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经,是成武庙会中的一种民俗活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担经应当受到更多的重视。在南鲁集镇有这么一支担经队,用肩上的经挑,担起了这份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成武县位于鲁西南,属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带,秦时置县,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灿烂的文化。
“担经”是鲁西南人民在庙会期间,根据当地习俗而形成的一种以娱神、娱人、教人、诵经为内容,以歌舞表演、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历史上,成武县多庙会,庙会上常有年迈的妇女,肩上挑着担子,一头是进香的香火,一头为了平衡衬个东西,口中念念有词。后来被改成担子用一寸宽、五尺长的竹片制成,用布或绢制成莲花盆、大鲤鱼、花灯笼、花篮等饰物分衬两头,也有的用手托着莲花盆,一手拿一把彩扇,边舞边唱小曲,以招来看客,向进香人化缘求善,这种活动就是“担经”。
担经伴随着民间传统庙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宗教性特征。由担经人和民间艺人继承前人艺术,在综合群众实践基础上,通过流传、加工、润色,使其更具民间特色和鲜明的民间特征。担经是一种表演艺术,它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演唱的一些民歌、经歌、时令小调、戏曲、曲艺都具有较高的艺术特征。担经人的表演边唱边舞,形成舞蹈艺术的特征。山东民歌《包楞调》出自担经曲,其花腔俏丽泼辣,抒情句优美流畅,具有民间花腔的艺术特征。
《包楞调》现存的唱词是由一首诗组成的词句。这首诗是:晴空明镜,松峰凤鸣,星亭清静,景动风轻。诗的每个字组成四段词,共六十四段,歌词的格式严密:第一句末尾是白楞楞楞,第二句末尾是一点红,第三句是组诗中的字眼,第四句是紧包楞,歌词内容广泛:春夏秋冬、山水花草、名胜古迹、琴棋书画、君王贤士、格言哲理、乡土民情……犹如一副史诗画卷。
《包楞调》是在民间传唱的歌曲,由担经人和民间艺人不断更新、充实、完善,使其具有独特风格和浓郁、淳朴的乡土气息。具有明显的民间性特征;《包楞调》是具有民间花腔特色的歌曲,中间又揉进了抒情乐句,与头尾的花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装饰音和滑音运用的非常巧妙,强弱对比惟妙惟肖。花腔干净利落,特别是花腔中的1i和5的八度大跳,更反映出了民间的一种泼辣风情,旋律具有民间花腔的艺术特征。
《包楞调》又叫《包楞戏》,它的唱词很多,内容广泛,而且格式严密,曲调独具特色,自挖掘整理出来后,迅速传遍全国,成为中国民间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随着一些传统民俗及文化空间逐渐淡化,庙宇的减少,担经人也越来越少,担经表演艺术的活动阵地逐渐缩小,急需保护和传承。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