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西部和西北部的丛山峻岭间,特别是高寒的山区,在少数民族的村寨里,往往可以见到用原木建筑的井干式民居,这种建筑又称为“木楞房”、“木垛房”、“木垒子”。因为这种房屋一般都是用原木砍成六楞形,两端凿槽以便相互垂直交叉叠架成墙,其形状有如“井干”,故有此名。这也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远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云南古代青铜器上也有这类建筑的图像。井干式建筑的屋顶有两种:
(1)歇山式人字形屋顶,这种屋顶有瓦顶、石板顶和用原木劈成长约1米宽约20厘米的薄木片铺成的屋顶——上面压上石块以防风,颇有特色。
(2)平面型屋顶,一般是用细木头和草铺于屋梁上,上面再铺以泥土,形成一个屋顶晒台,既可以抵御风霜雨雪的侵袭,又可以得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还可以晾晒粮食,这也是因地制宜的一种创造。
井干式民居一般有两种形式:(1)平房;(2)二层式的楼房——落地式或干栏式。由于这种房屋所需木料很多(注: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517页,“括鲁”条“三玛瓦”条。)因此多建于森林茂密或高寒的林区。它与当地的山岭、森林、溪流等自然环境非常协调。井干式民居一般都用原木本色而不加油漆粉饰,显示了一种原始、质朴不加雕凿粉饰的自然美。
井干式民居在云南的怒族、傈僳族、彝族的民居建筑中都可见到,但以宁蒗县普米族和纳西族的摩梭支系的“木楞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普米族在云南约有二万余人,大多居住于滇西北的兰坪、宁蒗两县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的半山缓坡地带。这里气候寒冷,平均气温9.7—12.7℃,霜期长达131—270天。为了适应这种气候及农业生产定居的需要,普米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了“木楞房”这种建筑。据他们的古歌“创世歌”所说:这是他们的祖先由喜鹊筑巢中学到的。
普米族往往同一氏族结成一个村寨,一般有二、三十户至四、五十户。民居依山就势而建,布局自由灵活,房屋旁建有高大的晾晒粮食的晾架,形成自己的特色。
普米族大多为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只有宁蒗县永宁地区有少数母系氏族家庭)。每当儿子达到结婚年龄,父母就为他建盖新房,结婚后分出去居住。这种房屋一般由住房、仓房、灶房、畜厩等部份组成一个院落,房屋之间并不联接。有的有围墙,有的没有。院落的房屋一般呈:[email protected]L型和□型布局。房屋有两种形式:
(1)单层木楞房,这种房子比较简单,毛石墙基,无窗,室内光线很暗。
(2)二层有前廊的木楞房,一般为三开间,有的在底层加厦,廊上加有栏干,变化较多。这些木楞房一般不加彩饰,这与经济条件有关,也和1949年以前,土司不准平民粉墙的限制有关。
由于普米族信奉原始宗教“韩归教”,崇拜“巴丁拉木女神”(即母虎神),也有着浓厚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习俗,因此在房屋内部的陈设上就有一些独特的反映。如:正房中央有一棵大方柱,称为“三玛娃”(汉语称为“擎天柱”)。这是普米族家神的像征,也是神灵所在的地方,所以普米族少年的成丁礼要在“三玛娃”旁举行。靠正门的右方砌有火塘。床在火塘两侧,分男左女右放置,也有呈L[email protected],称为“锅庄”,这里是家庭炊事和待客的地方,也是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场所,可以说是家庭活动的中心。正房锅庄的正上方设有一个供奉祖先的神龛,龛中有一块嵌有“海螺”、“珠宝”和“花草”等图形的圆锥形泥塑的牌子,安置于莲花座上。这就是锅庄神的象征,称为“宗巴拉”。因为普米族崇拜祖先,认为祖先有三个魂:
一个在罐罐山(埋骨灰的山),一个在锅庄附近,一个在木里以北的大雪山,所以“锅庄”是普米家庭的主要祭祀对象。每日三餐要由家长进行简单的祭祀,每逢节日、婚、丧等大事就要进行隆重的祭祀,统称为“祭祖”,也叫“祭锅庄”。有的普米族人家,正房火塘的正上方置一条石,称为“括鲁”,又称“锅庄石”,也是普米族家庭主要的祭祀对象,因为传说:在天地初分时,天降女神“吉泽乍玛”住在石洞中,与洞边的石头“窝巴”成亲,以后生育了众多子女,才繁衍出今天的人类,所以“括鲁”就是人类男女始祖的化身或象征,须要供奉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全家朝夕活动聚会的火塘边,以便随时祭祀。每当家中老人去世、就在“括鲁”上画一符号,以象征死者的归宿。
另一种传说是:古代普米人居住于西北大草原上,因为在受到外族的劫掠时,普米人的祖先受到昆仑山的保护而幸存下来,可是不得不向西南迁徙,为了不忘昆仓山救命之恩,人们检了几片崖石放进装有亲人骨殖的羊皮袋里,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地方。到了宁蒗以后,骨殖和石片已成一体分不开了,所以把它供在火塘边上(注:《庄子集解》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2页“缮性”。)。除此之外, 普米族认为牛羊头颅能辟邪,膀胱能防水,从前就有把牛羊头颅挂在室外,猪膀胱挂在室内的习俗。这也是一种装饰,也有着财富象征的寓意。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宗教对少数民族建筑和室内陈设布置的影响。
宁蒗县永宁地区的纳西族摩梭支系至今仍残留着母系制遗俗,他们井干式的建筑也有自己的特色。它一般为四合院:由正房、东西厢房和门楼组成。正房称为“一梅”,是家庭集体居住的房屋、也是炊事和议事的场所。西厢房为经楼,称为“喀拉意”,上层住喇嘛,供佛像,下层贮柴草。门楼和厢房也为两层的楼房,称为“尼扎意”,上层是客房,称为“花骨”,供成年妇女和她们的“阿夏”居住,下层为畜厩。这些房屋均为歇山式人字坡屋顶,坡度比较平缓。正房的屋顶上装有辟邪和防火的三齿叉和净水瓶,门楣上挂有三类辟邪物:(1)虎和鹰的画像;(2)弓箭、斧锯、长刀等武器和工具;(3)蜂房、熊爪、鸡蛋壳、羊角等等。正房的平面布局分为五个部份:主室、前廊、上室、下室和后室。
一进正门为一宽阔的前廊,左侧通往隔为内外两间的上室,内间放置家具,外间有火塘取暖,是老年男子的住处,前廊右侧为下室,是饲料加工的地方,置有石磨、碓、锅等等工具。正房后面为后室,也称后仓。主室呈长方形,是家长、老年妇女、未婚少年和孩子公共的住处,也是炊事的地方。主室内有两棵中柱,左侧为男柱,“瓦杜梅”,右侧为女柱“攸杜梅”,柱上刻有槽以作上暗楼的踏脚。主室右侧的墙上供有灶神“詹巴拉”,其下的灶,只有在节日才使用。往里是一个用石砌成的火塘,称为“下火塘”上面放铁三角架或三块石头,这是日常炊事的地方。摩梭人的这种木楞房也是个母系家族的“大房子”,在形式上与基诺族、德昂族等父系家族的大房子是不同的。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
风车日的来源风车日是荷兰的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举行。荷兰地势低洼,经常受北海海风的影响,海水倒灌入江河,泛滥成灾。荷兰人为了与海水作斗争,就利用风车排水,变沧海为良田。荷兰由此而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