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湖南宜章宗祠文化

木槿荼蘼2023-09-16

湖南宜章宗祠文化

宗祠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礼记•王制》中已记载了帝王贵族的宗庙制度。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过去的宗祠还是处理宗族内部事物、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基本上都是在祠堂进行的。宗祠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

宜章地域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男耕女织,世代繁衍,形成宗族,为尊宗敬祖而建祠,为光宗耀祖而挂匾,为熏陶子孙而挂联,为追溯世系而修谱,于是,建筑祠堂的形制、装饰厅堂的风格、祭祖程序的模式,编修族谱的格式等,形成本土独具特色的古老文化遗存。它扎根于久远的本土之中,蕴藏于深厚的文化之内,包含了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族谱文化以及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

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并给它起一个名号,这个名号就叫“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岩泉镇竹渚曹氏宗祠叫“七步第”,一看到这个堂号,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三国时期七步成诗的曹植来了,这个家族的来龙去脉也就一清二楚了。

宜章境内的宗祠,多为四合院式的院落结构,根据族人繁衍人口的多少,以及权势的大小来确定祠堂的规模。祠堂内多搭戏台和比武场,逢年过节时常有一些仪式上演、活跃在宜章境内的主要是小调班子,传统节目有《下洛阳》、《磨房产子》、《王氏改嫁》等,发财人家的红白喜事往往要唱它过三天三夜。

依据时代来划分,宜章的祠堂分为古代建筑的,现代建筑的,无论哪朝哪代建的,一般都是三进式单层建筑,在幸存的古祠堂中,像梅溪黄氏宗祠、五岭乡邓家湾村的亮公祠、迎春镇碕石村的玉公祠、白石渡镇老屋村的邝氏宗祠、天塘乡天塘村的谭氏宗祠、笆篱乡的柳氏宗祠、黄沙乡五甲村的成公宗祠、莽山瑶族自治乡小黄家畔村的黄氏宗祠、玉溪镇李家湾的三星祠,因其年代久远,保存完好而具有高的文物价值,因而被定为省、市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最有特色的当数三星祠了。

三星祠又叫李平章家庙,是为纪念后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谷及其诰命一品夫人卢氏,由李谷后代建的。该庙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重修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迄今已近600年。宗庙为三进式单层建筑,分前、中、后厅。座东朝西,整个建筑结构为青砖、青瓦、木结构,主体建筑面阔10米,进深21.75米,通高7.12米,用12根柱子支撑,每根柱子下半节为高约2.5米红砂石柱上为木柱,柱子都垫有石柱础,采用穿梁斗拱结构。大门为宽大厚实的石门方,门首正中石刻横眉“李平章家庙”,两侧有石刻对联,上联高度赞誉李谷先生创功立业的一生,下联则是对先生开基传代,子孙兴旺发达的感恩。门前竖有卧狮石鼓两对。厅内有天井两个,厅与厅之间置有隔扇,隔扇上布满雕花,花纹各异,有许多动物植物造型,或龙腾、或凤舞、等大量吉祥图案,还有民间历史故事,琳琅潢目、千姿百态的雕刻艺术作品,让人目不暇接。称得上是宜章古色旅游的绝妙胜地。

首先宗祠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因而成为宗族的物质标志和宗族聚合的象征。立祠以重祭祀,祭祖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是形成家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族规是宗祠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调节手段和机制,用于调节和规范族人的生活和行为。宗祠的作用之一就是制定和执行规范。

再次宗祠本身就是一所学校,它起作教育人感化人的平台作用。以曹氏宗祠堂为例,虽然教导后辈子孙且耕且读,耕在前,位置显赫,但祠堂天井里“鲤鱼跳龙门”的浮雕却在昭示着后代子孙“万般皆下品,为有读书高”的传承。

宗祠建筑还是一种文化的物化现象,它的建筑规模、格式包含有向后代灌输一种文化意识的内涵,这在宗祠内的灵牌、堂联中尤为明显。宗祠内的灵牌、始祖碑文一般都强调先祖的官人地位、文人地位。因此,这些灵牌中所言的“品学兼优”。在兴科举的古代,官位实际上是一种物化的学位。因此,这些灵牌所强调的,实际上也是对后人“登科举,有选拨”的一种文化意识传播,不管怎么说,围绕宗祠所开展的系列活动,都大同小异,正是这些小异,恰好形成了宜章境内各个家族自成一体的风尚。

在众多的宗祠里,寄托的不光是缅怀远逝的亲人,更多是的族人的写实,透过这些宗祠,我们不难领略到宜章人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不难领略到宜章人团结奋进,凝神聚力的崭新风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