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人们要把家里的水缸装满水,因水的近音为“聚”,装满水的水缸借音转义为“聚宝盆”,取财富多多之意。是借音转义方式。
全家“围炉”后,把换下来的旧天地灯、竹古和交叉竖在屋前的木爿一起烧着。然后大人用火钳夹着燃烧的竹片或木片,往屋内的灶里送,作为“火母”。用炭灰捂着,让它能以暗火燃烧,直到第二天。因火具有炽烈、旺盛的特性,人们希望在新旧年交接时把一年的旺气保持到第二年。接着炒花生、馏红米团、起冇粿,为守岁的人们做点心。吩咐小孩不准讲不吉利的话,特别不准讲老鼠。守岁其间要点“透暝火”(即屋里彻夜通明)。
在屋前烧火和送到灶里作“火母”,是借烧起的火借意转义为“红红火火”,再借意转义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同时,“烧火”也借意转义为厌胜辟邪的一种含义。
炒花生是借音转为“出丁”的含义;馏红米团是把凉红米团馏得臌起,起冇粿,也是把粿炊得臌起,都是转义为“发家”的含义。这是借音和隐喻借义方式。
点“透暝火”,是借意转义为辟邪含义。
“素面”(线面)装碗时,要把在家和出门在外的合计多少人,就装多少碗。这是借“线面装碗”借意转义为“合家团聚”的含义。
每碗线面上铺上肉片、香菇、金针、“浮豆”(炸豆腐)和“炸水龙”(瑞祥),再放上一根长命菜(菠菜)。
“水龙”圆圆,借意转义为“合家团圆”的含义;线面和菠菜长长,借意转义为“长寿”的含义。
莆田一些地方,旧时因穷,过中秋节没可食的,就吃芋,以后便沿袭成吃芋“栽秋”的风俗。当地人解释说:“那时候除了田里几个芋头外,都没什么东西可用来‘栽秋’,就吃芋过节。意思是说,日子‘芋芋’了就给过去。”在这里人们是借“芋”的音,先转音为莆田方言“芋芋”的“忍耐着勉强过去”之意,即是把“芋”的含义,转为“芋芋地过日子”的含义。这里是借音和联想借义方式。
除夕前的农历廿二至卅日这段时间,称为“年暝兜”。这时各家各户开始扫尘,本意是扫掉尘垢再巡查一遍,去旧迎新。后人们把“扫尘”借音为“扫巡”,同时也借义为“扫去晦气”,即是巡扫去藏在阴暗角落中的邪物,那是因为扫帚是由千百支细竹捆成的,相当密集的栅栏,如同天罗地网似地拦赶邪物。故“扫巡”也借义为辟邪。秀屿地方的人们早期以船为家,因“巡”与“船”谐音,所以秀屿人也叫“扫船”,此是借音的一种方式。
扫过尘后,各家各户开始“做豆敖”(即制豆腐),借音借义为“一年中给做有豆敖有豆渣”,即是生活过得有滋有汁。
做毕豆腐后的第二天,便开始做红米团。红,借义为喜庆和能辟邪的吉祥。红米团形状是圆的,借义为“诸事圆满”。
除夕的前一天,各家各户开始“浮”(油炸)“浮豆敖”(炸豆腐),由于油炸而鼓起,故借义为“家运兴旺”。
在仙游这一天为蒙馆(私塾)开学日。这天家长们把孩子梳洗干净,挎上一篮炒米花(俗称“冰模”),炒糖豆,篮上放七根青葱,八个布钮扣。“七根青葱,八个布钮扣”借音借义为孩子的“七聪八窍”,“炒米花”借音借义为孩子的“聪明花开了”。
出嫁的女儿备办十个盘“做十”礼、除“中堂”(贺幛)、炮烛、衣裤、鞋袜帽外,还备办寿面(线面)、寿米团、寿龟、寿桃、绿豆、猪脚、花生等回家拜寿。
寿面(线面)借义为长寿和平安;寿米团即圆圆的红米团,借义为“诸事圆满”;寿龟借义为长寿;寿桃原指神话中王母娘娘的仙桃,用于祝寿,也是借义为长寿;绿豆是青绿色的,莆田话“青”和“生(生的、活着)”近音,“绿”与“禄”谐音,故绿豆借音借义为福禄寿中的禄之贵和平安之义;莆田人认为“‘亲成’(亲戚)有行有亲”,礼品中的猪脚借义表达了希望亲戚之间经常走动来往,加深亲情之意;送花生是借音为娘家添丁。
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这和晋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传说有关。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后为晋文公)重耳在逃亡途中,渺无人烟,饿坏。随臣介子推躲在僻处割下自己的肉煮熟为公子进食。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逃亡中随行功臣,却偏偏把介子推忘掉。介子推隐居山林,待晋文公醒悟去请介子推时,他居山不出。文公听计烧山,以逼出恩人,可是介子推宁死不出。为纪念介子推设了寒食节,古代为禁火忌日,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追溯清明节,自然节气,又有人文的“气节”即弘扬介子推不愿争功讨赏,宁愿被烧死的高风亮节。人们把清明这一节气,借音为“气节”,即为纪念介子推,以示中华民族崇尚不慕荣华富贵、不追求名利、宁死不屈的高贵品格。
清明的人文内涵中,还借音借义为为官的“清明”。据传说,当时晋文公烧山,介子推背着老母亲烧死在老柳树下,从柳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这说明,不但介子推的气节应该弘扬,而且他还希望为官的“清明”。
莆田人家每于清明节做“清明龟”和“卷”为扫墓的祭品。“清明龟”是用面粉和糖加工捏成一块块粉块,然后把它用木刻的“龟印”印成龟形,蒸熟而成。古人说龟与凤、龙、麟合称四灵,故“清明龟”借义为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之意。“卷”也是用面粉加工成约三寸长的长方形面块,当中压一条小线,蒸熟后这条小线会自动展开恰似书卷的形状,上面印着“红花”,借义为一家红火,子孙好学上进。
