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园位于海盐县武原镇海滨东路,俗称冯家花园,紧靠冯宅,原系清代富商冯缵(zuǎn)斋私家花园,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绮园是浙江省内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典私家园林,为江南典型私家园林风格。无论其规模、完整性、还是艺术水平都较为罕见。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曾多次考察,赞叹不绝,撰文称“此园浙中数第一”,被誉为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绮园,旧称冯家花园,原是晚清酱作业富商冯缵斋的私家宅园。绮园虽建于同治年间,但它的成园历史可迫溯到明中叶。明嘉靖三十七年,文人彭绍贤在城南建造彭氏园“水同居”,这是海盐县城武原镇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园林。彭绍贤曾著《水同居杂咏》,咏歌园中之景和游憩于其中的感受,其序云:“戊午夏日,避暑家园,高树生荫,……花间竹下,啜茗清谈,琴韵悠悠,棋声落确,欢游鱼出没,聆野禽相和。”记述了文人宅园的种种雅趣。
清初,彭氏园毁于兵燹。康熙年间,海宁杨中纳在故址上重建,名之曰“拙宜园”。杨是著名学者朱彝尊、黄宗羲的学生,曾任江南学政。园中建有撷芳轩、得树堂、晚砚斋、晴云图、剩舫、巢经楼诸胜。乾隆年间,著名戏曲家、诗人黄燮清的祖父黄耕山购得此园,加以修葺。到黄燮清手中,诗人又购入西邻康熙举人张皓的砚园废址,连同自家的拙宜园,重加修整,增补景点,精心修缮。道光二十七年间(1847),黄燮清又在园中新筑倚晴楼三间。但到咸丰同治年间,两园皆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之中。同治九年(1870),黄燮清次女黄秀出嫁,黄燮清便将之两座废园作为陪嫁给了上海著名酱商海盐人冯缵斋。
冯缵斋(约1840——l887)字肇曾,武原镇人。高祖玉庭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待葑庙(今元通乡)开设广盛酱园,生产酱油、乳腐等,销往本邑和上海等地。园前河港因名酱园港。祖父小圃于光绪十六年(1836)在武原镇玄坛弄开设万通酱园。咸丰年间两酱园先后歇业,缵斋携分得银钱至沪,于同治元年(1862)在南市集水街(今东门路)开设并主持冯万通酱园。用祖传工艺生产酱油,色浓质厚,尤以“三伏晒油”闻名,业务迅速扩大,成为海盐著名富商。
同治九年,冯缵斋在海盐县旧县城中央混堂弄(今公园弄)建宅三进,名之“三乐堂”。次年又于宅后辟地修建园林。其园林综合其岳父黄燮清赠予的明代故园拙宜园、砚园两座废园之精华,并将两座废园内的假山树木移至园中。因这两座废园是岳父黄燮清嫁女时的陪嫁,因而取名“绮园”,以示“妆奁绮丽”。“妆奁”,是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借指嫁妆,纪念岳父赠园一事。
冯宅布局为前宅后院,前部为三进的宅子,占地1668平米,取了个相当吉祥的数字。后院的绮园既保存了两座故园的风格,又采用了以自然山水景色为主的现代造园手法,以古树山池为主,十五亩的绮园三分之二为假山,三分之一为水,亭轩仅仅四处,正切合了“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这一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山水造景的布局原则,使园林具有独特的风貌。
晚清以后,绮园主人一直为冯缵斋后人,抗战胜利后,绮园有一次较大规模整修。1956年“公私合营”后,拥有职工57人,年产酱油2000吨左右“冯万通酱园”改称“万通酿造厂”,后又并入“上海酿造七厂”。在此之前,冯缵斋后人将住宅“冯三乐堂”连同绮园一齐献给国家,改为嘉兴专署工人疗养院,文革后改为公园。
绮园占地15亩,园内以树木山池为主,相间点缀,错落有致。除了南部入口处的花厅--潭影轩较大之外,仅有山顶一小亭,水边一小榭,以及大池北边扑出水面的水阁小筑三处,其余全是山水。水池曲溪之外,便是连绵起伏的假山。绮园的假山最见特色,山体呈南低北高之势。由南、中、北三座假山分成南东和西北两区。东南具有苏州、扬州园林特色,西北水区则呈现杭州西湖的园林特色。
