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秋季有许多别称,考其渊源,究其诗词,很有情趣。
我国最早诗集《诗经·王风·采葛》曰:“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意指时间长,一天不见犹如三年,形容思念殷切。由此,“三秋”便成了秋的别名。
古人还把农历的七、八、九三个月,分别称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有时也把第三个月,即九月叫“三秋”。唐王勃《滕王阁序》就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清代纳兰性德《与顾梁汾书》:“天清气朗,时值三秋。”
古人把秋季三个月90天,按10天为一秋,故称“九秋”。晋张协《七命》诗:“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飚。”唐陆畅《催妆五首》之一:“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台前。”
在农业生产上,农夫经过秋收、秋耕、秋种的辛勤劳作后,迎来了瓜果飘香、作物成熟的收获季节,自然是高兴的。所以,三国曹植《七启》诗中有“九秋之夕,为欢未央”之句,这个“九秋”就指秋季。
还有,南朝宋谢灵运《善哉行》中“三春燠敷,九秋萧索”、唐代杜甫《月》中“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唐代骆宾王《望月有所思》中“九秋凉风肃,千里月华开”等,其中的“九秋”皆指秋季。
按照五行学之说,古人把物体的属性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秋天属金;秋天又是收获季节,成熟谷物瓜果呈现一派金黄,故称“金秋”,“金天”或“金素”。如《汉书·五行志》曰:“金,西方,万物既成,杀气之始也。”
唐代王维《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诗:“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
唐代陈子昂《送著作佐郞崔融等从梁王东征》诗:“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云“述职期阑暑,理棹变金素。”李善注解说:“金素,秋也。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按五色学,秋色为白,秋又是收获储藏季节,故秋称之为白藏。梁元帝《篡要》:“秋曰白藏,亦曰收成。”有“白藏”注解曰:“气白而收藏万物。”《尔雅.释天》:“秋为白藏。”
古人认为,秋天的颜色为五色(青赤白黑黄),因此秋季有了“白藏”的别名;因白色亦可称素色,于是又有了“金素”“素秋”之称。唐代魏征《五郊乐章·白帝商音》曰:“白藏应节,天高气清,岁功既阜,庶类收成。”
杜甫《秋兴》曰:“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欧阳修《清商怨》曰:“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
到了深秋,庄稼收割完,原野空旷而明朗,天空澄澈而高远,心情简约而清爽,于是“清秋”便成了秋季的雅称。
晋代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唐代李贺《马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杜甫《宿府》诗:“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宋代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些,都是写清秋的诗词。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这是《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诗,秋中有愁,愁中有秋。古人心中,秋多是伤感季节,所以秋天还有愁苦味道的劲秋、悲秋之别称。
晋朝陆机《文赋》有诗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杜甫《登高》亦诗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汉刘桢《赠五宫中郎将》诗:“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汉班捷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古代以九为金的成数(成数,泛指比率),秋属金且气和,所以称秋季为“九和”。《管子·幼官》:“九和时节,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音。”尹知章注:“金成数九,金气和,君则顺时节而布政。”
秋属金而色白,秋天又称素秋、素律、素节。晋朝潘正修有诗:“予登素秋,子登青春。”杜甫《秋兴》:“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欧阳修《清商怨》:“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前蜀韦庄《三用韵》“素律初回驭,商飙暗触襟。”欧阳修《水谷夜行寄苏子美》诗:“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
古以五音(宫商角徵羽)配合四时,商为秋。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秋故名商秋。晋潘尼《安石榴赋》:“商秋授气,收毕敛实。”晋陆机《行思赋》:“商秋肃其发节,玄云霈而垂阴。”杜甫《七月三日戏呈元二十一曹长》诗:“今兹商用事,余热亦已末。”何晏《景福殿赋》中有“结实商秋,敷华青春。”意为秋天结实,春天开花。马祖常《秋夜》:“素商凄清扬微风,草根知秋有鸣蛩。”
天高气爽的季节,指秋天。南朝谢月兆有诗云:“渊情协爽节,咏言兴德音。”爽节亦指重阳节。唐李适有诗曰:“爽节在重九,物华新雨馀。”
《尔雅·释天》:“秋为旻天。”如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秋岸澄夕阴,火旻团朝露。”夕阴,傍晚阴晦的气象;火,心星,初秋时西流隐没,故为秋候。
“九旻”“西旻”“西陆”“西颢”也是秋季的别称。如唐代韩鄂《岁华纪丽·重阳》:“重阳佳辰,九旻暮月。”
秋季位在西方称吴,所以秋季又称“西旻”。如明代汤显祖《彪赋》:“夫何山中之一兽兮,受猛质于西旻。”
“秋入江湖暗,风生草树悲”。秋天是肃杀无情的,所以秋季又称“凄辰”“凄序”“萧辰”。
北周庚信《和颖川公秋夜》诗曾经叹曰“叶黄凄序变”。
唐代岑参《暮秋山行》诗:“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