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地处关中平原东部。背踞渭北高原,南濒华岳峻岭、东扼黄河天险,西锁京畿关隘;黄河、洛河与渭河三水形胜,平川、沙洲和台原相间其中。自古以来,就是富庶安居的天下粮仓和兵家争衡的战略重地。早在二十万年前,就有勤劳智慧的先民在这片沃土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留下许多人文美景。
位于大荔县境黄河西岸,秦称大庆渡,晋称蒲津渡。
东周厉王二年(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他的几个儿子争位,国内大乱。公子夷吾以晋之河西土地贿于秦国,秦穆公帮助他回国立为惠公。后来,晋惠公背约不予秦地,秦穆公起兵攻晋。韩原一战,晋军大败。秦穆公乘机渡河,兵入晋地,俘晋惠公,晋遂献河西地于秦。公元前640年,秦穆公灭芮取莘,尽占河西,称雄霸业。后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娶秦穆公之女为妻,秦支持帮助他由赵渡过黄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由此秦晋结好,晋文公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就了晋之春秋霸业。
公元前625 年“秦伯伐晋”,秦大将、帮助秦穆公成就霸业的功臣百里奚之子孟明率兵出征。孟明曾在秦穆公33年(公元前627)奉命率师袭郑,回师经崤山(今河南三门峡东南)时,为晋所袭,兵败被俘,旋被释回,仍为秦穆公所重用。再度率师伐晋,又败。这次孟明整顿军纪,“济河焚舟”,逼晋割让大片河西之地,秦兵凯旋返回河西,在蒲津渡口缟赏三军,大庆东征之胜,史称“孟明焚舟以报晋”。后历汉、唐至元、明,凡秦晋间兵事,往往济自该渡,为战守必争之地。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以后,黄河岸因水患而“连岁崩徙,船只漂没无存,渡渐废”。《平民县志》评论说:“唐之蒲津桥渡,密迩京师,昼则船樯林立,夜则灯火万点,其繁盛景象概可想见。今则芦荻满目,波浪惊心,败堵颓垣,荒凉一片,顾瞻黄河不胜今昔之感。
蒲津桥遗址对面是大荔县的鲁安乡,以东岸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而得名。
战国时,秦为进攻韩、赵、魏诸国,在蒲津两次造桥。《春秋后传》记:“秦昭襄王二十年(前287),始作浮桥于河”,万里黄河建桥渡河便始于此。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假以晋国内乱大举于兵东进,夺晋河西域地后,又率兵架河桥东渡黄河直逼晋国都城,大获全胜。河桥乃舟船相联,时称“浮梁“。西魏大统三年(537)春,东魏寇龙门,屯军蒲阪,造三道浮桥渡河”。唐杜佑在《通典》中记载:“桥自后魏讫唐初,皆横亘百丈,连舰千艘。”唐玄宗《早渡蒲关诗》说:“地险关愈壮”。唐开元九年(721)修建蒲津舟桥,与河阳桥、太阳桥并称“黄河三桥”。《方舆汇编.职方典》载:“唐开元二十年铸八牛,东西岸各四牛,以铁人策之,其牛并铁柱入地丈余,前后铁柱三十六,铁山四,夹两岸以维舟梁”。形成“一桥控三城——蒲州、中单、朝邑。”但自北宋以后时犹时坏,渐趋衰落。
魏武候十二年(前385)魏乘秦内乱,拜吴起为大将,西渡蒲津,尽夺秦之河西地,在临晋城东(今县境东)黄河西岸设临晋关,西扼蒲津渡。并自华县过渭水,沿洛河东岸北上筑魏长城,以御强秦,今县境北部铁镰山上仍有长城遗址犹存。秦惠文王八年(前330)魏因连战失利,尽献河西地于秦,临晋关复属秦。公元前205年,刘邦既定关中,自此关经蒲津渡以下河内。后,汉武帝改名蒲津关。唐玄宗《早渡蒲关诗》说:“地险关愈壮”。说明了当时蒲津关的盛况。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河溢、陷连堤,溢入城,关漫于河中,乃置新关于黄河西岸。大中祥符四年(1011),改蒲津关为大庆关。明成化年间,黄河在大庆关以南偏西流,但大庆关仍在河西,到了明万历年间,大庆关以北的一段黄河改道偏西南流,直通原朝邑县城,大庆关遂被隔在河东,1934年又回到河西。此道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