绮园内假山山体重峦叠峰,逶迤连绵,有断有续,浑然一体。山间小径忽而盘旋山下,穿曲洞、渡小桥,忽而达于山颠,沿山脊飞梁过去,又到了另一处山中。山上山下满是樟、朴、枫、杨等古树,峭壁间又有古藤攀援,一派自然山野风光。山下有洞,洞内山石多有大小孔隙,有的可望洞中洞,有的可赏洞外如画之景。绮园十景中的“古藤盘云”、“美人照镜”、“幽谷听琴”、“蝶来滴翠”都属山景。
绮园景点面积约10000平方米,水面占2000平方米。水面与山体位置相反,在园的位于西北。水面以聚为主,散为辅。西北大池有东堤,与靠北山西麓之小池相界。唯有独拱小石桥使两池相通。南堤与东堤呈直角,东西两端备有小石板桥一座。池沼溪涧之石岸,除大池西岸平整,东南堤岸较平整外,其余皆犬牙交错,不成规则。北山北崖下有一深谷,谷底有小潭,潭中有小岛,南北备架一小板桥,与石径相通。取势为曲隐,命意在自然,这是绮园山水的特点。绮园的桥和石径正是随山随水,给人以各种角度,使你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都能领咯到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绮园十景中的“风荷揽榭”、“潭影九曲”、“四剑探水”、“晨曦罨画”都属水景。
绮园的桥,有十来座,其中除一座独拱小桥和一座九曲桥外,余皆为板桥。有的架于水面,也有的是假山间的旱桥。诸桥中最著名的有罨画桥、九曲桥和四剑桥。绮园东南部是面积很大的中心水池.池中筑有两堤,架有三座桥,将水面分划成三块,西北最大,东和南两块较小.湖中造了三桥二堤,并没使水面显得狭小,反倒是增加了池水的层次,使之更变幻多姿。以堤桥分隔水面的做法在江南文人私家园林中是足不多见的,显然是当年设计者汲取了杭州西湖和扬州瘦西湖理水的经验而灵活应用于小园之中。富有韵味的小石拱桥罨画桥即架于东堤之上。成为绮园最具特色的景点。大水池的东堤和南堤呈直角相连,在转折点上,又置立了一座姿态秀丽的三跨平桥。此桥正好架于堤南水面折向东去的转弯处,跨度较大,所以在水中立了两个桥墩。
为了不遮挡观赏者的视线,设计者就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用两片削得极扁的菱形石柱插入河底,代替桥墩。石柱也用青石制,远远望去,整个桥身好象是架在四把青石磨制的剑刃上,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四剑桥”。“四剑桥”秀巧别致,是国内园林桥景中的孤例。南堤的最西端,与北山西北凸入水中的石矶相望。这里水窄流急形成一个水口,在上面架了第三座桥,此桥是从南区游览湖景的要道。桥造得小而简朴,仅一石板横跨水上,是绮园堤桥风景很随和素净的一例。这三座桥大小、高矮、跨度和形姿各不相同,然而却和周围景色结合得很协调,增添了绮园水景的变幻和趣味。绮园十景中的“潭影九曲”、“海月小隐”都属桥景。
绮园树木花草遮盖面积逾7000平方米,园内树木近千株。其中古树名木40余株,均经数百年风雨。树木有耸立于山巅,有静障于山谷,有展翅于山崖,有俯仰于水畔。还有小竹丛丛,以及攀附高树的藤蔓,蒙络摇缀,翠盖如云。最引游人逗留的是北山崖下之古藤,有碗口粗,如黄蟒蟠躯。根部离地尺许,可坐、可荡、可爬、可攀。绮园遍地有花草:岸边、草坪、路边、山上;一年四季均有时花:春有迎春、玫瑰,夏有荷花、月季,秋有菊花、木犀,冬有水仙、腊梅。群芳争艳,灿烂如锦。
园内建筑。一般的江南文人私家园林,往往园中厅堂馆舍较多,而绮园的布局构思却不落窠臼。全园的亭台榭轩只有四处。一是西南入口处的主厅潭影轩,较宽大敞亮,可容近百人。二是北山顶的依云享,居全园最高,又名望海亭。三是北山脚下、东池边的滴翠享,与东堤罨画桥及其北堍的合抱樟树隔池相映,又与周围山水翠木和谐配合,组成一片旖旎的风光。四是大水池西北突入水中的几间小阁。但见池水荡漾,古树垂荫,虹桥卧波,真是一幅恬静秀丽的江南古园风情画。
绮园虽然面积不大,但景致很多,其主要景点如下:
绮园占地3千多平方米,布局为前宅后园,前宅为整座建筑为砖木结构,粉墙黛瓦,内设三进。后院即是绮园。冯宅是海盐富商冯缵斋的家宅。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为整座建筑为砖木结构,粉墙黛瓦,内设三进,分别是门厅、三乐堂、韵甫书院。为白墙黑瓦七楼七底的典型江南民居,与园林相得益彰。现在的景点分别恢复了当时他们家庭的生活场景,并摆设了一些明清时期的家具。
