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帝陵又称“颛顼帝喾陵”(zhuān xū dì kù líng),民间称“高王庙”,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高阳氏颛顼”和“高辛氏帝喾”的陵墓。
二帝陵东距濮阳15公里,西距安阳90公里,南距新乡110公里,距郑州200公里,位于内黄县东南30公里的三杨庄村西,濮鹤高速从陵前穿过,属人文风景旅游区。该陵墓占地350余亩,南北长2050米,东西宽1060米。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是传说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河南内黄颛琐帝喾二帝陵(摄影:大树和粒粒)
史料记载二帝陵修建于汉代,唐太和四年(830)建庙,宋乾德六年(968)年修,金大定七年(1167)重修,划归滑县。元代后又多次修葺,建筑宏伟,古朴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是著名的《滑县志》十二景之一“鲋岭松秋”。历朝历代祭祀不绝,宋代以后列为定制。1949年时划入内黄县。史料记载的二帝葬于“鲋山之阳”,说的就是这里。
因地处黄河古道,豪华的二帝陵因清末宣统年间一场风沙南迁而掩埋于沙丘之中,地面仅存石碑两通。清末逐渐被黄沙湮没。直到1986年清沙时才得以重见天日。现在里面的建筑大部分是重新修缮的,只有原来的山门和里面的陵墓及墓碑是原来的。
经1986年初步调查,陵墓计有大殿五间,前有长廊,殿内有明清石碑41通。殿前两侧各有配房三间。大殿后200余米,为陵墓围墙,东西长165米,南北宽66米,呈长方形,为元代砖砌建造。另有不少汉唐建筑遗物,占地300亩以上。
颛琐帝喾二帝像
颛顼陵和帝喾陵同在一个陵区,同在陵区北端。颛顼陵在东,帝喾陵在西。经考古发现有御桥、御路、宋井、山门、棂星门、庙院、寝殿、享殿基址和汉建元修陵墓、165块御祭碑碣及纵横其间的甬道,还在殿院两侧清出汉砖路及唐、宋墙基、唐朝柱础,在陵墓前清出仰韶、龙山文化陶片。陵墓四周有护陵墙,颛顼陵南墙上嵌有元、清两面块标志碑,碑中央分别书有盈尺大字“颛顼帝陵”、“颛顼陵”。
1986年,对陵墓区和祭祀区进行清沙,元、明、清历代165通御祭碑碣展现于世人面前,出土碑碣之多为我国帝陵之首。顺中轴线发现御桥、山门、祭拜大殿、陵冢等主体建筑遗迹,唐至清代建筑基址12处。景区占地23.3万平方米,由朝觐祭拜区、碑林区、休闲区、森林公园区组成,建有山门、棂星门、祭拜大殿、东、西配殿、碑廊、井亭等建筑,元、明、清各代数条甬道纵横其间。颛顼陵冢居东,帝喾陵冢居西,两冢并峙,在帝王陵寝中极为罕见。
2002年再度清沙时,在陵墓北边发现汉墓群。2003年清沙,在山门西侧清出数块石碑,山门至祭祀庙院之间清出弧形古残墙,及祭祀庙院能往陵区的数甬道。3月份,帝喾陵护陵墙被发现,镶嵌在护陵前墙的明嘉靖七年的“帝喾陵”标志碑也随之面世。
河南内黄颛琐帝喾二帝陵(摄影:伊犁河_d89)
相传,颛顼是五帝中的第二个帝王,因最初建侯国于河南杞县的高阳,故号为高阳氏。颛顼自幼才智超人,12岁时就学习政事,15岁辅佐帝政,20岁即位,在位78年,享年98岁。据《史记》记载,颛顼时期的疆域北至冀北、辽南一带,南达广东、广西,西接甘肃,东临大海,整个中国的东部,基本上都在颛顼帝掌控之中。颛顼帝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如果说皇帝为华夏疆域的一统作出了贡献,那么,颛顼则长于内部治理,完成了华夏文化的统一大业。从颛顼开始,华夏开始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发展部落联盟,整顿社会秩序,促使宗教进化,民安其生。
颛顼帝改革了巫术与祭祀。上古时期,巫术、占卜泛滥成灾,而占卜结果往往相互矛盾,严重影响了部族之间的统一和部众的团结。尤其在九黎地区,这种状况更加突出,甚至达到了“民神杂糅,家为巫史,民渎齐盟,灾祸荐臻”的地步。为此,颛顼帝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除保留了经国家批准的宗教机构、场所、人员外,下令在民间禁绝巫教。九黎的上层贵族拒不执行中央命令,颛顼帝毅然采取强硬手段,出兵九黎,打了一场历时一年多的中原、蜀地之战,最终以颛顼帝达成中原与蜀地的统一而告终。
河南内黄颛琐帝喾二帝陵百姓寻根堂(摄影:伊犁河_d89)
颛顼帝还是一位天文历法家。他根据进步的天文观察和测算,以初春元月一日黎明之时为立春,以此类推,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基本上吻合了自然规律,对农林牧业的生产祈祷了科学的知指导作用。上古时候,天文历法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头等大事,有历法,天下才能民有所循,互通有无,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因此,后人又把颛顼帝推戴为“历宗”。