端午这日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以后人们就借“艾蒿解毒”之意,以求辟邪平安之义。莆田一带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不同于全国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这主要是一种信仰习俗,一是为本境驱邪,二是保本境平安。这也是风俗中的借义的一种方式。
中秋之前,莆田民俗是嫁出去的的女子,要备办礼物回娘家为父母亲“栽秋”,或叫做“送秋”。因为给父母“栽秋”,借义为回家与父母亲团圆给父亲“栽嘴须”(胡须)并祝父母年寿千秋。这是借音方式的体现。
女儿“送秋”所送的礼物,有些地方是除带猪脚、公鸡和米粉等礼物外,还有衣裤鞋袜等,而有些地方的风俗一般只是带猪脚、公鸡和米粉等礼物。本地人认为,吃猪脚和鸡公会“补身价”(即补身体),人会很“勇”(健康有力),吃米粉,是寓父亲“吃老老”,胡须像米粉那样白且“胡呀胡”,这是一种联想借义的方式体现。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莆俗叫“九重阳”。因“九九”(两九)重叠,符合“九九重阳”之义。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最为长久”。“九”,又与莆田方言的“久”谐音,借音取义为长久平安吉利之意。
清初莆田诗人宋祖谦《闽酒曲》诗自注云:莆人以重九日采草为米曲,郊垌儿女如蚁,归则和米捣成如弹丸大”。这种几百年前的“米曲粿”,经过后人的不断加工、改进,成为现在的“九重粿”。九月初九日,莆田的妈祖信众,就是以“九重粿”上湄洲祖庙作为妈祖羽化升天忌日的虔诚祭品。
莆田人家于重阳节上山扫墓的比雨季的清明节为多,故有“三月为小清明,重阳为大清明”的俗谚。
“九重阳”那天早晨,人家备好祭品、少不了一份“九重粿”,意为给祖先尝新。到了祖坟,摆上祭品,焚香礼拜。同时,扫墓庭,疏水沟,除杂草,培新土,描红墓牌之字,以示慎终追远不忘祖。祭扫毕,化纸钱,放鞭炮,折下一枝树叶而归,借音取义为青枝绿叶,家庭昌盛发达。
冬至前一夜称为“冬至暝”,家家户户搓圆仔,借义为祝愿全家团圆;在装放圆仔的圆笸中间放置一个称砣银锭,借义为有财。冬至早,全家吃“红糖丸子”,借义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甜甜蜜蜜,又把“丸子”糊贴在门框上,借义为来年粮食有余。
生活中拥有许多潜在的危险,有可能随时会出现,尤其是无法阻挡的那种灾害,不仅仅是人类的死亡,还会给整个大自然带来难以磨灭的损伤。今天排行榜123小编就来为大家列出世界十大灾难,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在智慧上超乎常人的人,他们的事迹和成就都可以说能让人惊叹的,那么到底有哪几位天才是公认的呢?下面本站就整理了世界十大天才,一起来看看吧!一、牛顿在世界十大天才中牛顿是英国人,被评价...
迢迢牵牛星两汉 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燕歌行二首·其一魏 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
根据美国CNN的研究,认为七种最让阿根廷人喜欢的食物如下:1、烤肉 Asado虽然这道菜在其他国家不过被称为“烧烤”,不过阿根廷的烧烤却是具有相当学问的,对于阿根廷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家庭烧烤或与朋友在...
春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即大年初一,也称“元日”或“元旦”。“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元是首的意思,“三元”就是一年的开始、四季的开始、12个月的开...
中国古代阅兵有数千年的历史,第一部编年史《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阅兵仪式,既是“祀”,也是“戎”,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大事。孟津观兵伐纣...
在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广场的绿树鲜花中,一座标志性建筑巍然矗立,这就是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这座为纪念对日作战中英勇牺牲的23名苏联红军贝加尔湖方面军飞行员而修建的纪念塔,是当时苏军在东北各地所建纪念塔建筑...
“百鸟衣” 是苗家人不老的传说。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就流传着“百鸟衣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在杆洞乡,苗家每年都会欢度这个盛会。苗家人无论男女老少,个个身穿节日盛装,精神饱满,围在村中的平地上。苗哥们兴高采...
“青砖碧瓦古民房,翘角雕檐图画廊。”好一幅炊烟袅袅、生活安详的民居图景,这就是广西灌阳县月岭村今天的写照。被称为桂北民居“神秘的大观园”的月岭村,以规划得体,施工精巧的古民居建筑而成名,现在是广西重点...
沈万三故居,位于周庄镇东垞。是周庄富贵园根据历史资料和历史原貌,在原址精心设计、精心修建、精心布置的仿明式建筑。故居参照沈万三致富的各种传说、经商的坎坷历史、一生的传奇经历和沈家生活起居的场景,通过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