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上海博物馆及镇馆之宝(2)

问儿2024-08-02

6、王献之《鸭头丸贴》(唐)

《鸭头丸贴》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行草代表作,唐代摹写的善本,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

明末清初的书画鉴藏大家吴其贞称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这件作品09年曾展出过。

7、子仲姜盘(春秋)

这是一件春秋早期用于盥洗的青铜器。它形体较大,整器风格质朴浑厚。盘壁的两侧子仲姜盘有一对宽厚的副耳高耸,其外侧饰有云纹。盘的前后各攀一条曲角形的龙,龙首耸出盘沿,作探视状;龙身躬背曲体似于跃入盘内水中。盘内底铸有浮雕的鱼、龟、蛙等水生动物,鱼为七条一周,龟、蛙为相间排列,此种饰法极具春秋早期的特色。

盘的中心是一只带有头冠的雄性水鸟,边上为四条鱼,外圈为四只头上无冠的雌性水鸟,造型生动。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所有的动物可以在原地作360度的转动,这是以前青铜器中绝无仅有的。

此盘口径45厘米,高18厘米,重12.4千克。它形体较大,器质厚重,整器风格质朴浑厚,口折沿,浅腹,圈足,圈足下置三只立体爬行猛虎,老虎身体侧面与圈足边缘相接。盘壁两侧设有一对宽厚的附耳高耸,其外侧装饰有云纹。盘的前后各攀有一条立体曲折角龙,龙头耸出盘沿,曲体卷尾,攀缘于盘腹之外壁,作探水状;腹壁装饰着变形兽体纹。

盘是一种承水器。这件子仲姜盘是晋国太师为他妻子仲姜所作的盘,所以被命名为子仲姜盘。铭文记录6月初吉辛亥日,大师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祈福之盘,盘既大且好,用来祈求长寿,子子孙孙要永远使用。

子仲姜盘盘内能够在平面旋转的小动物平均长度只有6.5厘米,对于春秋早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这件精美的青铜盘铭文书体工整,文字精炼简要,并且有许多用语用韵异常精妙,整篇铭文是学术价值极高的史料。

此盘纹饰精美,造型典雅,铸工精良,弥足珍贵,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与装饰水平。子仲姜盘是香港太阳集团董事长叶肇夫先生捐献给上博的一件极其珍贵的青铜器。它曾经流散到海外,是叶先生独具慧眼,用一大笔巨资,从海外抢救回来,捐献给上博,陈列在青铜馆中。

8、越窑青釉海棠式碗(唐)

上博收藏瓷器中的代表作。

此碗呈椭圆形,口部被压出了四个凹楞,形似海棠花,似乎是仿造波斯金银器所制,为海内孤品。

碗内和底足上都有泥珠垫烧的痕迹,显然是采用大器套烧小器的叠烧法烧制而成的,

此碗通体施青釉,釉色纯正,是唐代越窑青瓷巅峰之作。

9、王羲之《上虞贴》(唐)

《上虞贴》是书圣王羲之的一通行草书手札,是唐代的摹本,因为贴中有“今在上虞”四字得名,是王羲之中年以后的重要作品之一。

此贴自五代以来,历朝传承有序,文革期间险些被毁,1972年被人从垃圾中拣出,收入上博。

《晋王羲之上虞帖卷》,是为晋朝王羲之的书画作品,纵23.5厘米,横26厘米,7行共58字,现在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实,这个宝贝上面,写的都是无关紧要的东西,是当时王羲之生病,没能见到朋友,写下的一封信,提到了弟弟“修龄”、小舅子“重熙”等亲朋好友的名字,所以,它有一个别称,叫做《夜来腹痛帖》。

而这个帖子几百年来,一直都流离失所,没有一个具体的主人,到了现代那个疯狂的时期,在上海,有一个文物清理小组,主要对于抄家得来的古玩书画进行鉴定,而上海博物馆的领头人就是万育仁,据说,当时,万育仁正在仓库里整理文物,突然在一堆垃圾堆上面发现了一个帖子,他感觉不可等闲视之,上面,还有龙吟、骑缝印等,他就把这个东西带回了上海博物馆,请专家鉴定。

当时,上海的博物馆馆长提出,这个东西他鉴定不出来,只能拿到北京去,幸好,有一个人说:“上海有谢稚柳,不必送北京去鉴定”,谢稚柳是著名的鉴定大师,几个人赶紧拿着东西,来到了谢老的家中,专家一看,非常激动,说:“上海居然也有好东西,现在我们也有王羲之了”,原来,这个东西是王羲之的作品,后来,经过修复之后,留在了上海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可见,保护文物,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啊!

10、雍正粉彩福寿橄榄瓶(清)

粉彩是清朝康熙年间出现的一种釉上彩,在雍正时期到达顶峰。

在传世的雍正官窑粉彩瓷器中,瓶类作品较为罕见。

瓶身上的蝠桃纹样,象征“寿”“福”,见于橄榄瓶就此一件,是传世孤品。

2004年,张永珍女士用4150万港元将其购回并捐献给上博,创造了清代瓷器拍卖第一高价。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