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河南洛阳的七处古迹(记录着千年历史)(2)

曼辞氏2023-11-19

4、王黑子楼:“财神”筑墙 抵抗“李闯王”

王黑子楼又名望京楼,位于新安县仓头镇孙都村,为明末当地丝绸富商王黑子所建,现仅存楼基和门洞。楼基长22.5米,宽21.5米,高约15米;底部以大条石垒砌,8米以上以大青砖砌筑;墙厚约1米,以石灰、糯米汁砌筑,中填黄土。楼基底部北侧有一拱形门洞,为居民日常行走的通道。

王黑子本名王应成,其先祖王安道为避战乱,从山西迁徙至新安县。经过数世经商,至王黑子的父亲王尚仁时,王家产业已颇具规模。

王应成主要经营丝绸业,他在汉口开办有大型纺织厂。据王氏宗谱记载,王应成因捐巨资被万历皇帝封为保国财主,授光禄寺署正(正六品)。今天山西、湖北、河南等地的很多人都说王黑子是“活财神”,颇能说明他在当时的影响。

新安县文物局有关专家考证楼顶遗迹及残留楼基后称,王黑子楼应是一座为防盗匪、战乱而建的碉堡式建筑,防御对象主要是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楼顶部原有许多精舍和机关,能够存储钱、粮等物,一旦起义军进攻,楼内的人有粮有水,可以照常生活。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高迎祥、李自成趁黄河结冰渡河南下,新安县北部的富绅、大户首先遭到重创。在明朝的号召下,王黑子筑寨防御起义军。崇祯十四年腊月,李自成攻陷宜阳、新安、偃师等地,终于对洛阳形成了包围之势。

李自成起义军进入孙都时,王氏家族早已逃尽,据《王氏宗谱》记载,除过一个未来得及逃走的小孩,整个村子空无一人。李自成在孙都前后驻扎了28天,临走时纵火烧毁了村庄。直到满清入关,天下平定,才有小部分王氏后裔陆续回到故里。从此,王氏家族一蹶不振,直到晚清时,才又重新出现生机。

地址:洛阳市新安县仓头镇孙都村

5、李庄碉楼:日军撬了块石头带走了

李庄碉楼位于汝阳县上店镇李庄村,为民国时期建筑,现仅存李家炮楼和阎家炮楼。

李家炮楼坐西朝东,东西长4.6米,南北宽4.4米,建筑面积20.24平方米,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高9米。东面面壁底层建有高3.6米、宽2.3米的青砖拱券门口;7米高处中央镶嵌有雕刻着“迎曦”二字的石匾,左右建有两个对称的20厘米见方炮眼;8.5米高处建有一个边长为35厘米的正六边形观望孔;右边建有一个边长10厘米见方的炮眼;房顶为青瓦硬山顶。

阎家炮楼

阎家炮楼坐西朝东,东西长4.7米,南北宽4.7米,建筑面积22.09平方米,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高8米。东面面壁底层建有高2.85米、宽2.42米的青砖拱券门口;6.5米高处中央镶嵌有雕刻着“凝祥”二字的石匾,正上方建有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六边形观望孔,左右对称有两个长方形炮眼;房顶为青瓦硬山顶。

支撑两座炮楼的石柱子很特别,呈灰白色,上面满是大大小小的孔,很像发糕。村民说,这种石头叫玛古石,只有附近的一条沟里有,别处没有。玛古石刚挖出来的时候是软的,用斧子砍成形后,越放越硬,“砌墙结实着呢”。

两座炮楼的石匾上均刻有小字“民国念(廿)九年二月立”,表明两座炮楼建于1940年,当时的汝阳县土豪劣绅横行,盗匪作乱,两座炮楼主要用于防盗防匪。

除了防盗防匪,还兼具防日寇功能。1944年5月,日军侵占汝阳县城,然后向西向南继续进犯,途中就从李庄的炮楼下经过。听老人说,日军从炮楼下过,看见玛古石,估计以前没见过,觉得是宝贝,就撬了一块带走了。

地址:洛阳市汝阳县上店镇李庄

6、洛宁魁星楼:半截入到天里头

在洛宁县城老城的东南角,有一座魁星楼,造型独特别致。

据传,魁星是主管科考的文曲星,所以为科举时代的读书人虔心奉祀。魁星楼高约18.2米。楼基为砖砌长方形高台,长13.1米,宽12.4米,高3.2米;北面有砖砌台阶可供登临;周围有回檐走廊,木雕细致精美,挑檐四角上翘,凌空欲飞;正面小门上有一副砖刻对联“人能为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横批是“文光普照”。

魁星楼第二层和第三层都是八面棱柱体,每层高约3米,东西南北楼面墙上各有一个小拱门。第二层正面小门两侧砖面上刻有对联“肇启斯文盛,崇封祀典隆”,横批是“佑我后人”。第三层正面小门两侧砖面上雕刻着“金鳌辉紫霭,银管点青云”,横批是“聚魁楼”;东面门额上刻着“射斗牛”三个字;西面门额上刻着“凌霄汉”三个字。楼顶为砖砌八面棱锥体封顶。

魁星楼始建于宋代,历宋、元,虽然几经修葺,但还是坍塌了。直到明崇祯年间,时任县令才完成魁星楼复建。史料记载,复建的魁星楼“栌拱崚嶒,轮奂美矣”。至明末,魁星楼又一次毁于战乱,清顺治年间被重建。当地流行一句顺口溜“永宁有座魁星楼,半截入到天里头”,可见魁星楼之雄奇。

地址:洛阳市洛宁县城老城的东南角

7、会圣宫碑:中原第一碑

沿偃师市区到山化镇的公路到达寺沟村,继续沿蜿蜒小路往北,远远就能看到立在麦田中的一座巨大石碑,这就是会圣宫碑,相距数百米远处便是玉帝阁。

据史料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曾欲迁都洛阳,但未能如愿。他对故乡始终念念不忘,于是决定魂归故里,将皇陵区设在洛阳东部的偃师、巩县 (今巩义)一带,并从登封、巩县等4个县各划出一片区域设置永安县,将其作为安葬皇室成员的皇陵区和管理皇陵区的县治。到宋仁宗时,永安县已有4座皇陵。公元1030年,宋仁宗决定在皇陵区修建一座行宫,作为祭陵奉先之所兼陵区的管理中心, 并于当年动工。4年后工程竣工,这就是著名的会圣宫。会圣宫碑即为记载此事而立。

会圣宫碑有“中原第一碑”之称。此碑通高9.2米,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为螭(chī)首,螭是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其上雕六龙盘绕,篆刻该碑全称“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碑铭”;碑身的文字为楷书,全文3024字,记述了会圣宫及周边山川地理,以及北宋太平盛世气象;碑座是一只驮负碑身的巨大赑屃(bì xì),赑屃也是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上有海水纹图浮雕。

玉帝阁在会圣宫碑西南数百米处,据偃师文物部门考证,玉帝阁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清代重建。玉帝阁呈空心正四棱台,浑砖到顶,两层宝塔状。阁内梁下有匾额“天心金关”。二层四壁有明代人物画像,祥云红日衬托,人物为众多天神画像,神态栩栩如生,线条俊逸,色彩历数百年不褪。

地址:洛阳市偃师市区到山化镇的公路到达寺沟村,继续沿蜿蜒小路往北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