边的一棵古榕,如今被圈进医院门诊大楼前埕东侧。
每年“廿五日头”兴化府城隍庙都会举行赈济活动,此时很多贫苦的人,甚至是外省的苦难人都会提前几天跟着乞讨者,千里迢迢来到城隍庙领取救济物资。一群“乞讨者”分坐庙门道路两侧,跟前放着一个碗,有的放了几个碗。这一天,他们在等着爱心人士把钱分发给困难户、外来务工贫困人员、残疾人、乞丐等。这些流浪者、残障人士、家庭困难的年迈老人、还有怀抱幼儿的妈妈,一些人甚至提前一天到庙口排队,等领完米,舍不得花钱坐车,走着很远的路回家……
走进庙门口,众多虔诚的信众正举着香对着神明陆续进行参拜,保佑着来年平平安安。再往庙里走,许多身着红马甲的义工正在忙碌着,他们把一袋袋大米垒叠得似“小山丘”,颇为壮观。有的在登记捐款,并给爱心人士回赠桔子。在堆积如山的大米上,挂着许多红纸条,登记着爱心人士捐米数量。据说,以前有些贫困户就是靠领取城隍庙的米和善款改善家中生活的,现在一家人赶上了新时代,过上了好日子,现不忘初心,每年仍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买米或拿钱捐赠到城隍庙里,去帮助其他人,这既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知恩图报善举。
莆仙这种独有“廿五日头”赈济施舍壮举,彰显着爱国精神的主旨,以赈济救助慈善活动为内容,凝成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寓教于俗”鲜活生动的文化形式和广阔的文化艺术空间,承载于节日庙会中,何尝不是一件幸事?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积淀。我们不但要继承这种习俗,而且更要传承这种“一人有难众帮”传统做法,让她成为兴化大地上一张济世扶贫的新名片。(刘青华)
“廿五日头”,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是很讲究的。
老祖宗曰:廿五日头不可吵架、不可骂人、不可讨债、不可与人发生争执。总之,要一团和气,趋利避害。单位也好,家庭也罢,今日若闹的鸡飞狗跳,将会给来年带去霉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一天千万不能去讨债,否则钱没了,还会“找打”。
农历腊月十六“尾牙”过后,开店铺的各路财主开始“年关”讨钱。他们开出清单,上面写着“某某某何时赊过何财物”。收到“讨债单”后,讲信用的人一般会如数奉还,但个别碰到天灾人祸无力偿还的,债主会“网开一面”,大家还是讲人情的。腊月廿五不能讨债。谁要是在这一天讨钱,会被骂为富不仁、没良心。
旧时农民种田很苦,有句话叫“十年三收”,因为靠天吃饭,如果再碰到人祸如盗窃,农民很可能辛苦一年却颗粒无收。乡里“老大”看到这种情况,经多方协商,规定所有债主这一天不能讨债。农民们负债累累,只有在这一天能变卖粮食或家中物件,然后欢欢喜喜上街置办年货。
关于不能讨债的另外一个典故是,传说农历十二月二四是天仙送财的时辰,第二天二十五就不能去讨钱,这样要破人家一年的财路,所以渐渐演变为二五日头不讨薪,不讨债。
另外,在莆田乡下,“二十五日头”是不能摆喜宴的,无论是结婚还是过寿,都会避开这一天过。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为何要“推磨做豆腐”呢?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逃避惩罚。因此,一些地方至今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传说归传说,实际上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只能吃豆腐渣,这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
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外出旅行充满畏惧。不管是帝王,还是平民百姓,外出旅行之前一定要占卜,挑选吉日出行。天子即位、帝王出行、军队出征这样的国家大事,也会事先占卜,以测吉凶。比如汉文帝在即位之前犹豫...
需要防弹专座的人,非富即贵,一般都是有名的富豪或是国家领导人。大权在握或是富可敌国,都需要时刻提防遭人毒手,暗中不知道有多少枪口正对准着他们。十大世界上最贵的防弹车基本都是在原版豪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