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曾是滇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雍政设府,乾隆置道,民国立署,历史上立有各种碑记。碑记承载着宁洱历史,诉说着宁洱历史文化的兴衰,碑碣文化成为宁洱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见证着这块土地的久远和沧桑。
学政孙人龙立,碑无存。据光绪《普洱府志》记载,雍正十年(1732)普洱就建有学宫。碑文大意是“普洱为极边重镇,人民生活仰给茶山,往往崇信巫鬼,未革夸风。为转化民俗,有赖文教,故建学宫”。此学宫命名为普阳书院,是普洱最早的书院。
新建普洱府宏远书院碑记 迤南道陈灿立,碑无存。据光绪《普洱府志》记载,1895年,陈灿奉命巡视迤南道,见普洱凤鸣书院(乾隆六十年1795建)湫隘尘嚣,甚为感慨,遂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与普洱知府陈春源、知县谢诗纯及绅士艾芳馨等倡捐并拨提公款,选城西莲花池畔作院址,将凤鸣书院旧址与守备署废址对调,添购附近民地而建。当年开工,次年八月落成,改名宏远书院。书院建筑体制崇闳,师生宿舍环列50余间,中间讲堂5间,其上设藏书阁,每一登临,游目澄怀,豁然开朗,门外有莲池,荷红柳翠,环境优美,利于诸生学习。又论及秦汉兴起,归本于学术之兴,说重修书院之重要。勉励诸生要“养成大器,德广功崇”。
宏远书院落成后,聘请晚清举人、云南才子陈度任宏远书院山长(校长),招收一县三厅(宁洱县、思茅厅、他朗厅、威远厅)高才生入院肄业。书院除学经、史、子、集科举必修之书外,还学哲学、经济、外语、数学、理学等新学科。1902年,定名为普洱府中学堂,成为云南省开设新学最早的一所中学。从宏远书院到普洱府中学堂,短短几年中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早期同盟会会员吕志伊、云南护国运动重要将领庚恩旸、留日学生赵璞山(赵家珍)和孙博夫、留欧学生、早期炮弹专家柳灿坤,后效力于普洱第四师范学校的左自箴等教育先行者皆出自此院。
雍正六十年(1795)立。位于勐先镇和平村东洒村民小组。碑顶横刻“永远遵守”,右起竖刻“为公禁,箐养树木,以厚水源,灌荫田亩事,凡东洒人户,共同约禁,各宜遵守,毋许越界砍伐树木,若有违禁不遵者,罚银三两,祭神公费,箐中育树,前止秧田,后至山梁止;箐右育树,前至神庙,后至山冈止;箐左育树,齐界石内止;乾隆六十年二月初一”,记载“护林公约。”
勐先护林约禁碑,生动纪录了历史上人们护林的风俗和当地乡规民约的动态发展脉络,见证了前人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的强烈意识。作为一种民间习惯法的文本,“护林约禁碑”把自我约束、民间道德监督、经济制裁等手段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实际情况一事一议,甚至连禁伐的范围、禁止原因以及奖惩办法,都有了明确的规定标准,执行起来更有规范化和可操作性。“护林约禁碑”催生新的环保价值,给后人做出了榜样。
宣统三年(1911)八月立。现存放于杨丽坤故居。九十年代初发现。此碑因使用过久,碑文无存,很难考证其中原由。碑正面右起并列竖刻:“钦命花翎二品衔署理云南迤南兵备道普防营务处无署普总镇统领普防巡防队各营无带第一营云帆杜大人德(政纪念)”,中起竖刻:“去思碑”,左起并列竖刻:“磨黑井灶商绅耆士庻等公 大清宣统三年八月中浣榖(旦立)”。磨黑“去思碑”,根据原文字意,应是磨黑盐井灶家、盐商绅士为二品武官杜大人立的“功德碑”,时间为1911年8月中旬谷旦立。磨黑因产盐而得名,因盐而兴旺发展。自汉朝开始开采盐井,清雍政三年(1725)前后,开采规模迅速扩大,各类官、贾、马帮汇集磨黑,形成了热闹的盐市,古镇歌舞升平,一度繁华。
磨黑“去思碑”,隐约表露出了杜大人当时管理磨黑深得民心,为盐井灶家、盐商绅士“保驾护航”的功绩。尽管如此,它见证了磨黑开井制盐的历史,值得我们研究和考证。去思碑源于唐朝,兴于宋朝,是为德政官吏而立的纪念碑,有“功过是非评说”之意。但后来流行泛滥,成为当年流行的官场风气,去思碑只是官员自我标榜、民众献媚权贵的结果,并不是真的“恩德在民”。去思碑的泛滥,糜财累民,大概也算是当年的“面子工程”。
民国27年(1938)农历三月下旬,邑人赵凤来撰文,赵凤歧书。碑无存。1993年《普洱县志》记载,碑文大意:宁洱自雍正改流,为南疆重镇,设殖边督办为边政之总汇,并沿用普洱镇署为治事之所。原署建于雍正八年,后经兵燹及地震毁坏,虽经修复旧观,又年久失修。今督座宾川杨公持节南来,见署所颓敝,不可再用,与官员绅耆商议,筹款修建。委宁洱县长苏品淦,署内科长柳灿坤,经理主任彭嘉宾,邑绅赵永祥、刘存仁、包盛举等组成建筑委员会,负责修建事宜。在内院东厢原址修建大楼一幢。
民国26年(1937)开工,次年建成,公颜之命殖边楼。共享银币9251元。碑文论及建殖边楼是以开发边疆,充实国防为重任。安内攘外,功成政举,则可使边民安居乐业。普洱殖边楼实质是国民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建立的专政工具,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其阶级的根本利益。
民国32年(1943),云南省立普洱中学校长柳纯撰文并书。民国2年(1902),创办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今普洱中学),举行建校30周年活动,为创办人赵璞仙先生立纪念碑。历经沧桑,碑残字缺。1985年,因编修教育志,魏文乾补缺125字。现存普洱中学。碑文记述赵璞仙(家珍)留日学习,民国元年回国,奉命回普洱开办四师及其办学功绩。
刚解放的宁洱,百废待兴,民族矛盾十分突出。境外的国民党残匪,不断入境扰乱;境内的地霸武装频频发动武装叛乱,新生的人民政权受到极大威胁。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为实现民族团结、消除民族隔阂,巩固边防,1950年8月,宁洱专区按照中央指示,动员组织43名民族头人及代表参加西南各民族代表团晋京观礼。由于宁洱刚解放,少数民族头人对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很不了解,加之受境内外国民党残匪和地霸的挑拨,认为这是共产党的一场骗局,去北京后就会被杀头。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宁洱专区党政军领导,对少数民族代表作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最终与民族头人(代表)订立保证、押人质的方式,组成43人代表团走出边疆,晋京观礼,并受到毛主席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代表团回宁洱后,受国庆观礼及所见所闻的鼓舞,1950年12月27日,在红场召开了宁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全区15个县26个民族﹙含支系﹚的480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的中心是进一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和动员各民族人民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会议代表汇聚一堂,共商民族团结大事。
1951年元旦,宁洱区党政军领导和26种民族代表,按照佤族习俗,在宁洱红场举行剽牛、喝咒水仪式,共同立下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原文是:“我们卄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的各族同胞慎重地在此举行了剽牛、喝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48名代表分别以傣文、拉祜拼音文、汉文在碑上签名。1993年,民族团结誓词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民族团结园被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6月10日,民族团结誓词碑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并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