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的风土人情对于不少老广州相信不用多说都相当熟悉了,但在广州城市化不断推进、外来人口急剧膨胀的今天,就住在广州的新一代、或广州已成第二故乡的你,又是否知道昔日的西关风情和泮塘故事呢?
泮塘在广州西关,即如今泮溪酒家、荔湾湖公园以及龙津西路、泮塘五约一带。
据说有一个传说:泮塘村从前有个塘,保持一塘满水,其它的塘水即便干了,但这个塘都是满的。某年天气大旱,用池塘水来灌溉,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剩下一半后,池塘水位就再也不降了。次日塘水又满了,村民因而把这个村定名为“半塘”,别名叫半溪,有些人叫半水,但这些都是别名而已,半塘比较多人称呼,后来加三点水是怎么个来历呢?这里另外有一段古。
从前有个先生,去到半塘就问这里是什么地方,村民说叫“半塘”,是一半的半,先生听了就笑着说,半半声有什么好听的,加多三点水的“泮”不是更好?村中的父老听闻觉得有三点水的泮即是“入泮”,“入泮”将是入学堂读书的意思,村里都想出人才啊。那从此半塘的半字就有三点水,并且村民合资建起了一座文塔,表明村民对文化知识的热爱和向往。
文塔,高13米,顾名思义是振兴文风之塔,供奉的是文曲星。它建于何年,未见文字记载。不过根据它采用传统西关大屋的青砖石脚墙体,细部装饰与琶洲古塔相似,可以推知是明代中期到清初期间的建筑。建了文塔之后泮塘有没出过进士、举人,也未见详细记载,不过20世纪初,泮塘的坤维女中、夏葛女医学院确实培养出不少人才。
文塔旁边原是西关上支涌,端午节泮塘居民会在这扒龙舟,据考证还是南汉刘王花坞故地。《羊城古钞》记述:“刘王花坞,在城西六里半塘……”“半塘”即今泮塘。泮塘曾有的“古之花坞”石匾也与史书记载相符,可见是南汉刘王花坞故地。现在文塔周围广植花木、盆景,建成园林庭院,命名为“云津苑”,继续见证西关人才荟萃的繁荣景象。
其实,泮溏地区保留的很多西关传统文化极有价值。除了广为人知的“泮溏五秀”外,农民中还有“提四句”的习俗,逢节庆之日,就有民众即兴创作顺口溜,至今一些老人的家中还保留相关手抄本。同时,泮溏也是广州最早开始“扒龙舟”的地方,荔湾区泮塘和南海盐步在每年端午节时来回走动,表演“扒龙船”已有300多年历史。
仁威庙坐落于广州龙津西路仁威庙前街,旧泮塘乡内,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专门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它是当时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大的庙字。史籍记载:仁威庙始建于宋代皇佑四年(1052年)。明天启二年(1622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和同治年间(1862~1874年)都进行过规模较大的修建。清乾隆年间重修的,该庙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重建时增设了后二进建筑和东序。
仁威庙初建时称北帝庙。据说,因真武帝司水,故人们称他为北帝或水神。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后来改称仁威庙了。
仁威庙的得名还另有一说。泮塘地处岭南水乡,素以种莲藕、菱角、茨菇、马蹄(荸荠)、茭笋等“泮塘五秀”而驰名。泮塘乡民为“感恩邀福于神以不致成灾”,故对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诚”。话说泮塘当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弟名“威”。有一天,兄弟俩去打鱼发现一块怪石,拾回家中立为神像,从此“生活顺景,得心应手”,后传遍乡里,十里之内,参拜者众。到乡里集资修建庙时,乡人便将庙名改为“仁威”了。
仁威庙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五进,另有偏东一列平房。前三进建筑,当中为主体建筑,东、西为配殿,第四进为斋堂,第五进为后楼。沿着南北中轴线,依次为头门、正殿、中殿、后殿和后楼,左右为东、西序。头门面阔11米,深8米。门外两侧各立一花岗岩石柱,柱头雕有石狮子,柱身雕祥云和二龙戏珠,线条流畅,形象十分生动,俗称为“龙柱”。
据说,昔日农历三月初三是庙诞,庙会活动丰富多彩,其中参神、进香、唱八字等是庙诞期间的主要活动。乡里有耆老会主持乡中大事。清代有一段时期取缔祖祠,乡民为保存这间庙,专意在后座供奉孔子和关公。其时庙内有一副对联:“仁敷四海.威镇之城”———其中上联头字“仁”指孔子,下联“威”则指关公关云长。过去这里还有多副对联,现大部分已失散。其中有副对联:“旭日湛珠江源接香浦石门四海同沾帝力;龙津连泮水派通红桥荔岸千秋共浴仁威。”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外敌人侵,遂又在此复倡团练,以抵抗“外洋滋扰”。仁威庙实际上已成为清末广州地区抗击外国侵略者的一个重要据点。
历史上,仁威庙一直是广州市西部和南海、番禺、顺德等地信仰道教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仁威庙的宗教活动仍延续不断,“文革”后,仁威庙得到修复,广州市道教信徒多次要求恢复为道教活动场所。2002年12月,经广州市、荔湾区政府批准,仁威庙移交给广州市道教协会,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开放。仁威庙成为广州市继三元宫、黄大仙祠、纯阳观之后的第四间经政府登记开放的道场。
