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福建平和县县名的由来

南风未起2023-12-17

福建平和县县名的由来

县名是县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一个寓意深邃的县名,往往可以因其含文量而提升一个县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笔者因从事平和方志工作,也许是受到职业敏感的驱使,自然而然就对有关最初起“平和”县名的取义解释多加关注。

众所周知,平和置县是明代大儒王阳明在巡抚南赣、征剿贼寇之后,为彻底改变以往“乱乱相承”的恶性循环,谋求长治久安而奏请朝廷设立的。

正德十二年(1517年)五月十二日,王阳明在上请朝廷的第一份奏疏《添设清平县治疏》中,所起县名是“清平”,而非“平和”。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正德十三年(1518年)十月十五日,王阳明在《再议平和县治疏》中载明:“照得县名须因土俗, 本职奉委亲历诸巢,询知南靖县河头等乡,俱属平河社,以此议名平和县”,才依约定俗成之律,将县名起为“平和”。

从中可见,“平和”县名的最初起名之意是因为县治所在地名“平河”的谐音而得。用县治所在地的地名给新添设县份起名的做法,王阳明在之后给朝廷奏请设置江西省崇义县、广东省和平县的奏疏中还继续沿用,并始终得到朝廷的认可。王阳明在《立崇义县治疏》中载明:“及查得横水议建县治处所,原系上犹县崇义里,因地名县,亦为相应”;在《添设和平县治疏》中载明:“及照得建县之所,地名和平,因地名县,以为得宜”。也就是说,崇义县、和平县的起名,是因他们的县治所在地分别在崇义、和平。与平和县名的起法,如出一辙。因此,“县名须‘因地名县’的土俗”在当时是起县名的普遍方法。

然而,不少见诸报刊、书籍的文章却认为“平和”取义“寇平而人和”。 既然王阳明添设平和县时,“平和”县名最初并非取义“寇平而人和”,那为什么会有“寇平而人和”一说呢?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要解开个谜团,我认为,关键是要追溯“寇平而人和”的源头,也就是要了解究竟是何人最早提出“寇平而人和”的。

笔者查阅了现存于世最早的《平和县志》(清康熙21年版),在其卷一《舆地志》的《剏建》章节中描述“…守仁奏请割南靖、漳浦清宁、新安二里,以畀之,县名平和,谓寇平而人和也”。可见,平和”县名取义“寇平而人和”一说,早就有之,并非今日我辈所杜撰。

带着这个谜团,我翻阅了明正德万历癸丑(1613年) 闵梦得主修的《漳州府志》。因为此时,离平和置县不到100年,所记载的内容应更为详尽、丰富。在该志书卷一《舆地志上》的《建置沿革》章节中描述“…守仁为奏请于河头大洋陂地方开设县治,割南靖清宁、新安二里,以畀之,县名平和。马明衡县碑云,寇平而人和也”。在这里,我们已然可以了解到“寇平而人和”一说,乃出自明御史马明衡所撰写的《平和县碑记》:“天子可其奏,谓地广民顽,即若居南靖之半,分理得入,将寇平而人和”(见清康熙21年金镛主修的《平和县志》卷九)。

《平和县碑》是由王禄(号一溪,江西新城人。举人。明嘉靖五年十月至十一年八月担任平和知县,历时近五年之久)在知平和县期间所建造的,至今有近500年的历史,现已倾圮无存。《平和县碑》告知民众,拓兹新邑平和之艰辛,祈祷平和太和瑞气,兴旺发达。

马明衡是何许人也?为何请他撰写《平和县碑记》呢?马明衡,字子萃,莆田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嘉靖初官监察御史,初受业于王守仁,史称闽中有王氏学,自明衡始。黄宗羲在《明儒学案》更是声称“闽中自子莘以外,无著者焉”。也就是说,闽中阳明学者,除了马明衡、郑善夫被言及外,几乎是空白。《传习录》上卷中也有收录数条王阳明与他的问答语,如《与马子莘》。可见,马明衡不仅是阳明的早期弟子,而且是闽中王门的开创者之一。既然,平和县是王阳明奏请设立的,那么邀请闽中王门的代表人物马明衡撰写《平和县碑记》,就再合适不过了。

“平和:寇平而人和?”之谜自解而开。“寇平而人和”并非是王阳明起名“平和”县名的取义本源,而是王阳明门生马明衡对“平和”县名的理解诠释,更是知县王禄建造《平和县碑》的初衷——祷告上苍保佑平和县永离硝烟,太和瑞气。今天,平和大地处处呈现“自强不息生和气,厚德载物扬和风”的景象,这也许就是先贤圣哲心中所祈盼的“寇平而人和”。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