春秋周平王末年(前720),少数民族“大荔戎”部落沿洛河川道进入古恫国境地,直至黄河西岸,筑王城,立国号,称“大荔戎国”。王城就是大荔戎国戎王之城,开创了万里黄河之上筑城御敌之始。据《金和志》记载:“大荔戎国今朝邑县东三十步故王城是也”。《寰宇记》载:“朝邑县东有王城,盖大荔戎王之城”。《朝邑后志》载:“大荔戎国据东地称王筑城而居,故名王城。”秦厉共公十六年(前461),堑河旁,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并筑高垒,设临晋县。
位于县境朝邑镇北寨子村。建于北周武帝五年(565),大冢宰宇文护筑,初名晋城。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增修,置殿其上。宫址占地300余亩。因晋城三面悬崖,东临黄河,面对古蒲津关,登高可以远望太华、中条二山,俯视黄、洛、渭三河。宫中花木四时茂盛若春,故名长春宫。杜甫有诗云:“云断岳连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可见当年宫殿花木之盛。隋大业十二年(616)李渊起兵太原,西定西安,自河东经大庆渡济河至朝邑,舍于长春宫,资永丰仓之粮,休甲养士。唐武德二年(619)在此置陕东道大行台,李世民为秦王时镇守于此,陕东兵马尽归指挥。山东平定,方移行台于洛阳。此后凡在同州为官的,多兼任长春宫使。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玄宗,后周明帝等,都曾到此巡视。唐肃宗至德二年(757),长春宫被安禄山儿子安庆绪烧毁。德宗贞元元年(585),邠宁节度使李怀光反唐据守长春宫故址。马燧、浑王或百计攻之,不能下,曰:“三面悬绝,不可攻也”。民国十七年(1928)五月,耿庄据守朝邑三寨(大寨子、南寨子、北寨子),以拒一军。一军军长韩占元夜袭长春宫故址,杀伤颇众,耿庄遂遁入合阳。当时流行一首打油诗,注释了长春宫的历史:“远溯北周与隋唐,长春古宫何辉煌。禄山儿子一焚掠,变作荒草瓦砾场。由来此地称天险,马燧大战李怀光。不记去岁四五月,一军大战耿端方。”
长春宫遗址,时至今日,尚有专侍隋炀帝巡视时的袁公公(名字不详)所住的砖箍窑洞两面(原三面,后被水冲毁一面),依稀可见。窑旁一段坡路,时称袁家坡,一直沿用至今。坡上即长春宫故址,当年被安庆绪烧毁后,当地群众重建两条巷,东巷起名东长春,城门楼贸有砖刻“长春古斋”四字,已遗失无考;西巷起名长春,城门楼贸有石刻“巩固长春”四字,此石刻现保存于北寨子村。
位于县境朝邑镇北寨子村西,长春宫遗址西北角。1970—1973年两次进行钻探,钻探面积29874.8平方米,约占墓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初步发现战国、秦、汉、唐、宋、明等古墓葬1444座,其中战国墓葬676座,墓葬密集,排列有序。
1974年8月,陕西省文管会、博物馆和大荔县文化馆发掘了A探区一号墓,同年10月至1975年4月,又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合作,进行两次发掘战国墓26座,共出土随葬物125件,其中铜器19件,铁器4件,陶器99件,石器、料器3件。战国墓群的发现,证明黄河滩地区历史上确属三秦重地,交通要道,战争多发区和兵家常争要地,并为研究战国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物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周朝初年,黄河滩建立了姬姓诸侯国——芮伯国,都城设赵渡镇。民国18年(1929)在赵渡镇发现了“芮公鼎”。公元前640年,秦穆公灭芮,赵渡从此归秦。五代末,河道西移,这里曾经是秦晋黄河古渡口。《同州志》记载:明天启年间,赵渡为古朝邑十镇之首,“工贾骈比工(并,并列),月无间日”。