1993年8月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单位。
被称作“泮塘五秀”的“莲藕、茨菇、马蹄、茭笋、菱角”一直非常闻名。地处西关的泮塘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十分适合种植莲藕、马蹄、菱角、茭笋、茨菇这几种蔬菜,并被称为“五秀”,还被后人广泛地运用到粤菜烹制之中。
据记载,泮塘莲藕有白莲、红莲、京塘莲等多个品种,以肥大丝韧驰名广州。由莲藕而派生的广东美食藕饼、荷叶饭等众所周知。
泮塘马蹄(荸荠)的知名度仅次于莲藕,以水马蹄为主,通常于立秋种下经120天便可收成,以其制作的优质泮塘马蹄粉过去曾大量远销南洋、北美。马蹄糕得以成为广东美食亦有赖泮塘马蹄的历史作用。马蹄花为白色。
城市人比较生疏的茭笋又名茭白,学名“菰”,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开紫红色小花,其果实叫菰米,又名雕胡米,古代“六谷”之一。菰的嫩茎的基部经某种菌寄生后,膨大似笋,就是茭笋了,常作时令上菜。
菱角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果实红紫色的多作蔬食,而黑壳者肉色稍黄,多作菱粉。泮塘以红菱为主,甘甜可口。红菱从定植至初收仅130多天。菱花入诗自古不少,唐代古镜带有菱花形的花纹称作菱花镜,骆宾王《王昭君》诗云“古镜菱花暗,愁眉柳叶颦。”
茨菇(慈姑)在泮塘的历史有300多年,因其白皮白肉个头大,并含有丰富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等大受广州人欢迎,还取其某种形状意义,把茨菇作为年宵传统菜,亦有以其制成中式糖果。茨菇开白色小花,很雅致。
吝啬鬼的存在不分时代,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吝啬鬼都是人们心中认为最小气的人,古代有很多吝啬鬼,他们有很多小气的方式。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中国古代最吝啬的人。一是曹洪三国时期的曹洪,是曹操的堂弟,曾数次舍命救...
毒蛇朝圣日是希腊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8月6日在西法罗尼亚岛举行。这个节日的来源是这样的:几百年来,每年的8月6日这一天,总有上千条毒蛇聚集在岛上的两座教堂里,盘结在圣母像下,10天后悄然离去。而且它们...
开封菊花,河南省 开封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封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养菊蔚然成风。作为当时的都城,开封的养菊之风更为盛行,形成了传统,家家户户都以养菊、赏菊为乐事。菊花...
按照传统观念,华人把传宗接代当作人生的重要任务,古语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是终身大事,人们不怕辛劳,一定要找到个良好的终身伴侣,婚后多子多孙,让自己的家族人丁旺盛。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继位之时,明朝内忧外患重重,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崇祯皇帝奋发图强,想要挽救危亡的江山社稷。可由于种种原因,崇祯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崇祯留下的那句:“朕...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得道高僧玄能大师云游到新州东南部一座高山下,见此地风光旖旎,顿觉神清气爽。不知不觉攀登到山顶,举目远眺,只见山脉走向竟似蠢蠢欲动的巨蚕,不觉脱口而出:飞天蚕!据说海拔863米的飞天蚕...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都相信有鬼神的存在,并且存着敬畏之心,同时又感到害怕。虽说现在提倡相信科学,但是还是有一些科学也无法解释的存在,而这些就变成了口口相传的灵异故事。下面排行榜12...
在楚雄南华县五街镇,一个山青水秀、云雾笼罩的彝族村寨,如今依然完整地保留着一种原始而野性的彝族传统舞蹈——羊皮舞。羊皮一穿,气势如山;弦子一响,双脚发痒;调子一唱,浑身舒畅。这是对五街羊皮舞最生动的描...
摩洛哥人喜欢绿色和红色,并且以红色作为他们国旗的主色。在这个面积45.873万平方公里,人口2569.8万的国家里,阿拉伯人占了60%,其余为柏柏尔人。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占99.4%。以阿拉伯语官方...
周王朝一共存在了八百年,分为西周和东周。周幽王是西周的第十二个国王,从公元前782年到公元前771年在位。他登基后,立申伯的女儿为王后,又立大儿子宜臼为太子,申伯为申侯。在周幽王统治的后期,国家政治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