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海峡两岸共同的民族艺术形式

红运2024-01-14

海峡两岸共同的民族艺术形式

海峡两岸文化有着共同的民族艺术形式。在中华文化中,诸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是与人类文化的文学艺术形式相同的,只是其起源和内涵各有差异而已。然而,民族艺术中的梨园戏曲、民间音乐歌舞、书法艺术等形式是海峡两岸文化中共有的,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京剧是清代中叶在杂剧和传奇的基础上崛起的一个剧种,被称为三大国粹之一。京剧一诞生就在全国产生深远影响,其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以《凤还巢》、《霸王别姬》、《群英会》、《三岔口》、《打鱼杀家》等成就为最高。京剧自清末开始传入台湾,清台湾巡抚刘传铭从内地请京剧团到台湾演出,因演员口音为京腔,而被台湾民众称之为京班。从清朝末年至台湾光复,在台湾演出的京剧团达30多个,1924-1945年是京剧在台湾演出的“黄金时代”,演员演出后大都返回祖国大陆,亦有些演员留在台湾,教习京剧或另组戏班。台湾光复后,祖国大陆京剧团体纷纷赴台湾演出,演出的传统节目有:《凤还巢》、《霸王别姬》、《击鼓骂曹》、《挑滑车》、《吊金龟》等。台湾的京剧团体还演出了《三国志演义》、《哪咤闹东海》、《刘备招亲》等优秀传统节目。此后,京剧热在台湾兴起,各地纷纷组团演出京剧。上个世纪50年代,国民党在军队成立京剧团体和戏剧学校。当前,台湾和祖国大陆一样,积极弘扬京剧艺术,把京剧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结合起来,使这一国粹在世界艺术之林继续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其它地方戏曲如高甲戏、四平戏、布袋戏、歌仔戏等,亦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戏剧艺术,是一种融说、表、音、美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高甲戏又称九甲戏,传自于福建省泉州,台词纯用泉州语,用南管音乐,表演风格颇具地方色彩,主要流行于台湾中部,拥有广大的观众,每逢一些民间节庆,便搭台演出。四平戏是经过福建传入台湾的祖国大陆北方的剧种,主要流行于台湾北部。入台后的四平戏吸取了乱弹戏中的精彩武戏,又舍弃了象征性的繁复语言,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为他们所接受。布袋戏是木偶戏的一种,主要源于福建省,剧团通常由7人组成,其中2人为表演师,5人为击锣鼓、拉胡琴等音乐师。每逢民间喜庆,最常见的是布袋戏演出,台湾观众对此甚感兴趣,因而具有广大的观众。歌仔戏原来是福建漳州一带的锦歌,后随着福建移民流传到台湾,现在盛行于台湾各地。歌仔戏吸取了京剧、高甲戏等戏剧之长,改进了舞台表演艺术和舞美布景,成为台湾的大戏之一具有众多的观众,并回传福建漳州,流传于东南亚。

以民歌为代表的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台湾的民族音乐主要来源于祖国大陆。明末清初,随着祖国大陆军民的大量迁台,民间管乐被移植到台湾,在此基础上孕育出十三腔乐、庆吊乐、圣乐等台湾民间音乐。民族音乐在台湾发展很快,是台湾音乐中的主要形式,占有突出的地位。上个世纪70-90年代,伴随着台湾社会的剧变,流行歌曲等民歌不可遏止地成为台湾乐坛的主流形式。如《乡愁》、《少年中国》、《龙的传人》、《外婆的澎湖湾》、《原乡人》等歌曲,是爱国精神和艺术风格有机结合的优秀作品,在海峡两岸广为流传,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中华民族很早就有自己的舞蹈,尤其是海峡两岸少数民族的舞蹈,颇具特色。祖国西南少数民族和台湾南岛语系少数民族的舞蹈原始而质朴,至今仍然保留着原始图腾崇拜的内容,不过图腾崇拜的偶像不同而已。其常见的舞蹈形式是雷同的或者一致的。如祖国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佤族与台湾高山族的牵手舞、甩发舞、杵舞,其形式和内容相同,音节铿锵,豪放刚健、生动活泼,优美动人,表现出各民族的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和对生命、生活的热爱。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国粹,亦为海峡两岸书法爱好者所情有独钟。自中国文字正式创制以来,就有了书法艺术的历史。两岸的中国人,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耄耋老人,都热爱中国的书法艺术,涌现出一大批有一定成就的书法家,古人的书法墨迹得到系统整理,新的书法作品层出不穷。海峡两岸还进行书法艺术作品的交流和展示,共同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而不懈努力。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