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偶”是流传于安阳内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是古代木偶戏中的一种,又称扁担戏、独角戏、筒子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洹水岸边,古都安阳。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的厚重赋予安阳独特的韵味,而那些随悠远时光塑造和沉淀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安阳平添了一笔生动。这印迹之于安阳,或深或浅,如缕缕霞光不可触摸,却照亮了这方乡土与我们灵魂的每个角落。
今天,这些靠民众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技艺,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曾分开的文化记忆,正在时代的冲击下急剧衰微,悄悄转身离去。
站在时间的纵轴上,我们探寻这属于安阳的印迹,希冀留住她尚未远去的芳华身影,因为我们不希望她仅仅成为我们的记忆。
一个人一台戏,一个人一个剧种,一个人一门艺术。一根小扁担,人生大舞台。
袁有恩是内黄县唯一能够演出扁担偶的老艺人。
内黄扁担偶始于清末,当时是由河北省吴桥县传入内黄县的。解放初期,以内黄县马上乡八里庄村的袁有忠、袁有恩为代表的6个挑子,同时外出演出,南至许昌、太康,北至河北大名、南宫,东至山东省西部乡村,西至山西晋城、长治,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60多年前,袁有恩从师父那里学会了5个节目,分别是《刘金定下南唐》、《五鬼捉刘氏》、《猪八戒背媳妇》、《打老虎》和《小秃卖豆腐》。走街串巷,光演这些节目是不行的。袁有恩喜欢看戏,他觉得哪出戏好看,就从中抽出最精彩的部分,稍加改良后自己来演。渐渐地,他已能表演《辕门斩子》、《刘墉私访》等传统剧目和《沙家浜》、《小二黑结婚》等现代剧目共20多个。
“当时出去演出是生活所迫,只为讨口饭吃。地里的活儿忙完了,一般两个人一起走,一个人唱,一个人收钱,演到哪里,吃到哪里,住到哪里,一次能在外面演出两个多月。”袁有恩回忆说。
当时袁有恩只有20多岁,就这样挑起了那根扁担,挑起了内黄扁担偶的传承。
扁担偶也称扁担戏。为了区别人物的唱腔,除了用嗓子变音外,嘴里还要含上一个哨子,既伴唱、又伴奏。扁担戏的独特之处在于剧情紧凑、技法严密,敲锣击鼓、说唱吹全由一人担当,能在短则三五分钟、长则半个小时的演出过程中,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使现场观众看得目瞪口呆、津津有味、流连忘返。
内黄扁担偶最主要的绝活是“吹、唱、端”,而“吹”是最难学的。“吹”的工具是口迷子,演出时要将口迷子含在嘴里模仿人声。“吹时要将口迷子尽可能往嘴的深处放,放得越深,吹得越响。”袁有恩说。
吹口迷子的绝活,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表演时,需要抬着头端着木偶,如果操作不当,口迷子会咽到肚里。“我以前收了三个徒弟,都是因为过不了这一关,最后不得不放弃。我两个儿子也过不了这一关。”袁有恩很是感慨。
过了“吹”这一关,还需要有一副好嗓子来唱。一台戏里的生旦净末丑,声音各不同,却皆出自一人之口。“我就是因为有一副好嗓子,学了3年就出师了。”袁有恩说,“除此之外,还要掌握不同角色的唱法和不同剧种的唱法。”内黄扁担偶在演出中所使用的唱腔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观众的喜好变换的。比如在河北省演出他可以唱河北梆子,在洛阳演出他可以唱曲剧。如果有观众反映他唱的调听不懂,他马上可以换一个剧种来唱。袁有恩用过的唱腔和剧种有大平调、乐腔、二夹弦、河南坠子、曲剧、豫剧、反调、京剧等。
最后一个绝活是“端”。“端木偶,要端出姿态来,端谁像谁。就拿走路来说,不同的角色走起路来是不同的。”袁有恩说着拿起“红脸”的木偶,走路、转身、抚须、眨眼……在他手里,小木偶突然“活”了起来。
表演内黄扁担偶时,艺人将手掌由下至上套入木偶身上的布袋,以食指托住木偶的头部,手掌支撑木偶的身体,拇指和其他手指并用,操纵着木偶,做出舞刀、骑马、射箭、武打、杂技、翻跟头等高难度动作。一人之手,表现千军万马的气势和才子佳人的风采;一人之口,表演生旦净末丑各行当的声音。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
1988年,内黄扁担偶参加河南省首届艺术节,袁有恩在郑州12天时间演出60场,观众数万名,被赞为“艺术节一绝”。2009年,内黄扁担偶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黄扁担偶,是古代木偶戏的一种,宋元时期称傀儡戏。据《旧唐书·音乐志》载:“魁磊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于嘉会。”发展到唐代,木偶戏开始表演历史故事。宋代是木偶戏的全盛时期,当时民间的演出,木偶戏占很重要的一项,而以木偶戏技艺谋生的艺人有很多。他们日常演出,每逢节日,组成庞大的傀儡舞队,在大街上表演,非常受欢迎。
