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河北唐山民俗文化(2)

向菱桑2024-07-17

泥塑

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剪纸

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中国民间剪纸源远流长。剪纸艺术是中华文化发展演变历史中的一种传统艺术。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剪”的技巧表现的多彩多姿,极尽咏趣,逗人喜爱,流传弥久而愈觉其珍贵。

扎纸

中国历史上对于扎纸的称谓不尽相同在民俗中供俸扎纸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演变和发展。宋代以后出现扎纸用品祭灵,扎纸人纸马是相当普遍的祭祀活动,遍布全国各民族中,扎纸是综合塑、扎、绘为一体,是融合各种工艺手段为一体,可称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民间手工扎纸艺术,源远流长。扎纸艺术取材,用当地产的芦苇来扎制成人物的骨架和器物的框架。再用浆糊贴上纸然后就再用颜料彩绘、最后用彩色剪纸来装饰。完工的扎纸艺术品栩栩如生,极具观赏价值。在前期扎纸工艺品里面,大多取材于古装戏剧、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据传说,当年扎纸工艺品有《西游记》、《秦香莲》、《韩信拜帅》、《收吴汉》、《反五关》、《九里山》、《敬德背鞭》等等。这在当时,确实也是农村文化生活的一个亮点,也是广大农村是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玉田泥人

玉田泥塑从清光绪年间形成算起,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孕育、形成、兴盛、抢救、复苏以及开发等几个阶段。玉田泥人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半塑半画以画为主的小体泥彩塑,造型单纯简练,以白色作底,敷以红、黄、绿、黑各色,色彩强烈而协调,在我国民间泥塑领域以风格独特而占有一席之地。20世纪60年代初,玉田民间泥塑正处于繁衍流传的成熟、兴盛期,集市上泥塑摊点长达一华里,形成了泥人一条街,来往于京、津、东北等地的商贩争相购买。玉田泥塑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音响上分,有口吹类;从韵致上分,有手动类;从品种上分,有神话故事、飞禽动物、古装戏剧、现实生活等四大品种。

唐山陶瓷

古老的汉族传统制瓷技艺,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据清代撰写的《滦州志》风俗篇中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惟唐山多缸窑能制陶器婴瓮盆盎之属”。当时只有粗陶,清末始有粗瓷,后来略产细瓷。唐山陶瓷装饰的主要技法是雕金、喷彩、釉中彩等,形成了唐山陶瓷的独特风格。其主要产品有餐具、茶具、酒具、瓶、盘等日用细瓷和陈设品,共500多种。

书画宣纸

迁西书画宣纸全国闻名,素有“北迁南宣”的美誉。桑树皮为原料的毛头纸、红辛纸、书画纸等,是迁安独有的特色产品。

遵化铁画

顾名思义是用铁制作的工艺美术品。铁画选材于马口铁和铅丝,根据画样裁剪、折叠、捶打、造型、焊接、烘漆等工序。借鉴于国画的章法布局,吸取民间剪纸、木刻、花丝手饰的工艺技术制造而成。铁画黑白分明、轮廓清晰、豪放大气、线条疏密有致,风格素雅大方。主要作品有《下山虎》《虾》《迎客松》《熊猫》等。

芦苇工艺画

利用天然芦苇,经过“煮、刮、熏、熨、刨、烙、编、烫、雕”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利用其天然色泽和光亮,洁白的自然美制作出花、鸟、鱼、虫、山水风景,人物仕女等多种形式的芦苇艺术品。

曹妃甸面塑

属非物质遗产传承技艺,其作品在参加马来西亚等国大型艺术展上,曾被外国游客赞誉为代表“中国的雕塑”,是“立体的画、无声的戏”。蒙冀辽文化博览会上,面塑作品“大唐曹妃”荣获一等奖。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