颛顼帝的一个重大政治举措是创制了九州,中国首次有了自己的版图和行政区划。据史料记载,中国九州的建置始于颛顼。黄帝时期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蚩尤部族一大部分退据于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并长期独立,形成了于皇帝部族对峙的局面。直到颛顼时期,才实现了华夏部族于蚩尤后裔九黎的真正统一。在一统的大好形势下,颛顼又趁热打铁,决定对中国区域建置进行明确规划,确定了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区域。至此,华夏泱泱大国已雏形初现,“日月所照,莫不砥属。”颛顼还创作了九州中国的第一首“国歌”《承云》。据说颛顼闻听风雨雷电之声,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乃命乐官作乐,效八方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
当代史学家徐旭生称赞颛顼“大胆改革,是一位有革新能力的大人物”。他虽没有黄帝的显赫战功,却以他安邦治国的雄才大略声名洋溢。
帝喾是五帝中的第三个帝王。帝喾15岁开始帮助叔叔颛顼治理天下,30岁登帝位。帝喾称帝70年,105岁时去世。因为在辛地(今商丘县南高辛里)开基,故号称高辛氏。帝喾行政大公无私,有明察善恶的能力。他在位时虽然不像黄帝、颛顼那样有许多重大发明和建树,但他严于律己,尤其以诚信著称,同样是一位万民诚服的帝王。
河南内黄颛琐帝喾二帝陵(摄影:天光沐风)
帝喾能更加科学的掌握日、月、星三辰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掌握了观察时间、区分节令的有效方法。帝喾最有名的是“高辛氏女嫁般瓠(音hu,三声)犬”的传说。据说当时犬房王发动叛乱,帝喾布告全国,若有人把房王人头取来,愿意把公主嫁给他。他的大臣都惧怕房王的势力,不敢拿生命去冒险。而有一个普通的,头状如狗头的人名叫般瓠,以自己的勇猛取下了房王首级,帝喾当即履行诺言,将公主嫁于此人,一时被天小人传为美谈。
帝喾还是金、银、铜、铁、铅的发现者。据说当时各种金属还处于混而为一的状态,帝喾命人开矿冶炼,并首次使金属货币成为流通货币的主要形式。
颛顼帝喾陵祭祀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民间传统祭祀活动就经久不衰,尤其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传说颛顼诞辰之日,广大群众千里迢迢汇集帝陵,焚香拜祖,祈福纳祥,热闹非凡。各种民间文艺表演荟萃,传统名优小吃溢香,商贸活动丰富,文化交流广泛。由此演变的内黄高王庙古庙会久负盛名,影响巨大,已成为内黄、乃至豫北地区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自2002年起,安阳市人民政府、内黄县人民政府缅怀始祖功德,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在农历三月十八颛顼诞辰古庙会的基础上,开始举办祭祖节,公祭颛顼帝喾二帝,并形成定制。
目前,前来寻根祭祖的华人华侨逐年增加,颛顼帝喾陵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
河南内黄颛琐帝喾二帝陵(摄影:天光沐风)
内黄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辖6镇11乡531个行政村,总面积1161平方公里,人口67万。
内黄是黄河故道,因黄河而得名。追溯至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河南境内迁移,完成了史记中记载的第一次改道。黄河流经内黄于禹河,留下一黄水大洼,史称黄泽、黄沟。《内黄县志》记载:黄泽在县西北、泽广数十里,环之以堤。公元前198年,内黄设县,隶属魏郡。内黄设县两千多年从未改名换姓,她维系的是黄河的古老和生生不息。
内黄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华夏始祖颛顼、帝喾二帝和商中宗太戊均建都于内黄,是楚霸王“破釜沉舟”夺军救赵的古战场,是冉魏皇帝冉闵、唐朝大诗人沈诠期的故里,是民族英雄岳飞青少年生活居住的地方。境内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众多。二帝陵等旅游景区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至。
内黄具有稳固的农业基础。内黄地势平坦,沃野千里,是国家棉花、小麦、花生、山绵羊生产基地县。红枣、苹果享誉中外,枣林30万亩,年产6万吨,产量、面积均居全国县级之首,素有“枣乡”之称。是豫北第一个获得国家铜奖的平原绿化县。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