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东姚镇伯文村北山坳里,有一座明代石牌坊,这在《重修林县志·坊表》 中并没有记载。
伯文村位于东姚镇西北部。原名山则西村。据《创修兴国寺》碑文记载,在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前,这里就已成村,因地处孤山西侧,故名“山则西村”。
明宣德三年(1428),郝氏先祖郝天中从潞安府壶关县伯林村迁此,因村民多数姓郝,也称“郝家山西”。1943年,中共林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兼东姚区委书记张伯文同志在郝家山西村被反动组织孙真会杀害。为纪念张伯文烈士,1944年,林县政府决定将郝家山西改名伯文村。1968年,又在张伯文同志牺牲地修建纪念碑和纪念亭。
伯文村石牌坊位于村北的郝氏祖茔,坐北面南,为明代嘉靖年间修建。三间四柱式建筑。中门高2.14米,宽1.6米。两侧门高1.8米,宽0.98米,造型古朴,雕刻细腻壮观。基座由几块大石组成,四根立柱以八个抱鼓石和八块包柱板相夹持。柱间承以大额坊、立枋。大额坊南侧刻有“敕赐文林郎”几个大字,坊上刻有卷草纹和云纹。原来四柱上头有石狮子、宝瓶,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丢弃,现在的石狮子和宝瓶是1992年重新维修时复刻的。
据村人介绍,牌坊是为本村明代郝令建立的。郝令的父亲叫郝世昌,字道隆。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潞城县陈卿,纠众聚于青羊白果山起义。嘉靖六年(1527年),朝廷谕河南巡抚等合兵抚剿,命郝世昌率领熟悉山路的家丁二百余人参战。自出师至凯旋,三百余日,自费二千余金,屡立战功。朝廷封其一品服色,赐《大赉奇功》匾额旌表,清康熙时入林县忠义祠,载入《重修林县志》人物传。至第七世时还有位郝持,字敬之,即郝世昌之孙,明万历癸酉(1573年)举人,庚辰(1580年)进士,授直隶邢台知县,升南京行人司司副,转工部营缮司员外郎。丁内(父母的丧事)后不复出,受聘参与编纂《万历林县志》。善古文辞,工书法。当时,林县篆书石刻,多出其手。《重修林县志》收录其诗二首,《清代阜民池记》碑文一篇。
据《重修林县志·坊表》中记载,明清时林县的石坊修建,是以褒表功德,或于通衢,或于陵墓。建坊皆用青石,高二三丈不等,其美观者文字外雕以人物花卉,一坊之费动逾千金,盖奉旨建立得之为有财,故不惜穷极工巧。其中清代节孝坊12座,民国一座;清代赠中宪大夫坊一座。属于明代的孝子坊一座,副都御史坊一座,按察副使坊一座,太守坊一座。
河顺镇马家坟村的马卿墓前的副都御史坊和阳耳庄的杨家祖茔石坊,与伯文村的形制差不多,副都御史坊因修河顺铁路拆除,旧石多放置在马家坟村池边。阳耳庄驸马坟的牌坊也毁于六十年代。清代任村有三个牌坊也很有名,其中两座位于镇内大街,大街南边的牌坊位于苏家胡同西口,为四柱三楼式,此牌坊系为嘉庆戊辰进士魏兴仁之妻而立,魏进士字占鳌,名五魁。北牌坊位于供销社土产门市部之南,规格亦同于南牌坊,是做过湖南永州知府的张丞实为其祖母(张仲奇之妻)立的。不同的是,石柱石梁上雕刻各种人物、花卉等吉祥图案。另一座位于任村镇东栲栳山的张家坟,是为张丞实的祖父张镇川修建的,此坊刻工精良,为三坊之冠。坊上有狮子滚绣球的造型,狮子张牙舞爪,气势不凡;绣球分两层,外层图案鲜明,玲珑剔透,内含一石球,光滑圆润。石坊之外,尚有滚龙柱、仰天猴、石马石兽。前两座牌坊于1958年大跃进时被人用粗绳拽倒,修了街渠。后一座牌坊毁于1970年。
牌坊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又称牌楼,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由单排或多排立柱和横向额坊等构件组成的标志性开敞式建筑。实际上,牌坊较牌楼简单,上面没有斗拱或楼檐。习惯上,北方民间多称牌楼,南方不论有无楼檐都叫牌坊。
牌坊起源很早, 据《周礼》记载,周代居民的基层单位是“里闾”,唐代时改称“里闾”为“里坊”。“里坊”(里闾)制度要求城市布局为方格网式(棋盘式),每一格用地面积相等,每一块封闭的方格用地称为“里坊”,其四周都有封闭的坊墙包围,开有前后门,即坊门。坊门一般较高,有柱,有额,其上可以刻字做文章,此时牌坊的雏形已开始形成。当北宋取消“里坊制”之后,里坊门成为独立的坊门,宵禁的实际功能被取消了,而里坊门则演变为具有精神功能的里坊标志。独立的坊门从宋代开始,经元代和明清,其标志性和纪念功能不断增加,对于造型、构造和装饰的变革也日益精湛和精美。牌坊的类型繁多,从一开间到多开间,从一楼到多楼,平面及材料形式也不断组合变换。
牌坊的建筑作为社会的载体,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政治上,统治阶级旌表在政绩、科举、军功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政治需要;表彰在道德行为规范方面先进典型的人物,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需要;经济上,封建统治阶级建造牌坊是表达社会繁荣、经济发达的局面。牌坊建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宗教色彩和礼制纲常,从另一个侧面也记载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成为活的史书。
林县明清时期的这些古朴凝重、庄严肃穆、雄伟壮观、绚丽华美的牌楼,在历史的乡村文化建筑中,向世人讲述着悠久的思想文化和故事。
伯文村的明代石牌坊能够保存至今,给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实物材料。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