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一位女神,名叫赫拉(Hera),她是天帝宙斯的妻子,都称她为天后。这位很有威仪的女神,主管人间婚姻和繁衍子孙的大事,她的古代造型是:头戴后冠,身穿艳丽的礼服,有时披上轻纱。她右手拿着一根神权杖,上面饰有杜鹃的形象(那是宙斯追求她时,时常化成的小鸟),左手握着一只丰满多子的石榴。
在印度佛经故事中也有一位女神,名叫诃梨帝母。据传说这位女神生了一千个孩子。但是,她生性残暴,经常抢夺别人的子女吃。最后释迦牟尼不得不惩罚和教训她,把她最心爱的儿子藏了起来。她到处寻找自己的儿子,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样,她才懂得失去孩子的痛苦,从此彻底悔改,作了人间子女繁衍的保护神。诃梨帝母又称作“惶恐入谷鬼子母神”,她的造型是贴身偎依着攀扒着各种姿态的幼儿。不过,她最古老的形象,也是一位丰满善良的女人,左手怀抱一个幼儿,右手拿丰硕多子的大石榴。我国新疆的和田在20世纪初出土过这位女神的像;日本醍醐寺也收藏有13世纪的诃梨帝母女神画像,都是右手握着一枝对生石榴,顶端是一朵鲜艳的石榴花。
德国的一个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公元前575年的古希腊女神雕像。这座雕像并不是罗马时代的复制品,而是原作,20世纪初从希腊出土时,女神雕像包着坚实的铅皮。这显然是古希腊人为了避免与波斯的连年战火毁及女神,才埋藏在地下的。这件珍贵的女神雕像,右手拿着的也是石榴。还有,古波斯的女神雅娜希塔的手里,托着的是一个装石榴的钵。这位女神在波斯神话中,是一位专司人类丰穰多产的女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中,没有找到用石榴象征人类繁衍的痕迹,甚至古文字中也没有这个“榴”字。为什么呢?《博物志》等古文献的记载解开了这个谜。公元前139年,汉使张骞出使西域,到过波斯帝国以前的“安息国”,13年后返汉,曾带回安息国盛产的一种瘤状多子水果,取名“安石榴”,安石即安息,即帕提亚古国,因汉使到该国时正当阿萨息尔王朝,故“汉书”称安息国。安石是安息的音变,以后才简称石榴。陆机在《与弟云书》中说:“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也。”
张骞使西域,前十三年,后五年。《独异志》载:“汉张骞奉使大月氏,往返一亿三万里,得葡萄、涂林、安石榴,植之于中国”。《图经》载:“安石榴旧不著所出州土,或云本生西域。”《别录》记:石榴“人多植之,尤为外国所重“。《酉阳杂俎》也说:“大食勿斯离国石榴,重五六斤。”现代世界百科辞典上几乎都记载了石榴原产地在伊朗,甚至说是扎格罗斯山脉为集中产地,这里正是古代的安息国。上述材料足以证明,石榴是从公元前2世纪的古波斯传入中国的。古波斯的信仰习俗,也随着石榴的传播,向西方,自然很早就传入了希腊;向南方,传播到了印度;向东方,即由张骞一行开辟丝绸之路后,也传入中国。于是,石榴作为象征人口众多、子孙满堂的神果进入了中国习俗,直到今日。
公元6世纪的北齐,有一件载入史册的真人真事。安德王有一次到李妃娘家赴宴,李妃母亲宋氏就送给皇帝两个石榴。当时,皇帝和身边一些人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便把石榴扔掉了。这时,太子太傅魏收说:“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皇帝一听,很高兴,命令魏收赶快把石榴拿回来,同时赏赐了他美锦二匹,见《北齐书·魏收传》。可见当时我国北方已经有这种以石榴预祝子孙多的风习了。到了唐宋时期,宫廷内外与民间,互赠石榴祝愿多子多福之风就更盛行了。新中国成立前后,订婚时聘礼赠石榴或石榴花盆、婚礼中新娘衣藏石榴的风习在一些地方还流行。
那么,这种用多子的石榴象征子孙众多的现象,能在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广的地域流传不息,说明了什么呢?它们构成了怎样的类型?形成了怎样的稳定特点?它们又是怎样传播、保留、发展下来的呢?回答这些问题的专门科学,就是民俗学,所有这些传承文化的事象,都是民俗现象。