前宅其中主要建筑三乐堂为九开间二层楼,前后皆天井,在砖雕门斗上饰飞椽斗拱、隐堂匾额“竹苞松茂”等。所谓的“三乐”,为“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人,一乐也;父母兄弟俱在,二乐也;聚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三乐也。
从冯宅主厅三乐堂西侧门入园不几步,就到潭影轩。“轩名取意于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厅轩南向紧靠深池,池水清澈。对面是湖石叠成的峭壁,山石翠树,静涵水中。开阔处映出白云在蓝色天幕上缓缓移动,这一动一静的水中影景饶有风趣,所以取名“潭影轩”。
由于此厅体量较大,为了避免让它直接显露在主要的山水风景面上,当初构园时,艺术家匠心独,用假山在南、东、北三面包绕,仅西边较为开敞,好象是安置在山谷中的一所别墅。就是在西边,造园家也种植了几株古树,放置二座石峰,将轩厅遮掩起来。游人进园,往往要走到跟前,才会从浓树枝叶的缝隙处,看到这一山间小筑的一角翘檐,很有点“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厅前深池上,一座不规则的九曲小桥跨水而去。桥身朱栏低护,曲势随意而多致。一般园林中的九曲桥,往往对称弯曲,较有规律。而这座桥从北岸开始,皆随意而曲达于南岸,正好九曲。既延长了游览时间,又给平静的池水增添了变幻的一景。
罨画桥是园中唯一的一座拱桥,位于东堤的南端。桥拱甚高,蹬九级蹋步方到桥顶。底下桥洞宽大,非常象江南河网地区便于行船的高拱桥。由于桥身较长,东堤就显得较短,从池西的平沙岸边看去,这一水面的分割就呈半虚半实的状态,再加上作为屏障的大假山,使以此桥为主题的景色充满着浓郁的画意。
四剑桥位于大水池的东堤和南堤转角处,为三跨平桥,由于跨度较大,所以在水中立了两个桥墩。为了不遮挡观赏者的视线,设计者就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用两片削得极扁的菱形石柱插入河底,代替桥墩。石柱也用青石制,远远望去,整个桥身好象是架在四把青石磨制的剑刃上,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四剑桥”。“四剑桥”秀巧别致,是国内园林桥景中的孤例。
大水池三面环山,唯有西部较为平坦,此处的池岸也比较平直,与另外三边由假山石矶组成的曲岸正好是一个对比。在平直砂岸的尽北头,有几间小阁横卧波上,这是“卧虹水阁”。此阁是周围唯有的一座突入水中的建筑。阁外池水荡漾,古树垂荫,虹桥卧波,真一幅恬静秀丽的江南古园风情画。水阁南边隔着池面正对着潭影轩景区北假山的石矶及平板小桥,透过桥洞,堤东水面及东部大假山麓的滴翠亭。
大假山位于绮园东北及北部,是一座脉理连贯,气势磅礴的大假山,山中奇峰叠嶂,岩壑幽深,曲径弯环,泉流涓涓,满山均是青葱的林木,浓绿欲滴,一派山野景色。大山的主峰在罨画桥北,峰颠立一六角小亭,题名“依云”,这里是全园的最高点,似乎伸手可揽天上闲云,故名,又名望海亭。
滴翠亭位于大假山东南伸出的余脉之下,面湖背山,小亭为一四坡顶的敞轩,北,东,南三面被山峦石壁回环,形成一处半开敞的谷地,谷中莳花种竹,并有小路沿山岭而上,直去北边主峰。亭东边较开阔,隔水面与东堤及虹桥相对,是赏绿水堤桥景的依山观景点。它有很好的环境条件和观赏条件,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清幽而不闭塞,依山而傍水,野趣而富田园味的一处胜景。
美人石位于“潭影轩”侧,为一奇特太湖石,似一身材颀长的美人,故名“美人石”。又因前临碧池,池水明澈如镜,所以成为绮园十景之一“美人照镜”。有的又解释为,石颈项处有一圆孔似“镜”。清晨,孔中光耀四射流光如镜,似美人在照镜梳妆。
绮园十景指冯缵斋建园最具代表性的“十景”,分别是:“别有洞天”、“潭影九曲”、“美人照镜”、“四剑探水”、“晨曦罨画”、“蝶来滴翠”、“海月小隐”、“古藤盘云”、“幽谷听琴”、“风荷揽榭”。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
风车日的来源风车日是荷兰的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举行。荷兰地势低洼,经常受北海海风的影响,海水倒灌入江河,泛滥成灾。荷兰人为了与海水作斗争,就利用风车排水,变沧海为良田。荷兰由此而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