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青海湟源民俗文化(2)

湛蓝郎2023-09-26

民俗之花 湟源排灯

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发展于民国,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初,来此经营的各地商家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纷纷制作广告招牌,内燃蜡烛,挂在商号门前。随着商业贸易的日益发达,商家数量的不断增多,各大商号相互攀比,这种广告招牌越来越多,越做越大,后来不得不把“牌灯”排起来摆放,逐渐的单个“牌灯”演变成数量众多的“排灯”,再后来也就有了作为艺术品专门用于灯展的排灯,并有机地融入当地各民族及河湟谷地的文化基因,成为古城一道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古时的排灯有长方形、马鞍形、梅花形、天桥形、扇子形、影壁形、立柜形、椭圆形等,大都是长2尺、宽1.5尺方格的纱窗组成,大都五格两面,共十格,长约丈余,雕刻精细考究。图案内容有历史人物、典故,山水花鸟等,每架排灯以连环画形式,集中展现一个故事或一段情结,画面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其制作工序先是制作框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雕刻在木制框架上,这一工序由鲁班式的能工巧匠承担,因为它是排灯的骨架。框架制成后,上面蒙纱,并根据不同架形,绘制反映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神话故事等画面。最后就是内置蜡烛,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使单个的排灯具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和主体思想。

青海湟源民俗文化

民俗之花 湟源排灯

湟源排灯作为浓缩多元文化的艺术精品,有机地汇集了木工、雕刻、绘画、装饰、书法、音乐等各种艺术。每年农历正月元宵节前后,几百盏排灯同时展出,从丹噶尔古城西门“拱海门”到东门“迎春门”,延伸到“丰盛街”至“火祖阁”。这里商行接二连三,是古城商业繁荣地区,也是排灯集中区。当排灯挂起后,灯火辉煌,璀璨耀目,加之各路社火纷踏而至,锣鼓喧天,龙舞狮跃,热闹非凡。

而今,经过开发的湟源排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采用电、光、声等现代技术和新型材料,形式上增加了悬挂式、立柜式、屏风式、中堂式、影壁式等,艺术门类上除绘画外又增加了堆绣、刺绣、皮影、剪纸等,内容上精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典故、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传说和反映当地自然风貌、文物古迹及民间艺术等。使湟源排灯这一高原民间艺术有了全新的艺术生命力,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

西王母故里湟源

湟源,史称“西戎羌地”,西汉始置临羌县,是华夏先民古羌人生活栖息的地方,他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早期文明,以西王母为代表的昆仑文化便是其中的一大亮点。

西王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是史前时期生活在青海的羌人女首领,随着历史的发展,从部落首领逐渐衍变成了神。《大荒西经》云:“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汉书·地理志》记:“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侧湟水所出”。 《汉书·郡国志》载:“临羌有昆仑山”。此类说法在《十州记》《西宁卫志》、《西宁府新志》中都有记载。

近年来,专家学者们通过史书记载和实地考察,在日月山下的宗家沟发现100多个石洞,有的崎岖婉转、深不可测,有的高大宽敞宛如殿堂,极适宜人类居住,这与远古西王母栖身的石室应于湟源县和青海湖之间的地理方位相符。

他们还发现,环青海湖最高峰的日月山主峰野牛山,海拔4898米,被当地藏族农牧民称为“阿妈索日格”,认为山顶供奉的女神是“大家的阿妈”,至今还保留着祭祀“阿妈”的风俗:每年农历7月18日上山敬献项链、手镯、镜子等女性使用的饰品。

更有专家研究认为,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反映的是史前古羌文化,这个时期的古羌部落就是史书中所记载的“西王母国”,其中发掘出土犬戏牛鸠杖首被专家考证为是西王母的王杖。湟源大华中庄墓葬群的主人极有可能是历史上西王母国的女首领及其属民。

而在湟源及周边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西王母的传说,历史上也有对西海(青海湖)海神西王母的祭拜活动,祭拜仪式分别在湟源的丹噶尔古城、扎藏寺、东科寺及察汗托落亥城和青海湖举行。丹噶尔古城的西城门叫“拱海门”,表达了对西海海神西王母的敬意,拱海门也是祭拜西海海神西王母活动的出发地。

专家学者们通过对湟源周边地理环境、史料记载、民间传说以及出土文物的综合考察和研究后认为,湟源是西王母故里,是史前西王母的主要巡游牧驻地,也是昆仑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