清朝初、中期,为赵渡鼎盛时期,庭院建筑十分讲究,大小庙宇很多,城门楼、戏楼、牌楼耸立,街巷井井有条,手工业、集市贸易兴隆,史称“浩穰之区”。并以“八景”(中条晚照、潼望五香、双庙并立、北台晒药、西门大井、青雾罩顶、瑞阳游船、夜闻号铃)名溢关中。
又名东岳行祠、岱祠行宫、崇佑观、东岳庙,位于大荔朝邑镇大寨子村东,属古代建筑群。诗云:“岱祠灵结芮城胎”;传说为鲁班所建,有“能鲁班者减三根,弱鲁班者添三根”之说,均无史证。唐贞观元年(627)重修;宋政和八年(1118)敕赐崇佑观匾额;明隆庆六年(1572)增建殿宇。祠东西宽89米,南北长129米,总面积11481平方米,祠内原建有山门、中岑楼、东歌楼、西乐楼。广场后有牌坊、香亭、长春阁、左钟楼、右鼓楼,中间沿此顺序有献殿、坐殿、寝殿。寝殿的东、西、北三面连13间围廊环绕,拓基砌石,并有东西耳房陪衬。东庑有关圣帝君、圣母祠;西庑有药王、瘟神祠,庑内伴有72山神。各殿建筑是:“上覆碧灰瓦,亮锒戏珠龙,斗拱挑角,雕梁画栋。整体上布局合理,宫殿嵯峨,古朴典雅,规模雄伟,集古代建筑之精华。
上世纪70年代末,岱祠几乎毁之于尽,仅存岑楼。岑楼位于岱祠正中偏南,建于宋政和八年(1118),为岱祠的主体工程,坐落在砖砌镶台基上。楼高33米,面积409.5平方米,楼室两层,叠檐三台,钩心斗角,碧瓦辉映。下层北面为戏台,台面宽敞,登台高歌,余音绕梁,台内设楼梯,可攀而上。登楼远望,北为碗蜒的铁镰山,南为雄伟的太华峰,西为富饶的大平川,东为平坦的黄河滩。俯瞰三河汇流,滚滚东去,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朝邑县志》诗云:“华岳高耸岱祠超,百尺岑楼接云霄,始创宏规题宋代,重新巨制为先朝。南瞻华岳三峰渺,北望黄河九曲遥。借问登峰谁作赋,柏梁盛事与齐标”。
在朝邑镇北、长春宫南,系古朝邑地区佛教圣地。“唐贞观元年(627)建。层台四级,后建浮图,远望耸峻,为邑名蓝第一(《朝邑后志、二卷》)”。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明末重修。明万历进士、户部主事、朝邑人李朴的《登金龙寺诗》曰:“随喜无远近,金龙访惠休。昙云千佛日,春色万家楼。栋宇齐梁旧,禅堂花木幽。孤僧迎我笑,区拟虎溪游。”寺早已圯,寺内金龙高塔仍存。现塔为砖灰结构,高25米,八角七层,底层周长28.48米,直径 9.1米,东壁有门。内设砖筑螺旋形塔梯,可轮转而上。从二层至顶端,每层东、西、南、北各筑一门,出门可沿外檐转行。塔心中有天井,能上下相望。构筑灵巧,雄伟壮观。原为朝邑十二景观之一。
位于朝邑南寨子。清光绪八年(1882),由朝邑县赵渡人东阁大学士闫敬铭倡议始建,十一年(1885)竣工,慈禧太后朱批“天下第一仓”。义仓坐北向南,高14.89米,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总面积11039平方米。砖砌周垣,南垣洞开二门,名东仓门和西仓门。二门之间浮雕式砖制装饰,正中高嵌楷书“丰图义仓”石刻大字。垣内周列仓58洞,外环筑廊房,立明柱108根。院落宽敞,车马可通。院内西南角有台阶可通仓顶,砖铺顶面,微带坡度。北仓顶中央建有朱文公祠,两列有慈禧太后朱笔“龙”、“虎”两字。仓上周筑女墙,仓外又筑外城,城外掘有壕堑,地势高兀,规模雄伟,城中有城,固若金汤。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