据《文献通考》记载,木偶戏除在宫廷宴会上进行表演外,还在民间用来祭神。观众的欢迎和频繁的演出,促进了木偶戏种类的发展。元代木偶戏仍然盛行,而且演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代以后,木偶戏失去了它在城市中固定的落脚之地,退位为城乡市集上走街串巷、聚众围观的杂耍表演。又因戏曲艺术的极大繁荣,木偶戏退缩为食戏曲余唾的小道杂艺。生存条件的恶化,使木偶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逐步由城市向乡村发展。
民间在操办丧葬的时候,仍然习惯用木偶戏来冲丧。明代以后基本以服务红白喜事祭奠演出为主。到了清代,河北吴桥扁担偶异军突起,演出极盛。18世纪末,内黄蒋新张村蒋某因生活所迫,逃荒到河北吴桥,为了生计,他开始学习表演扁担偶。学成后,他回到内黄老家,将表演扁担偶的技艺传授给亲朋好友。后来,在内黄八里庄村发展到6班(6台戏)。1949年初,以内黄八里庄袁有忠、袁有恩为代表的6班扁担偶戏同时外出演出,足迹遍布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省交界的方圆千里之地。
表演扁担戏,无论是配乐还是口技,全靠表演者一个人。扁担戏集戏曲、坠子书、鼓词、口技、民间工艺泥塑、彩绘于一体,一人口噙哨子说唱,五个手指控制各种人物的动作,脚踏锣鼓,手脚并用,一个人便是一台戏。道具一箱便可装满,小小的舞台可以拆合,一根扁担挑着全部家当,所以人们叫它扁担戏。
扁担戏题材较广,曲调多以戏曲、说唱艺术为主,唱腔、念白随着人物角色变化而变,表演者要有多变的声腔和协调的动作等高超的技艺。扁担戏的剧目多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及戏曲,这些故事都是以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积极向上、乐于助人为内容。他们表演的节目主要有:《刘金定下南唐》、《五鬼捉刘氏》、《猪八戒背媳妇》、《哭头》、《打老虎》、《小秃卖豆腐》、《铡美案》、《刘文彩》、《刘庸私访》、《下高平》、《小秃闹房》等20多个。这些内容融入扁担戏轻便、灵活的表演形式之中,使百姓喜闻乐见,深受教育。
吝啬鬼的存在不分时代,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吝啬鬼都是人们心中认为最小气的人,古代有很多吝啬鬼,他们有很多小气的方式。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中国古代最吝啬的人。一是曹洪三国时期的曹洪,是曹操的堂弟,曾数次舍命救...
毒蛇朝圣日是希腊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8月6日在西法罗尼亚岛举行。这个节日的来源是这样的:几百年来,每年的8月6日这一天,总有上千条毒蛇聚集在岛上的两座教堂里,盘结在圣母像下,10天后悄然离去。而且它们...
开封菊花,河南省 开封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封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养菊蔚然成风。作为当时的都城,开封的养菊之风更为盛行,形成了传统,家家户户都以养菊、赏菊为乐事。菊花...
按照传统观念,华人把传宗接代当作人生的重要任务,古语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是终身大事,人们不怕辛劳,一定要找到个良好的终身伴侣,婚后多子多孙,让自己的家族人丁旺盛。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继位之时,明朝内忧外患重重,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崇祯皇帝奋发图强,想要挽救危亡的江山社稷。可由于种种原因,崇祯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崇祯留下的那句:“朕...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得道高僧玄能大师云游到新州东南部一座高山下,见此地风光旖旎,顿觉神清气爽。不知不觉攀登到山顶,举目远眺,只见山脉走向竟似蠢蠢欲动的巨蚕,不觉脱口而出:飞天蚕!据说海拔863米的飞天蚕...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都相信有鬼神的存在,并且存着敬畏之心,同时又感到害怕。虽说现在提倡相信科学,但是还是有一些科学也无法解释的存在,而这些就变成了口口相传的灵异故事。下面排行榜12...
在楚雄南华县五街镇,一个山青水秀、云雾笼罩的彝族村寨,如今依然完整地保留着一种原始而野性的彝族传统舞蹈——羊皮舞。羊皮一穿,气势如山;弦子一响,双脚发痒;调子一唱,浑身舒畅。这是对五街羊皮舞最生动的描...
摩洛哥人喜欢绿色和红色,并且以红色作为他们国旗的主色。在这个面积45.873万平方公里,人口2569.8万的国家里,阿拉伯人占了60%,其余为柏柏尔人。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占99.4%。以阿拉伯语官方...
周王朝一共存在了八百年,分为西周和东周。周幽王是西周的第十二个国王,从公元前782年到公元前771年在位。他登基后,立申伯的女儿为王后,又立大儿子宜臼为太子,申伯为申侯。在周幽王统治的后期,国家政治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