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中的多子石榴,是在口头上传播的。女神造型中的多子石榴、婚姻产育礼仪上的多子石榴是在祭祀、祈福等行为上传播的。石榴多子与人间多子多孙的联想、构思,又是属心理上的传播。通过口头、行为、心理的世代传袭,才形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祈求人丁兴旺、祝愿多子多孙多福寿的习俗类型之一。石榴象征多子的风习和我国各地流传的“枣、栗子”(早立子),“连招花”(连招贵子)等祝子孙繁衍的习俗汇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社会民俗中的一个传统:无限制地扩大发展直系血亲的家族。到了今天,这种习俗显然有了很大的改变。
从这一习俗中,可以看出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都有它们的民俗特点。民俗学正是研究这些事象的专门学科。在我国,研究这些现象的人和著述,古已有之。记录这些事象的人和资料就更多了。那时候多称之为民俗、民风、风俗、习俗、俚俗,对它的记录、研究也没有什么科学性和系统性。
民俗学,它的国际名称叫Folklore,首先在英国兴起。这个专有名称是一位名叫汤姆斯(W.J.Thoms)的英国考古学者,在1846年首先提出来的。它的含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众的学问”。这个名词,最初只是用来取代“民间旧俗”这一习惯称呼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越来越确定了它的科学概念。它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和口头故事、歌谣等;二是指研究民俗的科学理论。1878年,英国正式建立了民俗学会。自此以后,各国也都采用民俗学作为这一国际性学科的名称。
1922年,北京大学出版了《歌谣》周刊,在发刊词中最早采用了“民俗学”译名,把民俗学的研究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1927年,在广州中山大学成立了民俗学会。第二年,出版了《民俗》周刊、民俗丛书。从此,民俗学这个名词才随着民俗科学的兴起开始普及起来。
民俗学在早期,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甚至把着重点放在祭祀、禁忌等民间信仰方面。我们前面讲的石榴象征祈求多子多孙的意义,正是早期民俗学的着眼点。古希腊人怎样供奉天后赫拉?古波斯人怎样崇拜雅娜希塔女神?古印度人和后来信奉佛教的中国人、日本人怎样信仰诃梨帝母神?各国民间是怎样用石榴来祈求多子多孙?民俗调查和研究都只限于此。
后来,随着民俗学的发展,范围扩大了。不仅注意了信仰、仪礼,也注意了民间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风俗习惯。也就是说,不光注意了民间对石榴多子的信仰,同时也注意了民间栽培石榴和食用石榴的种种习俗;更进一步,民俗学还研究馈赠石榴的民间社会交往、石榴花在民间观赏的习俗,以及石榴在民间医疗中的入药习俗等。
比如,《齐民要术》这部古代民间经济生产的日用百科书,就较详细地记载了民间栽石榴法。它说:石榴的插枝压条法有两种,一种是竖枝,一种是横埋。竖枝是埋“一重土”再压“一重骨石”;横埋也必“安骨石于其中”。《便民图纂》也记载:石榴压条,“根边以石压之,则多生果”。在民间,栽石榴埋骨,有施磷钙肥的科学意义,放石有固根的作用。此外,民间花卉园艺栽培还有口头俗传,说“石榴、石榴,安石绪榴”,这正是“以石压之,则多生果”的又一依据。可是,这个依据又显然是对“安石榴”这个名称的误解,以讹传讹,把安石国(安息国)产的石榴,附会并引申出安放石块压枝条栽培方能多结水果的口头传说。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